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8日,北京天安门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一辆吉普车由北京市南池子南口闯入长安街便道,而后由东向西行驶撞向天安门金水桥护栏后起火。11月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山西省委附近连续发生数起小型爆炸物爆炸事件。
而就在此前的9月21日,地处肯尼亚内罗毕繁华区的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这场持续4天的袭击导致61名平民和6名军警死亡。效忠“基地”组织的索马里宗教激进组织“伊斯兰青年运动”宣称制造了此次袭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现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恐怖主义活动依旧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在恐怖袭击的另一面,则是世界各国的反恐之战。虽然世界各国针对恐怖袭击出台的反恐措施不尽相同,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反恐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高的重视。
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但是一些目标不确定的,无规律可循的突发恐怖事件依然会引发人们的极大担忧。对此,一方面不仅要从源头上严厉清除恐怖分子,另一方面也要在本土清除恐怖分子滋生的温床。
人脸识别技术KO混迹人群的恐怖分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如何防止恐怖分子混入奥运场馆进行破坏,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苏光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在北京奥运会时就有效解决了参会人员的管理,而他所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由于在两次奥运会测试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入场的“把关者”。
苏光大表示,人脸识别系统其实是台特殊的摄像机,判断速度相当快,只需要0.01秒左右。不管涌入多少人,都可以在瞬间抓拍,绝不遗漏任何一个人。由于该项技术利用的是人体骨骼的识别技术,所以即使易容改装,也难以蒙混过它的眼睛。该技术还具有存储功能,只要将一些危险人物的“脸部特写”输入存储系统,重点人物如擅自闯关就会被揪出来。
苏光大说,人脸识别系统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其目的是利用人脸信息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从原理上讲,所谓的人脸识别,就是从视频或者图片中的人脸提取相关特征,与已有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相比较,然后计算出待测人脸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哪一类人脸最相近,进而得出被测人的身份。
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指纹和虹膜识别等类似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有着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与人类自身识别习惯相符合等独特优点,并且不会干扰被检测者,也不易被目标对象发现,因此该技术可以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其在反恐行动中也可以用于对恐怖分子的筛查。
其实,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商业性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逐渐进入市场,其中门禁就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这一技术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最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人脸识别逐步成为了当今国际反恐和安全防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不过苏光大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要高效发挥破案的作用,前提就是要建立有大级别的人像数据库系统。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身份信息,2008年1月,苏光大课题组建立了国内首套千万级数据库的人脸识别系统,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人脸识别系统。未来,随着这个系统的逐步完善,恐怖犯罪分子一旦被盯上,就难以逃脱。
疫苗KO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旧称细菌武器,是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其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作为一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恐怖分子更是对生化武器青睐有加。
1995年3月20日上午,东京地铁内发生震惊全世界的沙林毒气袭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沙林就是一种典型的生化武器,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是一种有机磷酸酯类毒气,抑制胆碱酯酶,造成神经系统紊乱,是毒性最大的有机毒物之一。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薇研究员表示,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也都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由于生化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一旦它被恐怖分子获取并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而种种迹象表明,今后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危险性在进一步增大。美国情报机构前几年获取的相关信息显示,这些年“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已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存储了大量训练材料,该组织的一些专家会在网络聊天室、实时信息传递平台上回答问题,其内容就涵盖到如何制造、使用生化武器。
