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针对民族地区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面窄,胆小、自尊心强的特点,就阅读教学中民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结合自己21年的教学体验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例,在如何利用课内课外培养民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学习的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措施
1.阅读教学中民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关键。可是面对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因为受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胆小、不敢开口大声朗读
1.2发音不准,特别是关于“a”“an”和“ang”这类韵母的字
1.3受母语影响,语感较差,虽然进入初中,仍然不能正确断句
1.4受学习环境影响,对字、词、句、篇的理解非常有限
2.策略与措施
(一)课堂外,我们要着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2.1培养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叶老先生这样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要培养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有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求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针对胆小不敢开口的学生,要求面对墙壁、镜子等物,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针对胆大敢开口的学生,要求两三人一组(最好是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互相配合),互读、互听、互纠。同时教师注意结合各年级段的特点,给学生选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或现代散文,如:初一时选《在山的那边》、《春》、《黄鹤楼》;初二时选《归园田居》、《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初三时选《山坡羊 潼关怀古》、《沁园春 雪》、《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易读、易记、易唱、易理解的美文,让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或吟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班有一位名叫邱剑英的彝家小姑娘,因先天生理缺陷,发音模糊不清,因此胆小害羞,别说朗读课文,连平时同学间交流都很少。于是,我将她叫到办公室,精心为她找了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进行反复辅导:我先朗读一遍给她听,再叫她读给我听,我发现她错了几个地方,如读到“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将“薄”读成了“北”,我就给她讲:“‘薄’是由‘b’和‘o’相拼组合而成,‘b’和‘o’发音时都是嘴唇合拢成圆形,拼读时气流从口腔与咽喉交接处向外涌出,经过嘴送出。你再试试。”她又读了一遍这句,好多了。我又说:“对,就是这样,比刚才好多了。你再单独读读这个‘薄’字,体会一下。”她又读了几遍,终于读准了字音。我又夸了几句,然后对她说:“你明天上课时读给同学们听,好吗?”她不敢,我又鼓励了几句,她终于答应了。第二天,她在全班朗读,为此,她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她不再沉默寡言,还经常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2)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海燕》后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诗词歌赋、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经常采用表扬的手段和竞赛的方式。我班一位叫刘燕的女生,在读到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时,声情并茂,不仅从语速语调上表现出小草钻出土里的情景,还附加了肢体动作和眼神。于是,我立即抓住这一点进行表扬点评,既激发了该同学的兴趣,又让其他同学明白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变化,还要可以适当加一些动作等朗读技巧。
(3)创设环境,进行熏陶。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熏陶孩子,方法一、教师范读,如果教师有朗读爱好,可以自己朗读熏陶感染;方法二、放录音,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对同一文章反复播放:方法三、学生读,可齐读、可小组读、可单人朗读。老师还可以根据节日、阅读活动等播放不同的音乐,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让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中阅读。总之,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2.2培养阅读的习惯。
当然,有了阅读兴趣还得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笔者现在所担任的这两个班,从初一时就要求学生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读书时间,刚开始,学生们很不自觉,要我天天守,到现在初三,学校考虑到学生作业量增加、课业负担加重,因此决定取消每天下午6:30的读书时间,可是学生们却马上反对,并联名写信请求恢复读书时间。
(2)学以致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特别是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其实,对民区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在教会他们“拿来主义”之后,再强调创新,因为他们所见毕竟有限。 (3)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当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能力也就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不断提高。
(二)课堂内,我们要注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1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纠正发音。受母语影响,孩子们不能区分“a”“an”和“ang”,对此,我首先给学生讲解这三个韵母发音的口形、发音部位,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标出各自的位置,以便于学生区分、体会。此外我还通过让学生听录音的方式来解决。可以用朗读带,为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听教师朗读带,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自录自听自纠的办法。还利用每晚新闻联播时间,让学生边看新闻,边跟着播音员说的办法,纠正学生发音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发音问题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我班有一个同学叫“李嘉成”,许多彝族同学当时叫成了“李奸臣”,成为校内一大笑话。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想”读成“先”、把“江”读成“间”等等,通过以上练习,现在不仅给该同学洗清“冤屈”,还有一位叫何鑫的同学大胆的走上讲台,参加我县举行的“中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比赛,他吟诵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荣获二等奖。
