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理论审视及应对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体阅读,捕捉诗眼
  师: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师: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我们先来初读诗歌,要求大家读准字音。
  生齐读。师指导生认读生字词,疏通诗意,读出节奏。
  师:接下来咱们赏读诗歌,结合刚才同学们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歌。
  生齐读。
  师:读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着用一两个形容词来表达一下。
  生:我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生:我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感受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
  生:我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平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几句?
  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那么,咱们再来缩小范围,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哪个?
  生:真意。
  师:这个“真意”是什么意思?咱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一猜。
  生:人生的感悟。
  生:作者不追求世俗,反而归隐田园的一种高尚的情操。
  师:你对诗歌的理解非常深刻,还有吗?
  生:“真”可以理解成返璞归真。
  评析:导入实现了三大教学功能:激发兴趣、群诗会通和交待任务。但是,语言仍可再精练——开头两句实属多余,因为下面要学的内容并非受酒功能和酒文化统摄。即使有,也应克制这一观点的直接亮出,多让学生体悟。
  在分层朗读(字音→意思→节奏→感觉→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捕捉诗眼,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整体把握与细节审美统一的语文学习规律。不过,教者的措辞还须严谨。导入时强调的是“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但在启发学生时提的却是“思想感情”。思想和情感,情感和感情的内涵毕竟有差别,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受玄言诗的影响,固然有言理的一面,全诗也的确呈现了情理交融的特色,但毕竟是以抒情为主,教者围绕“自豪→自得→自失”这条情脉展开教学,说明走对了审美的路子。但是,概念内涵不清,措辞不一,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肯定不利,有效教学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对学生的观点也应注意辨析,而不是直接下一个空泛的结论“非常深刻”了事——为什么归隐田园就是高尚?假归隐呢?相较于归隐,知其不可为而为,在黑暗中开垦光明不是更高尚吗?完全可以激疑。
  二、具象阅读,体悟诗眼
  师:同学们的理解各有千秋。接下来,咱们从具体的诗句中去寻找、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真意”。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陶渊明这种恬淡生活的“真意”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生讨论如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采菊”时的情景,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写出了作者陶醉在自然之景当中,属于寄情于景的写法。“悠然”写出了作者并非有意去追求要怎么样,“见”就是偶然中遇见。如果改成“悠然望南山”,感觉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我”把花先摘完了,想看南山了,然后再抬头去看南山。
  2.课前预习时查到了辛弃疾曾经说过:“看渊明,風流酷似卧龙诸葛。”这句话也非常能体现出陶渊明悠然自乐的心境和品格。
  3.“采菊”一方面是指陶渊明在山下采摘菊花这件事,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喜欢的生活。“采菊”其实是他向往和喜欢的生活方式。
  4.高雅的花有很多,为什么陶渊明不去采莲花或者兰花呢?因为陶渊明喜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说》里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5.从诗人的无心之举——不经意间看到南山,感受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更感受到了他归隐的情怀,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有描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这种情怀是诗人小时候就有的。这种喜欢山水的乐趣就是他生命的因子。作者不经意间看到南山,是因为他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才会有这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对话过程中,教者发现了学生读出的丝丝惊喜,又引导学生读出“悠然自得”的感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当我们看见鸟儿在天空飞着,就只是看到鸟儿在飞。但是在陶渊明眼里,这些鸟儿陪伴自己回家,这种意境就特别有诗意。“鸟儿”“采菊”“南山”都是陶渊明生活的一部分。他与周围完全融为一体,就是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我们在陶渊明的诗中经常可以发现写景的句子。比如,《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虽然是写景的句子,但是可以感觉到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趣。这两句诗中能够体现“真意”的词语是“还”。“山气日夕佳”,我们知道早晨山林间的烟雾是散开的,到了傍晚就聚拢了。这种现象的描述《醉翁亭记》里也遇到过——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了,傍晚也要到了。这是一种云的“归”。“飞鸟相与还”是一种群鸟回归山林的“归”,同时从这句诗中还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归”。
  3.作者想回到哪儿呢?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去。
