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预测及控制因素研究——基于BP-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实证分析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2000-2020年中国工业行业相关数据,构建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3%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同时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受历史惯性和市场影响较大的非控制性因素和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促成的控制性因素两大类,非控制因素采用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进行预测至2030年,控制性因素由2030年目标数值逐年逆推得出,经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到峰值,随后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高位但低幅波动状态;(2)在非控制变量中,工业增加值轻微下降,制造业人数先下降后回弹,能源消费量持续上升,发电及供热总效率明显提升;(3)在控制变量中,人口总数、城镇化率等对工业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但影响程度较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的条件下,工业碳排放量会降低,影响程度较前述变量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是一种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服务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具有组织属性的公益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功能定位的综合性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发展的主导模式,既反映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也呼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对照高质量的标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因此,在政策集成层面,要强化政策集成和贯彻落实,完善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要素支撑层面,要完善创新要素和平台支撑体系,突破高校主导型众创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
低碳化创新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更是践行"双碳"国家战略的关键内容.为系统把握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动态演进趋势,本文对1999—2019年CNKI低碳化创新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论有:一是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总体呈倒"V"曲线发展态势,经历了"低位徘徊—快速增长—快速下降—相对平稳"阶段;二是研究群体呈"大分散、小聚集"态势,与此同时,研究未显现出关键作者突变,表明作者研究合作空间还较大;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内低碳化创新研究中有规模优势,部分"双一流"高校也较活跃,而从突变情况看,清华大学、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