2.2把握课堂,夯实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强调一个基础问题。根据我所从事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21年经历来看,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对字义词义掌握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不同义的字、形近字、近义词的区分上。就拿我现在所教学的两个班来说,我刚接手初一时,语文卷上的“积累与应用”部分,学生得分率只有60%,阅读部分得分率只有57%。许多学生连句义文义都读不懂,又如何解题呢?面对现状,我从字义、词义入手,宁愿求慢,给学生讲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学生的阅读题得分率达到了70%左右。
2.3准确地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准确地解读文本,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可以大胆的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要求降低,课堂教学的容量减少,只要能掌握一两个知识点或有一点收获就是成功的,如此日积月累,我们教师能在三年内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达到《课标》要求,就不算失败。
山区的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阅读面窄,生活阅历浅,对我们现行教材上的许多实例和情感体验无法理解。此时,我们做教师的,可不能单纯的采用讲解或责骂怨恨孩子们太笨,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应该想办法举一些与孩子们生活贴近的实例,引导孩子们去感悟、去领会。笔者曾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通过观看反映“九一八”事件中,日军在东三省烧、杀、抢、淫的短片、图片、欣赏歌曲“九一八”(“中央教育资源库”里能找到),让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感受,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如,笔者在教学《列夫 托尔斯泰》时,首先品读了本文,感受其中的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但真正要学生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那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文中对其外貌描写却相当细腻并极富特色,如文中写其毛发曰“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余空地,浓密的胡髭”、“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数根朝上倒竖”,一幅威严之像跃然纸上。写其眼神道“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犀利的目光让人胆寒。因此,我将教学的切入点定位在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上,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之后,鉴于学生平时说我的眼睛特别吓人,于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特别是观察我的眼睛,对我的外貌进行刻画,并分小组讨论修改,然后推选本组中最优秀的全班朗读,比比哪个组的写得最好。其中一位叫杨慧的彝族同学写到:“彭老师虽然长着五短身材,也没有托尔斯泰那样浓密的须发,但他那鲁迅般的寸长板头,让他显得格外精神,荧荧发光的眼珠,决不逊色于托尔斯泰的剑一般的眼神,让我感觉到那是猛虎下山般的眼神,那是饿狼盯着食物般的眼神,那是两颗可以击穿钢板的炮弹。就他那眼神,谁还敢在他面前撒半句谎?”我觉得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语段,你能说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吗?
总之,笔者认为针对民区学生的实际,纠正发音,抓好基础,增强自信,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愿意与老师们共同探索。
【关键词】民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措施
1.阅读教学中民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关键。可是面对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因为受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胆小、不敢开口大声朗读
1.2发音不准,特别是关于“a”“an”和“ang”这类韵母的字
1.3受母语影响,语感较差,虽然进入初中,仍然不能正确断句
1.4受学习环境影响,对字、词、句、篇的理解非常有限
2.策略与措施
(一)课堂外,我们要着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2.1培养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叶老先生这样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要培养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有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求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针对胆小不敢开口的学生,要求面对墙壁、镜子等物,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针对胆大敢开口的学生,要求两三人一组(最好是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互相配合),互读、互听、互纠。同时教师注意结合各年级段的特点,给学生选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或现代散文,如:初一时选《在山的那边》、《春》、《黄鹤楼》;初二时选《归园田居》、《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初三时选《山坡羊 潼关怀古》、《沁园春 雪》、《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易读、易记、易唱、易理解的美文,让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或吟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班有一位名叫邱剑英的彝家小姑娘,因先天生理缺陷,发音模糊不清,因此胆小害羞,别说朗读课文,连平时同学间交流都很少。于是,我将她叫到办公室,精心为她找了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进行反复辅导:我先朗读一遍给她听,再叫她读给我听,我发现她错了几个地方,如读到“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将“薄”读成了“北”,我就给她讲:“‘薄’是由‘b’和‘o’相拼组合而成,‘b’和‘o’发音时都是嘴唇合拢成圆形,拼读时气流从口腔与咽喉交接处向外涌出,经过嘴送出。你再试试。”她又读了一遍这句,好多了。我又说:“对,就是这样,比刚才好多了。你再单独读读这个‘薄’字,体会一下。”她又读了几遍,终于读准了字音。我又夸了几句,然后对她说:“你明天上课时读给同学们听,好吗?”她不敢,我又鼓励了几句,她终于答应了。第二天,她在全班朗读,为此,她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她不再沉默寡言,还经常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2)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海燕》后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诗词歌赋、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经常采用表扬的手段和竞赛的方式。我班一位叫刘燕的女生,在读到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时,声情并茂,不仅从语速语调上表现出小草钻出土里的情景,还附加了肢体动作和眼神。于是,我立即抓住这一点进行表扬点评,既激发了该同学的兴趣,又让其他同学明白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变化,还要可以适当加一些动作等朗读技巧。