  4.“日夕”是傍晚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者已经在田园中待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傍晚才离开。这也源于作者内心对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   读出眷恋的感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而无车马喧”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远离官场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这样一种高洁傲岸的志趣,表现出他高尚的人格。有车有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生中的嘈杂和喧闹在所难免,作者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他内心的一种宁静,作者高洁傲岸的品质使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这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可以见出。
  2.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这句话则写了陶渊明由自身影响了环境,上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就是只要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周围的景物在他的眼中也是平静的,这句诗也体现了陶渊明恬淡的心境。
  3.这既然是一个问句,那这句诗是在问谁呢?可能这个问题是有人向他提出的,现在作者自己思考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是用别人的语气来写,所以说“问君”。
  4.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点开心,有点自豪。
  读出“问君何能尔”的上扬语调,自豪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应该带有赞美的意思。表明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一种喜爱,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2.“相与”就是一起的意思。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就是一起。“飞鸟”仿佛就是陶渊明的朋友,也体现出陶渊明物我合一的境界。
  3.“欲辨已忘言”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吗?不是,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份“真意”在此之前已经表达过,写到这里希望读者自己去体会,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师:通过同学们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份“真意”来源于陶渊明的心境,来源于陶渊明的率真,更来源于陶渊明想要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境界。刚才我们用了“自豪”“自得”概括了前文作者的心情,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应该怎么去概括呢?在这种美好的景物当中,陶渊明都陶醉了,忘记了自我,迷失了自我。
  生:“忘我”。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社戏》中的一个词——“自失”来概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一男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真的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谁还想再来体会一下?
  一女生朗读。
  师:你把“真意”重读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这一份“真意”在作者心里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作者一生的追求。咱们全班同学来试一下。
  全班齐声朗读。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诗句,从悠然的心境、率真的个性,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还有“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来具象感受“真意”,目标明确,用力集中,体现出一种独到的教学精致。
  在云、鸟意象的赏析中,不仅看到云归,鸟归,还见出心归,更是体现了审美的细腻和敏锐。值得称道的还有学生互文阅读的意识和功力,发言中体现的思维之开阔,阐述之精微、详尽,颇为罕见——公开课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三言两语随感式的回答,鲜见纵横捭阖的议论、分析。
  不过,因为教者对概念内涵的辨正不是很严苛,对话中很多结论有待商榷:“自失”真的是心情吗?为什么不以“超然→悠然→陶然”来梳理呢?(诗中直接揭示的情感是“悠然”,“结庐在人境”体现的仙人般的超然,“忘言”揭示的是陶然的情感状态。)“忘却了自我=迷失自我”吗?“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悠然自乐的心境相似,品格真的相似吗?“结庐在人境”的淡然心境是天然的吗?飞鸟既然“仿佛就是陶渊明的朋友”,为什么还体现出陶渊明“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立体阅读,融通诗眼
  师:我们刚才既疏通了诗意,也分析了诗歌。同学们能不能给这首诗划分一下层次?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第一层是前四句,第二层是中间四句,第三层是最后两句。
  师: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生:第一层写了作者构筑房舍及作者的心境。
  生:第二层写了田园生活中的美景。
  生:第三层写了作者的追求和人生理想。
  师:同学们概括得都非常到位。我们学习诗歌,除了朗读、疏通诗意、遣詞造句,还可以关注知人论世这个方法。什么是知人论世呢?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大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师: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饮酒》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更好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就要从诗人的生平经历中去挖掘。其实,陶渊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一些诗文,有哪些呢?
  生(齐):《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师:那么老师现在想考一考大家,请尽量用咱们过的诗文回答。陶渊明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爱好呢?
  生: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师:最喜欢的花卉是什么?
