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区现状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对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开发与保护在景观规划中得到协调,并对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做出科学的引导,保持其独特的风貌特点。
【关键词】开发;保护;景观规划
1、前言
根据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使风景名胜区得到合理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更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持其独特的风貌特点。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2009年正式批准公布的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于2000年编制过总体规划,国务院正式批準公布后还未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随着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日益推进,亟需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规划规范的规定与要求,编制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桐柏山—淮源的风景名胜资源,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笔者所在单位接到规划任务后,对该风景区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针对该风景区的特点,提出了规划方案,以期对该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做出科学的引导。
2、风景区现状分析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中段北麓,地理坐标是:东经113゜24ˊ—113゜31ˊ,北纬32゜17ˊ—32゜23ˊ,景区地形呈西北——东南方向展开。东至桐柏县城东祖师顶,西至淮源镇龚庄组,南至豫鄂两省交界,北至宁西铁路与312国道,总面积80平方公里。
2.1 风景区主要资源条件介绍
2.1.1 风景资源
景区内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流泉、湖面、云海、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完整的游览体系。现有各类景观200多处。
2.1.2 文化资源
桐柏是一个底蕴厚重的文化名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风形成了独特的桐柏文化,其中淮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红色文化最为鲜明。2005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盘古之乡”,河南省唯一的河南佛教学院正在加紧建设,1984年桐柏被河南省政府确认为老苏区县,2005年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暨桐柏革命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
2.1.3 交通条件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距桐柏县城3公里,距南阳市110公里,距信阳市78公里,距京珠高速明港出口50分钟路程,交通便捷。中国东西部交通大动脉312国道、宁西铁路从景区北部边缘通过,每天来往长途客车班次众多。从桐柏县城开出的3路公交车直达景区,可进入性极好。
2.2 风景区现状分析
2.2.1 现状空间结构呈明显的“梳状”
风景区地形地势独特,南北向山岭和沟谷交替分布,并进而影响到风景资源分布、交通组织和服务设施布局,整个风景区形成以312国道为“梳柄”,以南北向风景资源密集带和南北向道路为“梳齿”的现状开发利用空间结构。 这种“梳状”空间结构有利于风景区的功能分区和游览分区,有利于解决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有利于不同景区之间相互借景。但这种结构也限制了不同“梳齿”之间的横向联系,给“梳柄”部位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
2.2.2 风景区与桐柏县城共生优势突出
桐柏县城位于风景区中东段北侧,与桐柏县城仅一路之隔(G312),县城的发展为风景区提供了良好的依托,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服务基地,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的服务水平,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分工合作格局,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不受破坏,也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的社会效益。但相互邻接的空间关系容易产生城市与风景区争地现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在风景区东北部规划了大量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县城引起的大量交通会对景区产生干扰。
2.2.3区位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胶东半岛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武汉经济圈、西安经济圈五个经济区的中部位置,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条件和市场潜力。 从区域范围来看,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与郑州、南阳、信阳、武汉等大中城市距离近,同时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市场潜力大。 风景区处于中国五条比较重要的分界线上,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河南省五个重点旅游区之一的“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2.3 风景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风景区发展潜力巨大,部分有价值的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2)功能不完善,休闲与文化体验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3)对外联系矛盾突出,内部道路系统需要完善,交通组织与管理不成熟,带来很大不便;
(4)服务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尽合理;
(5)生态保育有待加强。
3、规划建议
通过对风景区现状资源的分析,我们对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由此做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以期对本风景区的发展做出更科学的引导。
3.1 景区规划方案
3.1.1结构
规划总体布局为“一带、两环、四齿”。 “一带”指G312国道交通、服务带,既是风景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也是风景区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还是风景区服务设施的主要集聚带。 “两环”指两条主要游览环路。风景区西部依托现状旅游环形公路,将水帘寺、太阳城、盘古祖殿、太白顶、桃花洞、淮祠等游览区串联。风景区东部形成另一条旅游环形公路,联系龙潭湖、田王寨、佛教学院、祖师顶等游览区。 “四齿”指顺应风景区“梳状“空间结构和风景资源分布特征,形成源自“梳柄”,从北向南延伸、涵盖主要风景资源的四条“齿状”风景游览带,由西向东依次是六盘谷—旅游公路—桃花溪,通天河—旅游公路—盘古溪,龙潭河沿线,九龙寺—道教民俗文化村(竹林庄)—祖师顶一带。
3.1.2 功能分区
规划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风景游赏区、生态控制区和旅游服务区。
3.1.2.1 风景游赏区
