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激励性课堂评价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当代社会中每个公民为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育应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我的几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潜能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既体现了教材的创新利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互转换的内隐认知过程。数学教学中一是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获取知识;二是要通过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敢于质疑,动手动脑,发现探索,善于质疑,创新求异,另辟蹊径。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寓“情”于“发现”之中。
二、动手操作,实践创新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谈创新了。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首先安排学生感知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动手分一分。通过看、说、分的步骤,逐步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初步的感知,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体现了学生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
三、在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完三角形内角和,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可不可以直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我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一个直角是90度,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之和就是90度,所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也是可以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意向,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给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呵护。
六、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
1.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必能使学生深人浅出、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产生全新的思想。
2.运用现代媒体信息技术。变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增加直观性。把数学问题,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变抽象为具体,通过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良好环境,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技能,才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激励性课堂评价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当代社会中每个公民为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育应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我的几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潜能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既体现了教材的创新利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互转换的内隐认知过程。数学教学中一是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获取知识;二是要通过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敢于质疑,动手动脑,发现探索,善于质疑,创新求异,另辟蹊径。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寓“情”于“发现”之中。
二、动手操作,实践创新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谈创新了。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首先安排学生感知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动手分一分。通过看、说、分的步骤,逐步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初步的感知,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体现了学生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
三、在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完三角形内角和,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可不可以直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我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一个直角是90度,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之和就是90度,所以用90度减去已知的一个内角度数也是可以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意向,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给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呵护。
六、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
1.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必能使学生深人浅出、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产生全新的思想。
2.运用现代媒体信息技术。变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增加直观性。把数学问题,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变抽象为具体,通过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良好环境,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技能,才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