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瞻2008年调控大势
从"一防"到"两防",从"双稳健"到一"稳"一"紧",从"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勾画出一幅新的路线图。
从"一防"到"两防":缓解通胀成为新任务 调控复杂性加剧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研究部署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时一个引人注目的表述。
2007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过去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一个"防止",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两个"防止",凸显了中国发展任务的新变化: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与以往相关的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表明中央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决心。
坚持好字优先,必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明显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严重扭曲,是经济运行的大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历了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明显的通货膨胀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高涨、粮食减产,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气等价格上涨较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首次突破3%警戒线达到3.3%,此后一直维持在3%以上,10月份达到6.5%的高点,与8月创出的10年最高点持平。不过,专家们认为,2007年的价格上涨仍属于结构性上涨,不是明显的通货膨胀。虽然食品类价格上涨快,但价格上涨并未传导到其他商品,物价没有出现全面上涨。
价格走高使得通胀压力增大,给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了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为此高度关注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应、稳定价格。
见之未萌,防之未然。如果物价不稳定,经济不稳定的风险将继续积聚。目前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专家认为,通货膨胀往往是经济过热的表现之一,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本身就是经济平稳增长和投资稳定的外在条件之一。因此,防过热和防通胀这两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的。
从"双稳健"到一"稳"一"紧":强烈的政策信号传递出中央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表明,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告诉记者:"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相比前几年,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已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作为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走向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时面临通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来自央行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今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这样,自2005年以来"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今年将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
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百姓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应该看到,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政策调控把发展的积极性、充裕的资金、宝贵的资源更多引导到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上来。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着力解决城乡"看病难"问题;支持科学、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是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指出,考虑到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今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仍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把握宏观调控大势
去年以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不过,也应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趋缓,粮食、石油等重要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颠簸和起落,将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控总量: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今年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快扩张,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遏制部分行业生产和投资继续盲目扩张。国家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强化投资项目综合管理,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监管,做好全社会投资总量、结构和投资环境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将从严限制新上扩能项目,加强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同时继续抑制"两高"产品出口增长过快。
稳物价:六大举措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这六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生产,保障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重点农产品的供给,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加强粮食等重要产品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完善储备体系,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进口。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强化市场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调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我国将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适当上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核权限,修订行业准入条件,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促进"两高"行业优胜劣汰。继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
促平衡:平衡国际收支,缓解流动性过剩。
今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上调是中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第一次、也是央行2007年以来第10次、同时也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第1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据测算,上调1个百分点后,可一次性回收近4000亿元。
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围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这12字方针,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从"一防"到"两防",从"双稳健"到一"稳"一"紧",从"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勾画出一幅新的路线图。
从"一防"到"两防":缓解通胀成为新任务 调控复杂性加剧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研究部署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时一个引人注目的表述。
2007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过去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一个"防止",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两个"防止",凸显了中国发展任务的新变化: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与以往相关的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表明中央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决心。
坚持好字优先,必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明显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严重扭曲,是经济运行的大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历了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明显的通货膨胀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高涨、粮食减产,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气等价格上涨较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首次突破3%警戒线达到3.3%,此后一直维持在3%以上,10月份达到6.5%的高点,与8月创出的10年最高点持平。不过,专家们认为,2007年的价格上涨仍属于结构性上涨,不是明显的通货膨胀。虽然食品类价格上涨快,但价格上涨并未传导到其他商品,物价没有出现全面上涨。
价格走高使得通胀压力增大,给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了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为此高度关注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应、稳定价格。
见之未萌,防之未然。如果物价不稳定,经济不稳定的风险将继续积聚。目前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专家认为,通货膨胀往往是经济过热的表现之一,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本身就是经济平稳增长和投资稳定的外在条件之一。因此,防过热和防通胀这两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的。
从"双稳健"到一"稳"一"紧":强烈的政策信号传递出中央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表明,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告诉记者:"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发出强烈的政策信号。相比前几年,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已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作为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走向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时面临通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来自央行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今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这样,自2005年以来"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今年将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
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百姓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应该看到,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政策调控把发展的积极性、充裕的资金、宝贵的资源更多引导到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上来。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着力解决城乡"看病难"问题;支持科学、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是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指出,考虑到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今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仍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把握宏观调控大势
去年以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不过,也应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趋缓,粮食、石油等重要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颠簸和起落,将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控总量: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今年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快扩张,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遏制部分行业生产和投资继续盲目扩张。国家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强化投资项目综合管理,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监管,做好全社会投资总量、结构和投资环境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将从严限制新上扩能项目,加强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同时继续抑制"两高"产品出口增长过快。
稳物价:六大举措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这六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生产,保障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重点农产品的供给,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加强粮食等重要产品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完善储备体系,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进口。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强化市场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调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我国将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适当上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核权限,修订行业准入条件,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促进"两高"行业优胜劣汰。继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
促平衡:平衡国际收支,缓解流动性过剩。
今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上调是中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第一次、也是央行2007年以来第10次、同时也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第1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据测算,上调1个百分点后,可一次性回收近4000亿元。
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围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这12字方针,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