(3)创设环境,进行熏陶。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熏陶孩子,方法一、教师范读,如果教师有朗读爱好,可以自己朗读熏陶感染;方法二、放录音,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对同一文章反复播放:方法三、学生读,可齐读、可小组读、可单人朗读。老师还可以根据节日、阅读活动等播放不同的音乐,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让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中阅读。总之,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2.2培养阅读的习惯。
当然,有了阅读兴趣还得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笔者现在所担任的这两个班,从初一时就要求学生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读书时间,刚开始,学生们很不自觉,要我天天守,到现在初三,学校考虑到学生作业量增加、课业负担加重,因此决定取消每天下午6:30的读书时间,可是学生们却马上反对,并联名写信请求恢复读书时间。
(2)学以致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特别是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其实,对民区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在教会他们“拿来主义”之后,再强调创新,因为他们所见毕竟有限。 (3)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当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能力也就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不断提高。
(二)课堂内,我们要注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1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纠正发音。受母语影响,孩子们不能区分“a”“an”和“ang”,对此,我首先给学生讲解这三个韵母发音的口形、发音部位,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标出各自的位置,以便于学生区分、体会。此外我还通过让学生听录音的方式来解决。可以用朗读带,为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听教师朗读带,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自录自听自纠的办法。还利用每晚新闻联播时间,让学生边看新闻,边跟着播音员说的办法,纠正学生发音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发音问题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我班有一个同学叫“李嘉成”,许多彝族同学当时叫成了“李奸臣”,成为校内一大笑话。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想”读成“先”、把“江”读成“间”等等,通过以上练习,现在不仅给该同学洗清“冤屈”,还有一位叫何鑫的同学大胆的走上讲台,参加我县举行的“中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比赛,他吟诵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荣获二等奖。
2.2把握课堂,夯实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强调一个基础问题。根据我所从事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21年经历来看,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对字义词义掌握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不同义的字、形近字、近义词的区分上。就拿我现在所教学的两个班来说,我刚接手初一时,语文卷上的“积累与应用”部分,学生得分率只有60%,阅读部分得分率只有57%。许多学生连句义文义都读不懂,又如何解题呢?面对现状,我从字义、词义入手,宁愿求慢,给学生讲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学生的阅读题得分率达到了70%左右。
2.3准确地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准确地解读文本,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可以大胆的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要求降低,课堂教学的容量减少,只要能掌握一两个知识点或有一点收获就是成功的,如此日积月累,我们教师能在三年内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达到《课标》要求,就不算失败。
山区的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阅读面窄,生活阅历浅,对我们现行教材上的许多实例和情感体验无法理解。此时,我们做教师的,可不能单纯的采用讲解或责骂怨恨孩子们太笨,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应该想办法举一些与孩子们生活贴近的实例,引导孩子们去感悟、去领会。笔者曾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通过观看反映“九一八”事件中,日军在东三省烧、杀、抢、淫的短片、图片、欣赏歌曲“九一八”(“中央教育资源库”里能找到),让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感受,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如,笔者在教学《列夫 托尔斯泰》时,首先品读了本文,感受其中的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但真正要学生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那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文中对其外貌描写却相当细腻并极富特色,如文中写其毛发曰“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余空地,浓密的胡髭”、“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数根朝上倒竖”,一幅威严之像跃然纸上。写其眼神道“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犀利的目光让人胆寒。因此,我将教学的切入点定位在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上,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之后,鉴于学生平时说我的眼睛特别吓人,于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特别是观察我的眼睛,对我的外貌进行刻画,并分小组讨论修改,然后推选本组中最优秀的全班朗读,比比哪个组的写得最好。其中一位叫杨慧的彝族同学写到:“彭老师虽然长着五短身材,也没有托尔斯泰那样浓密的须发,但他那鲁迅般的寸长板头,让他显得格外精神,荧荧发光的眼珠,决不逊色于托尔斯泰的剑一般的眼神,让我感觉到那是猛虎下山般的眼神,那是饿狼盯着食物般的眼神,那是两颗可以击穿钢板的炮弹。就他那眼神,谁还敢在他面前撒半句谎?”我觉得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语段,你能说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吗?
总之,笔者认为针对民区学生的实际,纠正发音,抓好基础,增强自信,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愿意与老师们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