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恐怖分子也多次投放,因此威胁巨大。美国技术评价局认为,如果用飞机把100公斤的炭疽杆菌培养液洒在华盛顿的上空,就会造成100万人的死亡。
而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这也将在我国未来的反恐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 KO危险爆炸物
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反恐案例中,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11日下午,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前一天,位于冬奥会新闻中心对面的北温哥华轮渡站出现不明包裹。当地警方如临大敌,立刻宣布轮渡停运并封站,警方出动直升机、拆弹机器人紧急进行了处理,虽然轮渡站被迫封闭3个半小时,但机器人的处理让险情得以转危为安。 前些年,为提高反恐能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就为该州的警察局引进了机器人“拆弹专家”,专门用来拆除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弹。这种机器人可以用无线电进行控制,是现在世界上用来拆除、引爆和破坏炸弹最先进的武器,可安放在城市的重点保护场所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由德国南部城市奥斯特费尔顿的特里罗布公司制造的机器人可以说是全副武装,装有4个摄像头、一支12毫米口径霰弹枪或一个高压水龙头,还可以配备钻孔机、磨床、大口剪、破窗器和挂钩。另外,它在执行拆弹任务中还会携带一个低温工具包,在拆弹前先将目标冷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另外,这种机器人可以去任何地方,能爬楼梯,能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中行进,能耐高温。在围攻的状态下,机器人还可以给人质送饭、传送口信。因此可以在反恐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除澳大利亚外,沙特阿拉伯王室卫队、印度尼西亚警察部队、阿根廷空军和乌兹别克反恐部队也购买了这种德国造最新反恐武器。
今年5月,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曾表示,俄罗斯政府现在正在研发专门的机器人,它们能把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减少至最低并消灭恐怖分子。罗戈津称,俄专家正在研发的这种专门设备能穿过障碍看到恐怖分子并远距离击败他们,与此同时不会伤到人质。但他没有介绍这种机器人的外观细节和投入应用的预期时间。
机器昆虫KO恐怖分子藏身地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昆虫已经进化出完美的身体特征,拥有令人吃惊的飞行能力,能够准确着陆,而后快速起飞。如今,模仿昆虫飞行的机器已经问世。
2008年,美国空军揭开了其一款昆虫大小的侦察机的神秘面纱,尺寸与大黄蜂相当,很难被人发现,可以飞进建筑拍照,甚至攻击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因此完全可以做到让恐怖分子防不胜防。目前这种昆虫机器是否被美军在反恐实战中予以应用,外界还不得而知。
据悉,这些年美国军方甚至希望研制出一系列微型机器人,可以飞进洞穴和设有障碍的房间,传回有关里面的人和武器的实时影像。
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研制微型无人侦察机的国家,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这种研究,例如法国和荷兰。法国已经研制出扑翼仿生微型无人机。2011年,荷兰BioMAV(仿生微型飞行器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项目研制出一款名为“鹦鹉AR”(AR代表“增强现实”)的微型无人机。
而在未来,微型机器昆虫还将不断走向高级化。专家表示,未来的微型无人侦察机除了模仿昆虫,还将模仿周边环境,让敌人很难发现。
“大自然早已解决了如何设计微型飞行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所得出的发现能够让研制具有较高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新型微型侦察机成为一种可能。除了体积与昆虫相当外,这种机器人的飞行也与昆虫类似,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鲍姆菲雷表示。
近些年来,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深有研究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叶秀芬对记者表示,仿生机器人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反导系统KO导弹袭击飞机
客机一直是恐怖组织袭击或者利用的重要对象,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由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机场的安检以及飞机的安保,劫持飞机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部分恐怖组织又开始用导弹袭击飞机。
2003年11月,国际物流巨头敦豪快递公司的一架飞机正在从巴格达机场起飞时,遭到一枚导弹的袭击。这枚导弹不是从另一架飞机上或一个固定的发射场发射而来,而是源于一台只需要一两个人操作的肩扛式防空导弹,疑为恐怖分子所为。在此之前,2002年底,一架正从肯尼亚机场起飞的以色列飞机也遭到了“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类似攻击。
肩扛式防空导弹也被称为便携防空系统,其可以从地面发射导弹,而且发射后无需人工干预,另外它们很轻便,易于运输、组装和拆卸。据估计,如今世界各国共生产了70多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不幸的是,其中有数以千计的导弹目前下落不明,可能大部分都流落到黑市里,而恐怖分子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黑市买到便携导弹。有关反恐专家表示,这些年,恐怖分子将主要攻击目标瞄向大型客机,而肩扛式防空导弹就是他们利用的工具。
就一般的导弹而言,疑似会受到攻击的飞机可以抛洒金属箔片或者碎屑,这些物质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制造假信号,使导弹偏离飞行轨道。或者可以释放火焰,产生热量诱饵,不够先进的导弹无法区分出信号真假,这样导弹也会被误导而偏离袭击目标。
但是为了防御更先进的导弹,飞机需要装备激光防御系统。因为激光可以破坏导弹的导航系统,或者干扰导弹的导引头,让导弹 “看”不到目标。
对于商业航空公司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飞机反导系统是否有效,而在于他们能否买得起导弹防御系统。以美国研发的“守护者”定向红外对抗系统为例,根据兰德公司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要在美国的6800架商业飞机上全部安装反导系统,需要花费大约110亿美元,安装以后每年还要花费22亿美元左右的保养费用。
