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少博人物:黄逸然、杨可涵、林佳宁……
年龄:十六七
文艺少年:比起郭敬明,我更喜欢饶雪漫。这是我写的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歌……
小编(赞赏):哇,好棒好棒!少年情怀总是诗啊!
游戏少年:我能在各大网络游戏里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总结的攻略心得……
小编(担忧):嗯,好厉害好厉害!不要影响学习啊!
科技少年:我手头的项目叫做:等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发光传感器对乙烯的监测……
小编(茫然):*&……%¥#@*&……%¥#@!这21个字我都认识!
绝非小编太寡闻,实是科技少年太剽悍!当这群脸上还明显带着稚气的高中生们,以很快的语速说出诸如“粗提取叶绿素辅以茄子衍生的多孔碳催化剂及水电解质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或者“关于两种布尼亚病毒核蛋白转录复制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之类的名称时,小编只觉得满耳都是“咕噜咕噜咕噜”,脑子开始晕眩、视线开始放空、神经开始紊乱……如同一只菜鸟闯进了全学霸的世界——没错,这里就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总决赛!
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少年天才们,被称作全球最大的高中生科学竞赛。每年5月,全球的数千名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来到美国参加总决赛,角逐总奖金超过500万美元的大奖。这其中,已经走出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等更是不计其数。
而在这一届比赛中,有16名中国科技少年凭借12个创新项目,获得了顶级奖项、学科和专项共计17个奖项。难以想象吧?当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们身陷文山题海、等待高考升学时,这些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早都已经在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导师指导下,研究各种在普通人看来无比高深的项目,开拓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啦!
从Coursera自学到目标斯坦福
黄逸然来自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他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了计算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科三等奖。自信的神态和良好的风度,让他还获得了“小鲜肉”的外号。
黄逸然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很突出,他参赛的项目就是把机器学习应用到医学、尤其是心脏移植手术中,帮助医生更简单地找到心脏发生排斥反应的部位,甚至可以自动识别到底是什么样的排斥,从而可以更好地救助病人。他的爷爷就是在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出现排斥反应,没有得到有效抢救去世了,所以黄逸然总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一个夏天,黄逸然接触到了Coursera——这是一个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他在上面听了一堂斯坦福教授讲授的关于机器学习的课,对他而言,一扇新的大门被打开了。于是,少年决定自学编程,把机器学习应用到医学上来。
黄逸然喜欢编程,对于才念高二的他来说,编程就和其他人打球、看漫画一样,充满了欢乐。在定下目标之后,他自己编程、学习算法,另外还得找医生的论文看,去了解技术怎么和医学结合得更好。半年之后,他就做出了基本的检测模型,然后带着它登上了世界级的舞台。
对于未来,黄逸然想法很明确,他计划到美国念大学,专业当然是计算机,梦想学校就是斯坦福大学。
带着机器人去灾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杨可涵是一个动手小达人,她的项目是一个基于Wi-Fi控制的爬壁侦察机器人。
尽管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扫地机器人,但是杨可涵的机器人可以吸附墙面行走,并且有一定的过障能力。配合手机应用,人们可以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而机身安装的两个摄像头会将拍摄图像同步传输到APP中。据她介绍,爬壁机器人可以应用在灾区、用来侦查被困的灾民,也可以检查高墙上的裂缝,甚至还可能帮助侦破恐怖袭击案件。
机器人,在包括小编在内的外行看来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但是实际上杨可涵的这个项目大约只进行了九个月就完工了。尽管还有大学导师和研究生学姐在带她,不过,她一手设计和制作了机器人:外壳是3D打印的,零部件是网上购买后自己组装的,就连手机应用,杨可涵也参与了开发,她甚至带着这个机器人去过汶川当志愿者。
在本次比赛中,这个爬壁侦察机器人获得了美国联合技术集团奖项,并将受邀参加太平洋天文学与工程峰会。无独有偶,这个女孩的大学目标,也是斯坦福。
双面学霸
和其他参加比赛的少年一样,林佳宁也能在中文模式和英文模式之间自由切换。不过,如果说中文模式下的林佳宁是一个有点害羞的小姑娘,那么当她用英文开始介绍自己的项目时,简直就是神采飞扬、气场全开。
林佳宁来自名校人大附中,她的参赛项目是可以检测大气能见度的APP。会选择这个课题,应该说也有些“家学渊源”,林佳宁的父亲就在大学里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工作,妈妈也是大学教师。而她自己从高一开始,就在科学实验班研究自己的课题,为此她甚至暂停了自己的最爱——打篮球。选定这个方向后,林佳宁跟着北京大学的导师学习了三个月的JAVA,很快就现学现用把APP给开发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系统软件类三等奖、美国气象学会一等奖。
而从领奖台上下来的林佳宁又恢复了害羞的状态,她说她会把奖金存起来,留着大学用,因为她的理想院校也在大洋彼岸——卡内基梅隆大学。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和其他把目标定在国外名校的孩子不同,来自北京八中的刘果夫已经身处高考前夕,却毅然决定参加比赛。他自己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比如他的家里就很不支持这一举动,但刘果夫从没想过放弃自己的化工安全检测项目。他一天要在实验室待四五个小时,周末和寒暑假也都在做实验。这类科学研究,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高考分数,但是却让他“站在了更高的层次看高中”。
这样热爱科技的少年还有许多,他们是有很多让同龄孩子们艳羡的地方,比如他们可能来自良好的家庭,都在师资优渥的学校,可以接触到很多同龄人接触不到的东西。但是,更加不可忽视的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把别人享受的闲暇时光放在实验室和科研室,对他们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而不管有没有获奖,他们的目光都一样的专注,他们对未来的思考都一样的明晰。
年龄:十六七
文艺少年:比起郭敬明,我更喜欢饶雪漫。这是我写的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歌……
小编(赞赏):哇,好棒好棒!少年情怀总是诗啊!
