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本文以提高新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牵引,丰富第二课堂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并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实施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科创兴趣养成工程等改革措施,对此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与实践,提出该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影响。
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新时代迎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如何创新和改革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知识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工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另外,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专业领域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走在前列且具备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在本学科基础课程中学业精深,而且还需要有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向拓展的特征;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去解决专业问题,也应具有学习新知识、利用学科交叉思维去解决随着专业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其他问题的能力;不仅在本学科专业技术水平高,同时熟悉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时代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立足现状、立足专业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重大部署后,新时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越发明显。教育部早在20世纪末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诸多高校及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2-3]。然而,目前工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各界已经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通过全方位的综合素养和兴趣习惯来约束自己的实践和行为举止;其次,针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特别是在目前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只有拥有创新思维与出色的实践能力,牢固掌握本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与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三,应具有敏锐的思维模式和广阔的专业视野,作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各项工作中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从而提高专业水平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现如今虽然每年毕业生签约就业人数众多,但是就其综合能力而言、在面对企业的具体问题时有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却是少数,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近阶段高教司等提出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还待各高校、各专业结合自身教育特点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与尝试,特别是师资力量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课堂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牵引动力源
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为主,在教学培养模式上沿用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但当今社会该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很大一部分缺少创新意识,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该现象反映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对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不匹配。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实践环节缺乏真正为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这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相匹配进而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转变现有的传统课堂培养教育模式是当下高校所必须认清的形势。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水平,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涉及到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主题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为学生设计培养方案时从根本上转变原先与之不相适用的教学模式,多在学生动手实践环节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同学亲身参与到动手实践环节中来。
第二课堂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拓展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引起了国内高校学者的广泛关注[4-6]。从与高校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班级导师、辅导员视角来看,怎样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通过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来提高工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成为新时代高校的重要环节。高校班级导师、思政辅导员也需要掌握专业应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弄明白当下企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在学校中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联合举办实践创新活动竞赛,将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为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出谋划策。鉴于此高校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主阵地,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教育舞台,有选择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打好阵地战,促使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着手点。利用学生愿意接收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方法,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牵引力的有效动力。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展望
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工科学生教育的实践方案中,“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时代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这一目标要求也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但新时代的大趋势要求将创新、创业融入该体系中,构建思政引领下“产、学、研、创”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中贯穿创新教育。在第二课堂创新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有牵引性的目标,需要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动起来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动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创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为此,学院在第二课堂教育中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即从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始选拔具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教师实验室承担一定的科研子课题,学生到了大二学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烟台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以赛促教,即强化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吸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课堂“制度+团队+载体”三层保障提升创新培养效果
在第二课堂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在不断摸索中推行了第二课堂“制度+团队+载体”三重保障措施。
一是制度保障。学院为促进学生科创成效,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理顺机制,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台《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奖励实施办法》《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关于教师参加指导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的管理办法》。办法从科技创新活动的类别与范围、组织机构、过程与管理、活动经费、教师和学生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是团队保障。学院已经逐步形成“1+1+N”的科创团队格局,即一支科创服务团队、一支科创指导团队、若干支科创实施团队。科创服务团队全程负责全院的科创类活动的组织与谋划,如定期举办“科创双选会”、“科创沙龙”等活动;科创指导团队负责指导各项科创比赛,为各项赛事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科创实施团队是依据学院不同学科、专业形成的学生团队,主要职责是各项比赛的具体实施和对精品科创项目的孵化。
三是载体保障。为增强科创活动的参与度、营造全员科创的氛围,针对学生年级、专业、兴趣不同需求也不同的实际情况,学院在“一专业一赛事,多专业同赛事”的基础上进行“参赛”和“造赛”,丰富科创活动赛事载体,形成“专业方向”类竞赛加“创新能力”类竞赛的科创双载体。另外,学院积极推进“科创兴趣养成工程”、“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和“科创实验室项目孵化工程”为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政策”载体。在此基础上,学院的科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创兴趣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取得实效
鉴于上述现状,我院在第二课堂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实施举措着重培养其科创兴趣。首先,科创兴趣养成工程,我们将其过程定义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培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定有不同的预期目标。学院积极贯彻 “以科创促学风”的学生工作理念,在当前的培育阶段就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参赛人员及范围稳步提高。本年度,挑战杯参赛团队数量较上一年的创青春赛事翻了两番,校级获奖数量提高了75%;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本年度参赛团队25支,较2018年提高了20%;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团队数量较2018年提高了82.4%,高校主赛道参赛55支队伍、红色赛道参赛7支队伍。另外,由我院承办的烟台大学金相技能大赛吸引了核工业与核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同学们的广泛参与,所选拔选手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现阶段,依托金相技能大赛提高我院材料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依托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对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理念;依托“互联网+”、创青春等系列创新、创意、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文案撰写能力和挑战新事物的能力的工科生实践能力提升目标已近基本形成,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牵引方案雏形已基本形成。