因此,美国方面现在也很难下定决心要求所有的商业飞机装载这种系统。其目前只是在部分飞机上试用。
而就在此前的9月21日,地处肯尼亚内罗毕繁华区的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遭到恐怖袭击。这场持续4天的袭击导致61名平民和6名军警死亡。效忠“基地”组织的索马里宗教激进组织“伊斯兰青年运动”宣称制造了此次袭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现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恐怖主义活动依旧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在恐怖袭击的另一面,则是世界各国的反恐之战。虽然世界各国针对恐怖袭击出台的反恐措施不尽相同,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反恐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高的重视。
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但是一些目标不确定的,无规律可循的突发恐怖事件依然会引发人们的极大担忧。对此,一方面不仅要从源头上严厉清除恐怖分子,另一方面也要在本土清除恐怖分子滋生的温床。
人脸识别技术KO混迹人群的恐怖分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如何防止恐怖分子混入奥运场馆进行破坏,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苏光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在北京奥运会时就有效解决了参会人员的管理,而他所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由于在两次奥运会测试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入场的“把关者”。
苏光大表示,人脸识别系统其实是台特殊的摄像机,判断速度相当快,只需要0.01秒左右。不管涌入多少人,都可以在瞬间抓拍,绝不遗漏任何一个人。由于该项技术利用的是人体骨骼的识别技术,所以即使易容改装,也难以蒙混过它的眼睛。该技术还具有存储功能,只要将一些危险人物的“脸部特写”输入存储系统,重点人物如擅自闯关就会被揪出来。
苏光大说,人脸识别系统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其目的是利用人脸信息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从原理上讲,所谓的人脸识别,就是从视频或者图片中的人脸提取相关特征,与已有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相比较,然后计算出待测人脸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哪一类人脸最相近,进而得出被测人的身份。
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指纹和虹膜识别等类似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有着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与人类自身识别习惯相符合等独特优点,并且不会干扰被检测者,也不易被目标对象发现,因此该技术可以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其在反恐行动中也可以用于对恐怖分子的筛查。
其实,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商业性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逐渐进入市场,其中门禁就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这一技术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最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人脸识别逐步成为了当今国际反恐和安全防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不过苏光大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要高效发挥破案的作用,前提就是要建立有大级别的人像数据库系统。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身份信息,2008年1月,苏光大课题组建立了国内首套千万级数据库的人脸识别系统,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人脸识别系统。未来,随着这个系统的逐步完善,恐怖犯罪分子一旦被盯上,就难以逃脱。
疫苗KO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旧称细菌武器,是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其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作为一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恐怖分子更是对生化武器青睐有加。
1995年3月20日上午,东京地铁内发生震惊全世界的沙林毒气袭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沙林就是一种典型的生化武器,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是一种有机磷酸酯类毒气,抑制胆碱酯酶,造成神经系统紊乱,是毒性最大的有机毒物之一。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薇研究员表示,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也都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由于生化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一旦它被恐怖分子获取并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而种种迹象表明,今后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危险性在进一步增大。美国情报机构前几年获取的相关信息显示,这些年“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已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存储了大量训练材料,该组织的一些专家会在网络聊天室、实时信息传递平台上回答问题,其内容就涵盖到如何制造、使用生化武器。
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恐怖分子也多次投放,因此威胁巨大。美国技术评价局认为,如果用飞机把100公斤的炭疽杆菌培养液洒在华盛顿的上空,就会造成100万人的死亡。
