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通过各级关键词,以符号、文字与线条来标注各个关键词的内在关联,全面整合学生的左右脑功能,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多元发展,思维导图教学软件层出不穷,而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先进工具来显化阅读规律,完善文本结构,促使小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本文将从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思维、借助思维导图突出文本的结构特点、借助思维导图展开阅读交流三个角度来分析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思维导图、整合策略
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一直都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思维”等现实问题,教师通常会按照识读生字词,通读课文→划分段落,概述段意→汇总主旨,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程序来组织阅读活动,但是却将学生看成是机械的知识接受“容器”,没有尊重小学生的独立思考需求,限制了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全面突出小学生的阅读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积极质疑、全面交流,逐步促使小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借助思维导图来显化文本信息,以便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促使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思维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自主思考,指出阅读本身便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认知活动,应该尊重小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完善阅读自学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呈现阅读思路。然而,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尚未发展完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代替简单的语言描述,鼓励小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借此呈现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准确甄别小学生在课文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与疑问。
就如在《找春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课前预读任务,即学生们需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再从课文的段落分布、内容等方面分析课文内容。在本轮课前预习活动中,笔者率先为学生解释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与绘制方法,鼓励小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内容,借此训练小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文本概括能力,同时也可据此检查小学生的阅读思维,便于笔者据此设计出合理科学的阅读教学计划。其中,有一个小学生便通过思维导图全面呈现了《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内容,积极展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学生的阅读思路还是比较完善的,而且能够全面整合文本内容,但是却缺乏整合同类知识的意思,没有划分段落,所以呈现的阅读知识是比较零散的、碎片化的。这就表示这个小学生需要进一步训练中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学习重点应放在分析文本篇章结构这一阅读任务之中。
二、借助思维导图突出文本的结构特点
在小学阶段,分析课文的谋篇布局特点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小学生也需要通过丰富的文本结构分析活动来掌握一篇完整的文本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据此分析课文的语言文字特点与结构特征,由此形成完整的阅读认识,便于在同类型文本中应用已有经验展开文本分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借助思维道图来呈现课文的篇章布局形式,全面整合课文内涵,以便让小学生形成宏观的阅读观念。
就如在《揠苗助长》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全面分析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一成语的寓意与内涵,帮助小学生理解了万事万物需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不应急于求成。本班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复述课文大意时出现了表述不清、表述不完整等问题。对此,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所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呈现了课文的篇章结构,希望可以据此帮助小学生唤起阅读回忆。具体,思维导图内容如下所示:
这一思维导图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却可以直观展示《揠苗助长》一文的主题思想,便于学生及时展开阅读联想,简单陈述课文的故事线索与发生过程。而且,这一思维导图实则也客观呈现了课文的起因、发生与结果,便于学生总结出寓言类文本的阅读规律,促使学生展开全面探究。
三、借助思维导图展开阅读交流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人们会无意识地在文本阅读中代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会,所以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生经历浅薄是他们难以改变的现实问题,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小学生会在阅读中出现片面、单一的感官与认识,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补充阅读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借助思维导图来组织阅读交流,借此整合各个小学生的有效阅读认识,使其有效借鉴他人优秀的解题思路。
就如在《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以小组阅读活动确定了本节课的阅读形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借此完善阅读思维,汲取他人的阅读智慧。其中,有一个学习小组所设计的课文思维导图具体结构与内容如下所示:
然后,这个小组便在组际交流中展示了本组的思维成果。但是,其余小组却针对这一思维导图的不足提出了客观建议,比如没有整合这四项内容最终所阐述的道理,所以这一小组在思维导图的右侧加入了一个一级标题,写下了“多动脑筋”这一文本主旨。进而,各个小组也积极展示了本组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切实完善了阅读交流。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可以直接弱化文本阅读的抽象性,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从而促使小学生形成完善的閱读认识,领会语文阅读的本质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培训小学生,使其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与要点,借此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叶月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52+54.
[2]季彦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42.
[3]汪圣龙.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6-9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思维导图、整合策略
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一直都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思维”等现实问题,教师通常会按照识读生字词,通读课文→划分段落,概述段意→汇总主旨,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程序来组织阅读活动,但是却将学生看成是机械的知识接受“容器”,没有尊重小学生的独立思考需求,限制了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全面突出小学生的阅读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积极质疑、全面交流,逐步促使小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借助思维导图来显化文本信息,以便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促使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思维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自主思考,指出阅读本身便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认知活动,应该尊重小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完善阅读自学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呈现阅读思路。然而,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尚未发展完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代替简单的语言描述,鼓励小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借此呈现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准确甄别小学生在课文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与疑问。
就如在《找春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课前预读任务,即学生们需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再从课文的段落分布、内容等方面分析课文内容。在本轮课前预习活动中,笔者率先为学生解释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与绘制方法,鼓励小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内容,借此训练小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文本概括能力,同时也可据此检查小学生的阅读思维,便于笔者据此设计出合理科学的阅读教学计划。其中,有一个小学生便通过思维导图全面呈现了《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内容,积极展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学生的阅读思路还是比较完善的,而且能够全面整合文本内容,但是却缺乏整合同类知识的意思,没有划分段落,所以呈现的阅读知识是比较零散的、碎片化的。这就表示这个小学生需要进一步训练中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学习重点应放在分析文本篇章结构这一阅读任务之中。
二、借助思维导图突出文本的结构特点
在小学阶段,分析课文的谋篇布局特点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小学生也需要通过丰富的文本结构分析活动来掌握一篇完整的文本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据此分析课文的语言文字特点与结构特征,由此形成完整的阅读认识,便于在同类型文本中应用已有经验展开文本分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借助思维道图来呈现课文的篇章布局形式,全面整合课文内涵,以便让小学生形成宏观的阅读观念。
就如在《揠苗助长》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全面分析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一成语的寓意与内涵,帮助小学生理解了万事万物需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不应急于求成。本班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复述课文大意时出现了表述不清、表述不完整等问题。对此,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所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呈现了课文的篇章结构,希望可以据此帮助小学生唤起阅读回忆。具体,思维导图内容如下所示:
这一思维导图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却可以直观展示《揠苗助长》一文的主题思想,便于学生及时展开阅读联想,简单陈述课文的故事线索与发生过程。而且,这一思维导图实则也客观呈现了课文的起因、发生与结果,便于学生总结出寓言类文本的阅读规律,促使学生展开全面探究。
三、借助思维导图展开阅读交流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人们会无意识地在文本阅读中代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会,所以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生经历浅薄是他们难以改变的现实问题,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小学生会在阅读中出现片面、单一的感官与认识,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补充阅读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借助思维导图来组织阅读交流,借此整合各个小学生的有效阅读认识,使其有效借鉴他人优秀的解题思路。
就如在《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以小组阅读活动确定了本节课的阅读形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借此完善阅读思维,汲取他人的阅读智慧。其中,有一个学习小组所设计的课文思维导图具体结构与内容如下所示:
然后,这个小组便在组际交流中展示了本组的思维成果。但是,其余小组却针对这一思维导图的不足提出了客观建议,比如没有整合这四项内容最终所阐述的道理,所以这一小组在思维导图的右侧加入了一个一级标题,写下了“多动脑筋”这一文本主旨。进而,各个小组也积极展示了本组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切实完善了阅读交流。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可以直接弱化文本阅读的抽象性,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从而促使小学生形成完善的閱读认识,领会语文阅读的本质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培训小学生,使其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与要点,借此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叶月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52+54.
[2]季彦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42.
[3]汪圣龙.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