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八门拳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最初始于兰州,后经过不断发展,广泛流传于西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八门拳内容体系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八门拳势舒展大方,劲力浑厚,刚柔相济,功法扎实,灵活多变,快速有力,手法细腻,朴实无华,沉着稳健;八门器械主要分为棍(条子)、枪、刀套路丰富各有特点。
关键词:八门拳;西北武术;八门器械
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八门拳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八门,对应闪、展、腾、挪、松、紧、滚、缠八种动作。八门拳械中的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兰州的八门拳是由常燕山于清嘉庆年间传入的,据八门拳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常燕山来兰曾遍传八门武艺,人多呼为常巴巴……"常燕山来兰州后,将八门封手拳及炮捶传给了安宁区安宁堡的李文喜,李文喜从小习武,在当地颇负盛名,后得常爷指点,技艺愈精。后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内容也由简到繁,理论也逐渐系统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八门武艺。
一、八門拳的历史源流
八门拳是八门武术的总称。八门拳合易理八卦之说,附会三国诸葛亮八阵图为创拳依据,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八门,创粘、连、擒、捆、破、缠、滚、脱八门拳势,故名八门拳。相传为清嘉庆年间河北燕山武术家常巴巴(巴巴,回教中阿旬的称谓)首传,后经西北拳师将之与当地土生流传武艺融和,吸收其它类武艺特点,不断拓展创新、发展传播而成。也有一说为清末时由福建人所传。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套路,也有器械套路。马明达先生在《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中对八门拳的源流作了考证,可信度较高。马明达先生经考证认为“常燕山,是约当清嘉庆、道光问在世的回族武术家,清末以来,流行于西北各省的八门拳、撕、炮拳,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的天启棍等,都是由他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后人关于八门拳源流的研究大都基于此。甘肃体委的郝心莲出版了《八门拳术》一书,也明确了这一问题。该书第一节“八门拳术之源流考”中有:“常燕山到底何许人也,谱中未作详细介绍,仅从八门拳谱记载可知不是兰州人。据民间传说常燕山系河北燕山人,说明燕山并非其名,而是其籍贯,故又多称其为燕山常爷或常爸爸。也有传闻常燕山为山东人。到底是河北还是山东,尚无定论。”可以看出“常燕山”也就是“常巴巴”确为首传之人。关于八门拳源流问题比较清晰,也得到一些学者和民间八门拳习练者的认可。
二、八门拳的内容体系
郝心莲所著《八门拳术》经过整理,八门拳内容体系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八门拳术根据演练风格可分为捶拳、单拳、封手拳三大类,捶拳套路以撕拳、炮拳、九环捶、通背拳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八门劲捶、登州捶等;单拳套路主要有十字单拳、梅花单拳、八虎单拳、金刚单拳等;封手拳主要套路有封手八快、封手母子、展母子等。八门器械可分为棍术条子、枪术、刀术。棍术条子套路有琵琶条子、八朴条子、五手条子等。棍有进山棍、出山棍、行者棍、八仙棍、棚棍等;对练套路有刀进棍、棍进枪、棍排子、棚棍拐子等。枪术套路有六合枪、金枪、梅花枪等。
短刀有燕青刀、武松刀、五虎单刀、绿林刀、少林刀等。在此不作详述。
在个人看来:该“八门拳”已然成为一个漫无边际的“巨无霸”,其中像琵琶条子、黄龙条子、登州捶等也强加于八门拳内容之内,让人难以理解,用马明达先生的话说:“......使八门拳成了一个宽泛无比而近于包揽一切陇上传统武术的门派。八门拳果真如此吗?天底下有这样的门派吗?我想稍微有武术常识的人都不会表示同意”。
八门拳现有的内容过于宽大,几乎涵盖了陇上武术,这是不利于其发展和推广的主要因素,再者,受马氏通背及竞技武术的影响,八门拳在传承和发展上遇到巨大问题。
三、八门拳的技术特点
八门拳势舒展大方,劲力浑厚,刚柔相济,功法扎实,灵活多变,快速有力,手法细腻,朴实无华,沉着稳健。其特点表现在手法、腿法、跤法和身法上。手法讲究拳、掌、勾、指并用,以拳为主,柔以掌、钩、指、折等招法。腿法上讲究明腿暗发、捌斩撩踩、多法并用。有跺子腿、踩桩腿、背顶腿、穿袖褪、大小崩腿、里踩腿等;跤法上突出上中下三盘协调,即在手法、腿法、脚法及身法的配合中施以中字跤、里跤、外跤、单撒、拉跤等跤法。身法多在拧、转、切、折、旋、弹上见功夫,闪展腾挪、变化多端。同时兼施肘法、头法、肩法、胯法、靠法等方法。
四、结论
八门拳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八门拳内容丰富,技术体系突出,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拳种。近代以来,由于受到竞技武术的冲击,习练人数大幅度减少,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八门拳只有不断自身精炼、提升才能解决传承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明达.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C].说剑丛稿·增订本,2007,12,卷二:139.