而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这也将在我国未来的反恐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 KO危险爆炸物
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反恐案例中,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11日下午,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前一天,位于冬奥会新闻中心对面的北温哥华轮渡站出现不明包裹。当地警方如临大敌,立刻宣布轮渡停运并封站,警方出动直升机、拆弹机器人紧急进行了处理,虽然轮渡站被迫封闭3个半小时,但机器人的处理让险情得以转危为安。 前些年,为提高反恐能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就为该州的警察局引进了机器人“拆弹专家”,专门用来拆除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弹。这种机器人可以用无线电进行控制,是现在世界上用来拆除、引爆和破坏炸弹最先进的武器,可安放在城市的重点保护场所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由德国南部城市奥斯特费尔顿的特里罗布公司制造的机器人可以说是全副武装,装有4个摄像头、一支12毫米口径霰弹枪或一个高压水龙头,还可以配备钻孔机、磨床、大口剪、破窗器和挂钩。另外,它在执行拆弹任务中还会携带一个低温工具包,在拆弹前先将目标冷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另外,这种机器人可以去任何地方,能爬楼梯,能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中行进,能耐高温。在围攻的状态下,机器人还可以给人质送饭、传送口信。因此可以在反恐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除澳大利亚外,沙特阿拉伯王室卫队、印度尼西亚警察部队、阿根廷空军和乌兹别克反恐部队也购买了这种德国造最新反恐武器。
今年5月,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曾表示,俄罗斯政府现在正在研发专门的机器人,它们能把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减少至最低并消灭恐怖分子。罗戈津称,俄专家正在研发的这种专门设备能穿过障碍看到恐怖分子并远距离击败他们,与此同时不会伤到人质。但他没有介绍这种机器人的外观细节和投入应用的预期时间。
机器昆虫KO恐怖分子藏身地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昆虫已经进化出完美的身体特征,拥有令人吃惊的飞行能力,能够准确着陆,而后快速起飞。如今,模仿昆虫飞行的机器已经问世。
2008年,美国空军揭开了其一款昆虫大小的侦察机的神秘面纱,尺寸与大黄蜂相当,很难被人发现,可以飞进建筑拍照,甚至攻击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因此完全可以做到让恐怖分子防不胜防。目前这种昆虫机器是否被美军在反恐实战中予以应用,外界还不得而知。
据悉,这些年美国军方甚至希望研制出一系列微型机器人,可以飞进洞穴和设有障碍的房间,传回有关里面的人和武器的实时影像。
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研制微型无人侦察机的国家,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这种研究,例如法国和荷兰。法国已经研制出扑翼仿生微型无人机。2011年,荷兰BioMAV(仿生微型飞行器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项目研制出一款名为“鹦鹉AR”(AR代表“增强现实”)的微型无人机。
而在未来,微型机器昆虫还将不断走向高级化。专家表示,未来的微型无人侦察机除了模仿昆虫,还将模仿周边环境,让敌人很难发现。
“大自然早已解决了如何设计微型飞行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所得出的发现能够让研制具有较高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新型微型侦察机成为一种可能。除了体积与昆虫相当外,这种机器人的飞行也与昆虫类似,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鲍姆菲雷表示。
近些年来,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深有研究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叶秀芬对记者表示,仿生机器人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反导系统KO导弹袭击飞机
客机一直是恐怖组织袭击或者利用的重要对象,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由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机场的安检以及飞机的安保,劫持飞机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部分恐怖组织又开始用导弹袭击飞机。
2003年11月,国际物流巨头敦豪快递公司的一架飞机正在从巴格达机场起飞时,遭到一枚导弹的袭击。这枚导弹不是从另一架飞机上或一个固定的发射场发射而来,而是源于一台只需要一两个人操作的肩扛式防空导弹,疑为恐怖分子所为。在此之前,2002年底,一架正从肯尼亚机场起飞的以色列飞机也遭到了“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类似攻击。
肩扛式防空导弹也被称为便携防空系统,其可以从地面发射导弹,而且发射后无需人工干预,另外它们很轻便,易于运输、组装和拆卸。据估计,如今世界各国共生产了70多万枚便携式防空导弹。不幸的是,其中有数以千计的导弹目前下落不明,可能大部分都流落到黑市里,而恐怖分子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从黑市买到便携导弹。有关反恐专家表示,这些年,恐怖分子将主要攻击目标瞄向大型客机,而肩扛式防空导弹就是他们利用的工具。
就一般的导弹而言,疑似会受到攻击的飞机可以抛洒金属箔片或者碎屑,这些物质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制造假信号,使导弹偏离飞行轨道。或者可以释放火焰,产生热量诱饵,不够先进的导弹无法区分出信号真假,这样导弹也会被误导而偏离袭击目标。
但是为了防御更先进的导弹,飞机需要装备激光防御系统。因为激光可以破坏导弹的导航系统,或者干扰导弹的导引头,让导弹 “看”不到目标。
对于商业航空公司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飞机反导系统是否有效,而在于他们能否买得起导弹防御系统。以美国研发的“守护者”定向红外对抗系统为例,根据兰德公司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要在美国的6800架商业飞机上全部安装反导系统,需要花费大约110亿美元,安装以后每年还要花费22亿美元左右的保养费用。
因此,美国方面现在也很难下定决心要求所有的商业飞机装载这种系统。其目前只是在部分飞机上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