游戏少年:我能在各大网络游戏里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总结的攻略心得……
小编(担忧):嗯,好厉害好厉害!不要影响学习啊!
科技少年:我手头的项目叫做:等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发光传感器对乙烯的监测……
小编(茫然):*&……%¥#@*&……%¥#@!这21个字我都认识!
绝非小编太寡闻,实是科技少年太剽悍!当这群脸上还明显带着稚气的高中生们,以很快的语速说出诸如“粗提取叶绿素辅以茄子衍生的多孔碳催化剂及水电解质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或者“关于两种布尼亚病毒核蛋白转录复制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之类的名称时,小编只觉得满耳都是“咕噜咕噜咕噜”,脑子开始晕眩、视线开始放空、神经开始紊乱……如同一只菜鸟闯进了全学霸的世界——没错,这里就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总决赛!
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少年天才们,被称作全球最大的高中生科学竞赛。每年5月,全球的数千名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来到美国参加总决赛,角逐总奖金超过500万美元的大奖。这其中,已经走出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等更是不计其数。
而在这一届比赛中,有16名中国科技少年凭借12个创新项目,获得了顶级奖项、学科和专项共计17个奖项。难以想象吧?当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们身陷文山题海、等待高考升学时,这些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早都已经在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导师指导下,研究各种在普通人看来无比高深的项目,开拓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啦!
从Coursera自学到目标斯坦福
黄逸然来自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他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了计算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科三等奖。自信的神态和良好的风度,让他还获得了“小鲜肉”的外号。
黄逸然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很突出,他参赛的项目就是把机器学习应用到医学、尤其是心脏移植手术中,帮助医生更简单地找到心脏发生排斥反应的部位,甚至可以自动识别到底是什么样的排斥,从而可以更好地救助病人。他的爷爷就是在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出现排斥反应,没有得到有效抢救去世了,所以黄逸然总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一个夏天,黄逸然接触到了Coursera——这是一个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他在上面听了一堂斯坦福教授讲授的关于机器学习的课,对他而言,一扇新的大门被打开了。于是,少年决定自学编程,把机器学习应用到医学上来。
黄逸然喜欢编程,对于才念高二的他来说,编程就和其他人打球、看漫画一样,充满了欢乐。在定下目标之后,他自己编程、学习算法,另外还得找医生的论文看,去了解技术怎么和医学结合得更好。半年之后,他就做出了基本的检测模型,然后带着它登上了世界级的舞台。
对于未来,黄逸然想法很明确,他计划到美国念大学,专业当然是计算机,梦想学校就是斯坦福大学。
带着机器人去灾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杨可涵是一个动手小达人,她的项目是一个基于Wi-Fi控制的爬壁侦察机器人。
尽管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扫地机器人,但是杨可涵的机器人可以吸附墙面行走,并且有一定的过障能力。配合手机应用,人们可以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而机身安装的两个摄像头会将拍摄图像同步传输到APP中。据她介绍,爬壁机器人可以应用在灾区、用来侦查被困的灾民,也可以检查高墙上的裂缝,甚至还可能帮助侦破恐怖袭击案件。
机器人,在包括小编在内的外行看来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但是实际上杨可涵的这个项目大约只进行了九个月就完工了。尽管还有大学导师和研究生学姐在带她,不过,她一手设计和制作了机器人:外壳是3D打印的,零部件是网上购买后自己组装的,就连手机应用,杨可涵也参与了开发,她甚至带着这个机器人去过汶川当志愿者。
在本次比赛中,这个爬壁侦察机器人获得了美国联合技术集团奖项,并将受邀参加太平洋天文学与工程峰会。无独有偶,这个女孩的大学目标,也是斯坦福。
双面学霸
和其他参加比赛的少年一样,林佳宁也能在中文模式和英文模式之间自由切换。不过,如果说中文模式下的林佳宁是一个有点害羞的小姑娘,那么当她用英文开始介绍自己的项目时,简直就是神采飞扬、气场全开。
林佳宁来自名校人大附中,她的参赛项目是可以检测大气能见度的APP。会选择这个课题,应该说也有些“家学渊源”,林佳宁的父亲就在大学里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工作,妈妈也是大学教师。而她自己从高一开始,就在科学实验班研究自己的课题,为此她甚至暂停了自己的最爱——打篮球。选定这个方向后,林佳宁跟着北京大学的导师学习了三个月的JAVA,很快就现学现用把APP给开发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系统软件类三等奖、美国气象学会一等奖。
而从领奖台上下来的林佳宁又恢复了害羞的状态,她说她会把奖金存起来,留着大学用,因为她的理想院校也在大洋彼岸——卡内基梅隆大学。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和其他把目标定在国外名校的孩子不同,来自北京八中的刘果夫已经身处高考前夕,却毅然决定参加比赛。他自己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比如他的家里就很不支持这一举动,但刘果夫从没想过放弃自己的化工安全检测项目。他一天要在实验室待四五个小时,周末和寒暑假也都在做实验。这类科学研究,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高考分数,但是却让他“站在了更高的层次看高中”。
这样热爱科技的少年还有许多,他们是有很多让同龄孩子们艳羡的地方,比如他们可能来自良好的家庭,都在师资优渥的学校,可以接触到很多同龄人接触不到的东西。但是,更加不可忽视的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把别人享受的闲暇时光放在实验室和科研室,对他们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而不管有没有获奖,他们的目光都一样的专注,他们对未来的思考都一样的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