  生:晋陶渊明独爱菊。
  师:他的理想追求呢?他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师:从学过的或者平时阅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中,谈谈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生:《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到《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让我认识到了陶渊明不喜欢世俗的污浊,他向往的只是一种桃源生活,一种内心的宁静。
  师:所以他不愿意在官场上争斗。还有吗?   生:陶渊明是不言教化,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他宁愿受穷,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
  师:也不愿意向权贵卑躬屈膝。
  生:是的。他对于社会的黑暗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所以我觉得他的这种隐逸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而是从自身的行为来坚决地批判社会的黑暗。
  师:我觉得你的见地非常深刻。还有吗?
  生:他的一首诗中有“泛此忘忧物”,就是说他泡着菊花茶,一边喝茶,忘记了一切的烦恼,感觉他心中住着山水的世界,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平静的。
  师:这也正好印证了咱们今天学习的“心远地自偏”,这种认识完全来自作者的心境。咱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屏显)老师给大家拓展陶渊明的另一首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生活。(屏显,生齐读)读完这首诗,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和刚才介绍过的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对于生活的选择和志趣呢?
  生:他一开始归附田园,首先是一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忠贞的情怀,但是在他归于自然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真正爱上了这种田园生活。
  师:他是享受自己的理想生活。还有吗?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他在俗世中打拼了三十年。
  师:诗中的“三十年”其实是虚指,就是很多年。
  生:他在世俗中生活了很多年,但喜欢的还是这种田园生活。
  师:所以他才会有辞官归隐的选择。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宁愿自己开荒种地去维持生活,也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这也表现了他高洁的志趣。
  师: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
  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他的心一直被世俗禁锢,现在终于可以返回自然了。
  师:你抓住“樊笼”这个词,感觉官场就像牢笼一样紧紧地把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都束缚住了。我们来看,在他归隐之后,他曾经也幻想过这样的归隐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的田园生活,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很美好,很惬意。
  师:他也曾经历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躬耕生活,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他仍旧自得其乐。然而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片田园已经开始荒芜,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也在思考我究竟该不该继续这种田园生活?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生:陶渊明的内心特别纠结、矛盾。
  师:他曾经在《饮酒》(其四)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失群鸟”仿佛就是陶渊明自己的写照,他选择的这一条田园归隐之路,注定是孤独寂寞的,注定是没有人能理解的。从“徘徊”一词中也看出了他的犹豫不决。在《桃花源记》中他向往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后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己归隐的境界也从“小隐隐于野”升华到了“大隐隐于市”。我们接下来一起总结陶渊明心中的“真意”,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真意”,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領悟到的这一“真意”就是其人生理想。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坚守,也是对本心的一种坚守。
  师:正是这种理想让他把苦难的生活活出了诗意,让他把自己的归隐生活变成了心中的远方!
  评析:将作者生平经历介绍放置在知人论世,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时,且用学过的陶渊明作品来丰富对其人其世的理解,这是真正的应势而教,迥异于死板、外铄的“揭题——背景介绍”模式,十分智慧。群文阅读时,继续聚焦“真意”,且能紧扣作品中的相关词句,让教学变得摇曳多姿而又扎实厚重。
  但是,知人论世前的分层,实在没有必要。首先,这与新课程淡化分段、分层的理念相悖;其次,这种结构性梳理与“真意”的揭示,并未建立逻辑的关联;另外,“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梳理,已经从深层揭示了文本的结构,更能凸显创作的匠心,体现诗作的整体感、有机感,这是“心境→美景→理想”这种外在的且无法逻辑自洽的梳理不能媲美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评:
  2017年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宦振宇老师凭借《饮酒》(其五)一诗的教学荣膺一等奖,本则实录脱胎于此课。
  在强手竞争中胜出,可圈可点处自然不少,因而也更具研究价值。本次评析,我们拟基于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由诗歌教学的三大问题审视及应对策略的视角切入,对宦老师的教例进行简略的学理分析,力争给诗歌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1.教学的是语文吗?
