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4—01
信息技术文化传递的高效率和高效能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就应用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应用仅局限于用作展示工具——替代黑板的功能,大量的建设投资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追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可见,训练有素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低下,一方面导致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一部分教师至今不会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还有一部分教师不遵守规章制度,野蛮操作,导致设备硬件、软件损坏。由于经费紧缺、交通不便等限制,导致部分设施设备成为供检查、参观用的摆设。另一方面导致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益不高。有的教师课程目标定位不准,不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只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效果的展示;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当,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总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低下导致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源浪费严重。
要改变目前这一现状,除了要从“物”的方面入手,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外,更主要的是应该从“人”的方面出发,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要从改变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优越性。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信息化工作突出的学校、听示范课,让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性和趋势性,尤其应注意发现本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突出的教师,让身边的榜样带动大家,帮助部分教师克服“学不会”的惰性思想。另外,学校可以运用行政手段激励教师参与学习。如,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年度考核对接起来。当学习结果成为晋升晋级、评优选模的必要条件时,教师就会产生“不可不学、不能不会”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培训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如,从智能ABC开始学习打字,从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开始学习操作系统,从制作一个试卷页面开始学习Word应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学习比较专业的应用。这样学习效果较明显,增强了教师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加强应用督促与指导。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应用,以用促学,以学促用,才能保证学习兴趣的持久,保证学习的成功。学校可以布置一定量的电子教案或要求教师上报的各种资料做成电子版等,以此来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尝试各种应用操作。在布置了任务之后,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指导。如,考试前安排试卷制作后,可对教师进行Word的页面设置,字符、段落格式等内容培训。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才能更加坚定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只有教师有了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尝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中图分类号〕 G6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4—01
信息技术文化传递的高效率和高效能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就应用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应用仅局限于用作展示工具——替代黑板的功能,大量的建设投资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追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可见,训练有素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低下,一方面导致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一部分教师至今不会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还有一部分教师不遵守规章制度,野蛮操作,导致设备硬件、软件损坏。由于经费紧缺、交通不便等限制,导致部分设施设备成为供检查、参观用的摆设。另一方面导致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益不高。有的教师课程目标定位不准,不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只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效果的展示;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当,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总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低下导致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源浪费严重。
要改变目前这一现状,除了要从“物”的方面入手,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外,更主要的是应该从“人”的方面出发,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要从改变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优越性。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信息化工作突出的学校、听示范课,让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性和趋势性,尤其应注意发现本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突出的教师,让身边的榜样带动大家,帮助部分教师克服“学不会”的惰性思想。另外,学校可以运用行政手段激励教师参与学习。如,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年度考核对接起来。当学习结果成为晋升晋级、评优选模的必要条件时,教师就会产生“不可不学、不能不会”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培训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如,从智能ABC开始学习打字,从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开始学习操作系统,从制作一个试卷页面开始学习Word应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学习比较专业的应用。这样学习效果较明显,增强了教师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加强应用督促与指导。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应用,以用促学,以学促用,才能保证学习兴趣的持久,保证学习的成功。学校可以布置一定量的电子教案或要求教师上报的各种资料做成电子版等,以此来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尝试各种应用操作。在布置了任务之后,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指导。如,考试前安排试卷制作后,可对教师进行Word的页面设置,字符、段落格式等内容培训。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才能更加坚定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只有教师有了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尝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