风景资源比较集中,适宜向游客开放的区域,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可适当开展生态、祈福、科考、访祖等多种旅游活动。
【关键词】开发;保护;景观规划
1、前言
根据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使风景名胜区得到合理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更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持其独特的风貌特点。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2009年正式批准公布的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于2000年编制过总体规划,国务院正式批準公布后还未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随着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日益推进,亟需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规划规范的规定与要求,编制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桐柏山—淮源的风景名胜资源,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笔者所在单位接到规划任务后,对该风景区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针对该风景区的特点,提出了规划方案,以期对该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做出科学的引导。
2、风景区现状分析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中段北麓,地理坐标是:东经113゜24ˊ—113゜31ˊ,北纬32゜17ˊ—32゜23ˊ,景区地形呈西北——东南方向展开。东至桐柏县城东祖师顶,西至淮源镇龚庄组,南至豫鄂两省交界,北至宁西铁路与312国道,总面积80平方公里。
2.1 风景区主要资源条件介绍
2.1.1 风景资源
景区内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流泉、湖面、云海、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完整的游览体系。现有各类景观200多处。
2.1.2 文化资源
桐柏是一个底蕴厚重的文化名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风形成了独特的桐柏文化,其中淮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红色文化最为鲜明。2005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盘古之乡”,河南省唯一的河南佛教学院正在加紧建设,1984年桐柏被河南省政府确认为老苏区县,2005年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暨桐柏革命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
2.1.3 交通条件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距桐柏县城3公里,距南阳市110公里,距信阳市78公里,距京珠高速明港出口50分钟路程,交通便捷。中国东西部交通大动脉312国道、宁西铁路从景区北部边缘通过,每天来往长途客车班次众多。从桐柏县城开出的3路公交车直达景区,可进入性极好。
2.2 风景区现状分析
2.2.1 现状空间结构呈明显的“梳状”
风景区地形地势独特,南北向山岭和沟谷交替分布,并进而影响到风景资源分布、交通组织和服务设施布局,整个风景区形成以312国道为“梳柄”,以南北向风景资源密集带和南北向道路为“梳齿”的现状开发利用空间结构。 这种“梳状”空间结构有利于风景区的功能分区和游览分区,有利于解决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有利于不同景区之间相互借景。但这种结构也限制了不同“梳齿”之间的横向联系,给“梳柄”部位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
2.2.2 风景区与桐柏县城共生优势突出
桐柏县城位于风景区中东段北侧,与桐柏县城仅一路之隔(G312),县城的发展为风景区提供了良好的依托,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服务基地,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的服务水平,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分工合作格局,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不受破坏,也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的社会效益。但相互邻接的空间关系容易产生城市与风景区争地现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在风景区东北部规划了大量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县城引起的大量交通会对景区产生干扰。
2.2.3区位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胶东半岛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武汉经济圈、西安经济圈五个经济区的中部位置,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条件和市场潜力。 从区域范围来看,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与郑州、南阳、信阳、武汉等大中城市距离近,同时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市场潜力大。 风景区处于中国五条比较重要的分界线上,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河南省五个重点旅游区之一的“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2.3 风景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风景区发展潜力巨大,部分有价值的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2)功能不完善,休闲与文化体验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3)对外联系矛盾突出,内部道路系统需要完善,交通组织与管理不成熟,带来很大不便;
(4)服务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尽合理;
(5)生态保育有待加强。
3、规划建议
通过对风景区现状资源的分析,我们对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由此做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以期对本风景区的发展做出更科学的引导。
3.1 景区规划方案
3.1.1结构
规划总体布局为“一带、两环、四齿”。 “一带”指G312国道交通、服务带,既是风景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也是风景区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还是风景区服务设施的主要集聚带。 “两环”指两条主要游览环路。风景区西部依托现状旅游环形公路,将水帘寺、太阳城、盘古祖殿、太白顶、桃花洞、淮祠等游览区串联。风景区东部形成另一条旅游环形公路,联系龙潭湖、田王寨、佛教学院、祖师顶等游览区。 “四齿”指顺应风景区“梳状“空间结构和风景资源分布特征,形成源自“梳柄”,从北向南延伸、涵盖主要风景资源的四条“齿状”风景游览带,由西向东依次是六盘谷—旅游公路—桃花溪,通天河—旅游公路—盘古溪,龙潭河沿线,九龙寺—道教民俗文化村(竹林庄)—祖师顶一带。
3.1.2 功能分区
规划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风景游赏区、生态控制区和旅游服务区。
3.1.2.1 风景游赏区
风景资源比较集中,适宜向游客开放的区域,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可适当开展生态、祈福、科考、访祖等多种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