  这涉及语文体性的坚守。不论教学任何文本,也不论追求文本怎样的教学功能,这一理论审视都无法绕开。
  那么,怎样辨识是否教学的为语文呢?
  民国时期的夏丏尊、朱自清,当代学者王尚文、赖瑞云等人均主张在形(言语形式)意(言语内容)统一中突出形。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而应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王尚文指出:“就教材的内容看,语文教材有的课文可以直接分别划入政治、历史或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赖瑞云更是旗帜鲜明地宣称“解读就是解写”。
  不过,在对言语形式内涵的认知上,学者们更多强调的是形式表现的知识或技巧,对其背后的智慧、情趣则有不同程度的忽略。梁启超,包括当下很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甚至认为“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殊不知,体现言语表现智慧的巧无法传授,却可以启悟。作家们创作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平庸,连神都不会饶恕,因而在作品中蕴藏了大量体现言语表现智慧的“篇性”,召唤着人们去体悟、解秘。语文教学中,如果放弃这一更高追求,难臻高远阔大之境界。   这必然带来解读路径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形→意”,得意忘言的解读路径,走向“形→意→形”的不断流转与升华,实现文学解读向语文解读的跃升。质言之,不仅要弄懂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写得如何,为什么这么写?
  宦老师在三大主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哪个”“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陶渊明这种恬淡生活的‘真意’”“如何辅之以知人论世法进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框架下,建构自己的教学,教学内容涉及诗眼、诗意、节奏、意象、诗情、诗理、诗人的精神世界等。应该说,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都兼顾了;赏析“见”字的表现秘妙有了,“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梳理,从云、鸟意象中见出云归、鸟归、心归的情感和鸣,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也触及了。
  但是,从其导语中亮出的教学目标“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以及三大教学环节对这一目标的紧密落实,不难看出:在形意关系的处理上,宦老师是突出“意”的——对“形”的把握主要是为感悟“意”服务。在解读路径上,宦老师总体上走的是由形到意的文学解读路子。所以,尽管他也很关注朗读、遣词造句、知人论世这些语文学习法,但依然难掩语文体性弱化的倾向。
  2.教学的是诗歌吗?
  作家创作,无不遵循一定的文类规范——类性,因为文类规范是一代又一代作家心智的层累。不遵循文类规范,不仅抒情写意的质量会受到影响,还会遭到文学接受的排斥。即使要跨类,进行个性化的创造,也要在总体遵类的前提下进行。
  创作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更要深入把握这种类性。否则,很难谈得上语文课程知识的精准、系统传授,更别说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了。《饮酒》(其五)属于诗歌,所以教学必须审视的一个理论问题便是:教学的是诗歌吗?
