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鼓简板,是生命的伴奏;雅俗唱词,是历史的韵脚。
江湖路远,风雨兼程,一曲道情,百态人生。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他们的内心充满共情。
他们是唱道情(一种传统曲艺)的人。
旧忆:唱道情的歌者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斜阳里,田垄上。一个精瘦的背影,把道情送给村庄。那歌声宁静悠远,驱散了村庄的疲惫。小所背着书包,亦步亦趋跟在唱道情的人身后,感觉鸟虫都噤了声,世界只留下道情歌声。
奶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厨艺好,无论哪家办酒席都要请她。小所常常跟在奶奶身边,看村庄的仪式,吃乡土的美食。每当唱道情的人来,小所的目光总会被一个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的青年所吸引。
青年常常经过这个村庄,有时只身一人,有时与朋友同行。婚丧嫁娶时,红白喜事里,他斜背渔鼓,手捏简板,来到主人家演唱。他年轻,在整体年龄都偏大的道情艺人里,太过醒目。“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修长的手指在渔鼓底部轻拍,前奏毕,简板“嗒、嗒”两声响,唱腔起。青年声音如泉,说说唱唱,神色自若。一曲唱毕,众人拍手叫好。主家拿出红包,他谢过主家,不用手接,用简板夹起,放入鼓筒中。
每年大年初二,唱道情的人和舞狮舞龙的、敲碗儿的人一样,在家家户户门前表演,歌颂新年新气象。村里人图好彩头,捏一两块年前准备好的铅角子(硬币),送入他们口袋。这些人一天下来能挣不少钱,青年就是其中之一。村民见他年富力强,往往给得不多。他并不计较,接过铅角子,微微一笑,道一句新年祝福语,再从这家挪步到那家。
歌曲唱闭,青年停住脚,小所也停住脚。
青年转过身,对小所说:“小朋友,我记得你。你是村东烧饭阿婆的小孙子。”
小所上前几步,腼腆地点头。
青年拍一记渔鼓,说:“我攒够了路费,打算去山西。你知道山西吗?那里有专业的道情戏剧团。”小所睁大眼睛摇摇头,他以为唱道情的人只是身怀技艺的叫花子而已。
青年像看穿小所的心思,揉揉小所的圆脑袋,说:“你以为唱道情的人都是乞丐吧?”小所点头,又尴尬地摇头。青年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应是办喜事的主人家给的。他把糖果塞给小所,朗声大笑,大步向前走去。
从此,小所再也没有见过这个青年。
二十年过去,小所考取了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他参与并见证了乡村变迁:泥瓦房变成楼房,家宴流水席变成酒店宴请,新年挨家上门表演变成社区大舞台……
那些唱道情的人好像随着时间停留在了过去。但是每逢过年,在村委会的值班室里,小所还是会想起那个唱道情的青年。小所相信,不管身在何处,作为唱道情的歌者,青年对道情艺术一定会热爱不变,痴心不改。
行当:中国旧说唱
作为“中国旧说唱”,道情艺术在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在唐代,道情艺术已经能在宫廷上演;到了宋代,道情艺术开始流行;作为通俗艺术的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也收录了部分道情曲目;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还创作了《道情十首》,文学性极高。那时候,道情艺术流传甚广,雅俗共赏。
道情艺术也在近代史中留下痕迹,它针砭时弊,诉说民心。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要求,承认“二十一条”,有爱国人士创作《国耻新道情》诉说心中愤慨;抗日战争时期,为鼓舞士气,激發国人爱国热情,冯玉祥创作《抗战道情三首》。
在历史长河中,道情的种子飘啊飘,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陕北道情、湖北渔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建立了专业的道情剧团,对完善和提升道情的演唱艺术作出很多贡献。但随着时代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专业剧团的生存陷入困境,道情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渐渐成为只鲜活在老一辈人记忆里的声音。
江湖路远,风雨兼程,一曲道情,百态人生。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他们的内心充满共情。
他们是唱道情(一种传统曲艺)的人。
旧忆:唱道情的歌者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斜阳里,田垄上。一个精瘦的背影,把道情送给村庄。那歌声宁静悠远,驱散了村庄的疲惫。小所背着书包,亦步亦趋跟在唱道情的人身后,感觉鸟虫都噤了声,世界只留下道情歌声。
奶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厨艺好,无论哪家办酒席都要请她。小所常常跟在奶奶身边,看村庄的仪式,吃乡土的美食。每当唱道情的人来,小所的目光总会被一个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的青年所吸引。
青年常常经过这个村庄,有时只身一人,有时与朋友同行。婚丧嫁娶时,红白喜事里,他斜背渔鼓,手捏简板,来到主人家演唱。他年轻,在整体年龄都偏大的道情艺人里,太过醒目。“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修长的手指在渔鼓底部轻拍,前奏毕,简板“嗒、嗒”两声响,唱腔起。青年声音如泉,说说唱唱,神色自若。一曲唱毕,众人拍手叫好。主家拿出红包,他谢过主家,不用手接,用简板夹起,放入鼓筒中。
每年大年初二,唱道情的人和舞狮舞龙的、敲碗儿的人一样,在家家户户门前表演,歌颂新年新气象。村里人图好彩头,捏一两块年前准备好的铅角子(硬币),送入他们口袋。这些人一天下来能挣不少钱,青年就是其中之一。村民见他年富力强,往往给得不多。他并不计较,接过铅角子,微微一笑,道一句新年祝福语,再从这家挪步到那家。
歌曲唱闭,青年停住脚,小所也停住脚。
青年转过身,对小所说:“小朋友,我记得你。你是村东烧饭阿婆的小孙子。”
小所上前几步,腼腆地点头。
青年拍一记渔鼓,说:“我攒够了路费,打算去山西。你知道山西吗?那里有专业的道情戏剧团。”小所睁大眼睛摇摇头,他以为唱道情的人只是身怀技艺的叫花子而已。
青年像看穿小所的心思,揉揉小所的圆脑袋,说:“你以为唱道情的人都是乞丐吧?”小所点头,又尴尬地摇头。青年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应是办喜事的主人家给的。他把糖果塞给小所,朗声大笑,大步向前走去。
从此,小所再也没有见过这个青年。
二十年过去,小所考取了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他参与并见证了乡村变迁:泥瓦房变成楼房,家宴流水席变成酒店宴请,新年挨家上门表演变成社区大舞台……
那些唱道情的人好像随着时间停留在了过去。但是每逢过年,在村委会的值班室里,小所还是会想起那个唱道情的青年。小所相信,不管身在何处,作为唱道情的歌者,青年对道情艺术一定会热爱不变,痴心不改。
行当:中国旧说唱
作为“中国旧说唱”,道情艺术在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在唐代,道情艺术已经能在宫廷上演;到了宋代,道情艺术开始流行;作为通俗艺术的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也收录了部分道情曲目;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还创作了《道情十首》,文学性极高。那时候,道情艺术流传甚广,雅俗共赏。
道情艺术也在近代史中留下痕迹,它针砭时弊,诉说民心。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要求,承认“二十一条”,有爱国人士创作《国耻新道情》诉说心中愤慨;抗日战争时期,为鼓舞士气,激發国人爱国热情,冯玉祥创作《抗战道情三首》。
在历史长河中,道情的种子飘啊飘,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陕北道情、湖北渔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建立了专业的道情剧团,对完善和提升道情的演唱艺术作出很多贡献。但随着时代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专业剧团的生存陷入困境,道情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渐渐成为只鲜活在老一辈人记忆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