[2]郝心莲.八门拳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孟峰年,李颖侠.多元文化融合的凉州武术体系[J].搏击.武术科学,2009.
[4]武少洋.西宁市八门拳传承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关键词:八门拳;西北武术;八门器械
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八门拳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八门,对应闪、展、腾、挪、松、紧、滚、缠八种动作。八门拳械中的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兰州的八门拳是由常燕山于清嘉庆年间传入的,据八门拳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常燕山来兰曾遍传八门武艺,人多呼为常巴巴……"常燕山来兰州后,将八门封手拳及炮捶传给了安宁区安宁堡的李文喜,李文喜从小习武,在当地颇负盛名,后得常爷指点,技艺愈精。后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内容也由简到繁,理论也逐渐系统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八门武艺。
一、八門拳的历史源流
八门拳是八门武术的总称。八门拳合易理八卦之说,附会三国诸葛亮八阵图为创拳依据,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八门,创粘、连、擒、捆、破、缠、滚、脱八门拳势,故名八门拳。相传为清嘉庆年间河北燕山武术家常巴巴(巴巴,回教中阿旬的称谓)首传,后经西北拳师将之与当地土生流传武艺融和,吸收其它类武艺特点,不断拓展创新、发展传播而成。也有一说为清末时由福建人所传。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套路,也有器械套路。马明达先生在《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中对八门拳的源流作了考证,可信度较高。马明达先生经考证认为“常燕山,是约当清嘉庆、道光问在世的回族武术家,清末以来,流行于西北各省的八门拳、撕、炮拳,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的天启棍等,都是由他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后人关于八门拳源流的研究大都基于此。甘肃体委的郝心莲出版了《八门拳术》一书,也明确了这一问题。该书第一节“八门拳术之源流考”中有:“常燕山到底何许人也,谱中未作详细介绍,仅从八门拳谱记载可知不是兰州人。据民间传说常燕山系河北燕山人,说明燕山并非其名,而是其籍贯,故又多称其为燕山常爷或常爸爸。也有传闻常燕山为山东人。到底是河北还是山东,尚无定论。”可以看出“常燕山”也就是“常巴巴”确为首传之人。关于八门拳源流问题比较清晰,也得到一些学者和民间八门拳习练者的认可。
二、八门拳的内容体系
郝心莲所著《八门拳术》经过整理,八门拳内容体系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八门拳术根据演练风格可分为捶拳、单拳、封手拳三大类,捶拳套路以撕拳、炮拳、九环捶、通背拳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八门劲捶、登州捶等;单拳套路主要有十字单拳、梅花单拳、八虎单拳、金刚单拳等;封手拳主要套路有封手八快、封手母子、展母子等。八门器械可分为棍术条子、枪术、刀术。棍术条子套路有琵琶条子、八朴条子、五手条子等。棍有进山棍、出山棍、行者棍、八仙棍、棚棍等;对练套路有刀进棍、棍进枪、棍排子、棚棍拐子等。枪术套路有六合枪、金枪、梅花枪等。
短刀有燕青刀、武松刀、五虎单刀、绿林刀、少林刀等。在此不作详述。
在个人看来:该“八门拳”已然成为一个漫无边际的“巨无霸”,其中像琵琶条子、黄龙条子、登州捶等也强加于八门拳内容之内,让人难以理解,用马明达先生的话说:“......使八门拳成了一个宽泛无比而近于包揽一切陇上传统武术的门派。八门拳果真如此吗?天底下有这样的门派吗?我想稍微有武术常识的人都不会表示同意”。
八门拳现有的内容过于宽大,几乎涵盖了陇上武术,这是不利于其发展和推广的主要因素,再者,受马氏通背及竞技武术的影响,八门拳在传承和发展上遇到巨大问题。
三、八门拳的技术特点
八门拳势舒展大方,劲力浑厚,刚柔相济,功法扎实,灵活多变,快速有力,手法细腻,朴实无华,沉着稳健。其特点表现在手法、腿法、跤法和身法上。手法讲究拳、掌、勾、指并用,以拳为主,柔以掌、钩、指、折等招法。腿法上讲究明腿暗发、捌斩撩踩、多法并用。有跺子腿、踩桩腿、背顶腿、穿袖褪、大小崩腿、里踩腿等;跤法上突出上中下三盘协调,即在手法、腿法、脚法及身法的配合中施以中字跤、里跤、外跤、单撒、拉跤等跤法。身法多在拧、转、切、折、旋、弹上见功夫,闪展腾挪、变化多端。同时兼施肘法、头法、肩法、胯法、靠法等方法。
四、结论
八门拳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传到甘肃,再逐渐传到西北各省的。八门拳内容丰富,技术体系突出,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拳种。近代以来,由于受到竞技武术的冲击,习练人数大幅度减少,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八门拳只有不断自身精炼、提升才能解决传承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明达.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C].说剑丛稿·增订本,2007,12,卷二:139.
[2]郝心莲.八门拳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孟峰年,李颖侠.多元文化融合的凉州武术体系[J].搏击.武术科学,2009.
[4]武少洋.西宁市八门拳传承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