  相对于其他文类,诗歌在意象的营构、节奏的处理、韵律的生成、情感的表现、语言的凝练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诗歌教学时如果不关注这些独特的类性,很容易导致各种文类一锅煮。宦老师抓住诗眼“真意”解读车马、菊花、暮云、飞鸟等意象,显然是将意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的,这便和小说、散文等文类作品中单个的意象象征区别开来。不过,这种类性相互烛照的意识,宦老师还不是很自觉。比如,他和学生梳理出来的“自豪→自得→自失”这种一波三折的抒情结构,散文中也有——如《背影》《阿長与
其他文献
吵架还可以学习的?自小,我们不是被教育要与人和睦相处,要讲礼貌,不能吵架打架的吗?其实这里的吵架并不是指两人声嘶力竭地对吼,甚至于卷起袖子抡起拳头的紧张局面;而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沟通方式,尽管形式剧烈,但终归是一种谈论矛盾、解决矛盾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看,吵架并非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唇和舌尚可能会发生磕绊,更别说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与人。既然人际交往中总会有隔阂和磨擦,与其让它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如在生
控水百搭小能手  不知道有多少人买了控水的漏勺几乎没用过?其实,我也不爱用,最大的原因就是麻烦。洗水果?用手捂着倒掉水好了;倒掉煮面的开水?用筷子按住面条好了。可相应的,就会有葡萄从指缝间溜走、有面条从筷子间滑脱……总有不完美。  但这款Snap’n Strain过滤网却不一样,它简直就是控水百搭小能手。它是硅胶材质,其柔软与灵活能搭配、适应各种大小的锅与碗,并且不占用原容器的内部空间,一夹即可,
第十五章情洒旸山  经过长时间的颠簸,莫甫·巴尔洛夫和查理·格琳安娜来到了矿区。放眼望去,矿区就在杰士星特莱斯平原的北端,旸山山脉中部的丘陵地带,温驯的阿玉江和咆哮的公宝河在这儿汇合,两股水流黄白分明,交汇流淌,将连绵起伏的褐色矿山和翠绿平原一分为二。两江汇合后的河段,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吞噬着群山。每年3至5月份,江河湖汊中汇集了从杰士星东南方等地飞来的数十万只候鸟,它们有的体形巨大,有的小如鸡仔
商人    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这时过来了一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入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并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我们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富商参加一次高级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  不同    草原上,一条猎狗紧紧追赶一只兔子,追了很久仍没有追到。猎狗终于停下来,朝兔子不解地问:“你怎么能跑得这么
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往往只注重添衣服,而忽视了手足的保暖。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只图玩时方便,不愿戴上手套和穿上保暖鞋袜,忽略了“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  足部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先天血液供给不良,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与其他部位相比,两脚最易受寒。尤其足部有许多穴道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关,足部受凉,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来说,女生会比男生更容易感觉到寒冷。女生由于生理原因
(接上期)  第十二章 钵兰街  “现在怎么办?”站在钵兰街10号的门前,凌小夕忍不住问钢牙,他还是希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当然是敲门进去了!”钢牙边说边敲了敲门。  他的动作很轻,可是门却迅速地自动打开了。钢牙不管不顾地走了进去。  “喂喂,我们就这样贸贸然地闯进去,万一中了埋伏怎么办?”  钢牙不耐烦地说:“我早跟你说过了,钵兰街看起来一个人也没有,实际上在暗处都是人。我们从其他途径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颗明珠。书中,庄子和他的门徒严肃而认真地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的本质等一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根本性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其辞难知”、玄妙深奥。《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虽妙不可言,但此等大智慧可作解庄的法门——道的特性就在于回环往复的运动。《秋水》篇当不例外。它并非简单而单纯地讲谦虚、说低调,而是一则衍说生命步骤、追求永恒而富有哲学意义的生命寓言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我补充
导弹艇又称导弹快艇,是海军中的一种小型战斗舰艇。它个头不大,但威力可不容小觑,这是因为它装备有导弹武器,具有巨大战斗威力,且航速高、机动灵活,故也被誉为“海洋轻骑兵”。导弹艇非常适合在濒海水域执行突击任务,能强化并提升舰队的整体战斗力,在现代海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就和阿诺一起去认识一下导弹艇家族里比较威猛的成员吧!  中国:022隐形导弹艇  022导弹艇是世界上第一款隐形导弹艇,它采用独
还记得小时候,大伯娘常常会告诉我:“当你最爱的人不在了,他就会跑到天上去,然后住在云里面,每一天都会关注着他最关心的人……”  3岁那年,爸爸妈妈因为生意繁忙,把我交给大伯娘照顾,从那以后,我便天天和大伯娘住在一起,也玩在一起。  4岁那年,我常常会跑到日历边,偷偷地提前撕掉一页日历,藏在身后,然后调皮地喊一声:“伯娘,伯娘,快过来,快来看这日历,怎么不对啊?”然后,大伯娘就会匆匆忙忙地跑过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