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第二课堂目标牵引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在具体环节上的表现做差异性分析,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来自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环境系与材料系学生134人,自变量(2个)设置为性别、学习习惯,因变量(5个)设置为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挑战杯创青春、创业、互聯网+创业竞赛、其他学科竞赛;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Person卡方检验,进一步对第二课堂培养效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从表1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8.51%的同学赞成在第二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因在第二课堂中可参与接触各类学科竞赛,其次因时间精力有限,有32.84%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大学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83.58%的同学认为科创兴趣养成工程对专业学习很有帮助;73.13%的同学喜欢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1.94%的同学持观望态度,但不排斥。结合表1、表2按照同学们对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功能喜欢的百分比排序,依次是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业竞赛和其他学科竞赛、创业。
五、结语
综合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和教育效果分析评价来看我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仍需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新时代形势下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大高等院校均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提高意识,加快培养教育改革,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从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第二课堂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占领第二课堂教育阵地,为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
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新时代迎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如何创新和改革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知识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工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另外,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专业领域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走在前列且具备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在本学科基础课程中学业精深,而且还需要有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向拓展的特征;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去解决专业问题,也应具有学习新知识、利用学科交叉思维去解决随着专业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其他问题的能力;不仅在本学科专业技术水平高,同时熟悉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时代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立足现状、立足专业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重大部署后,新时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越发明显。教育部早在20世纪末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诸多高校及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2-3]。然而,目前工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各界已经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通过全方位的综合素养和兴趣习惯来约束自己的实践和行为举止;其次,针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特别是在目前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只有拥有创新思维与出色的实践能力,牢固掌握本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与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三,应具有敏锐的思维模式和广阔的专业视野,作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各项工作中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从而提高专业水平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现如今虽然每年毕业生签约就业人数众多,但是就其综合能力而言、在面对企业的具体问题时有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却是少数,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近阶段高教司等提出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还待各高校、各专业结合自身教育特点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与尝试,特别是师资力量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课堂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牵引动力源
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为主,在教学培养模式上沿用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但当今社会该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很大一部分缺少创新意识,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该现象反映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对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不匹配。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实践环节缺乏真正为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这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相匹配进而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转变现有的传统课堂培养教育模式是当下高校所必须认清的形势。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水平,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涉及到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主题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为学生设计培养方案时从根本上转变原先与之不相适用的教学模式,多在学生动手实践环节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同学亲身参与到动手实践环节中来。
第二课堂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拓展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引起了国内高校学者的广泛关注[4-6]。从与高校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班级导师、辅导员视角来看,怎样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通过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来提高工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成为新时代高校的重要环节。高校班级导师、思政辅导员也需要掌握专业应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弄明白当下企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在学校中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联合举办实践创新活动竞赛,将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为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出谋划策。鉴于此高校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主阵地,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教育舞台,有选择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打好阵地战,促使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着手点。利用学生愿意接收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方法,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牵引力的有效动力。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展望
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工科学生教育的实践方案中,“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时代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这一目标要求也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但新时代的大趋势要求将创新、创业融入该体系中,构建思政引领下“产、学、研、创”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中贯穿创新教育。在第二课堂创新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有牵引性的目标,需要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动起来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动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创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为此,学院在第二课堂教育中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即从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始选拔具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教师实验室承担一定的科研子课题,学生到了大二学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烟台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以赛促教,即强化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吸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课堂“制度+团队+载体”三层保障提升创新培养效果
在第二课堂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在不断摸索中推行了第二课堂“制度+团队+载体”三重保障措施。
一是制度保障。学院为促进学生科创成效,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理顺机制,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台《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奖励实施办法》《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关于教师参加指导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的管理办法》。办法从科技创新活动的类别与范围、组织机构、过程与管理、活动经费、教师和学生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是团队保障。学院已经逐步形成“1+1+N”的科创团队格局,即一支科创服务团队、一支科创指导团队、若干支科创实施团队。科创服务团队全程负责全院的科创类活动的组织与谋划,如定期举办“科创双选会”、“科创沙龙”等活动;科创指导团队负责指导各项科创比赛,为各项赛事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科创实施团队是依据学院不同学科、专业形成的学生团队,主要职责是各项比赛的具体实施和对精品科创项目的孵化。
三是载体保障。为增强科创活动的参与度、营造全员科创的氛围,针对学生年级、专业、兴趣不同需求也不同的实际情况,学院在“一专业一赛事,多专业同赛事”的基础上进行“参赛”和“造赛”,丰富科创活动赛事载体,形成“专业方向”类竞赛加“创新能力”类竞赛的科创双载体。另外,学院积极推进“科创兴趣养成工程”、“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和“科创实验室项目孵化工程”为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政策”载体。在此基础上,学院的科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创兴趣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取得实效
鉴于上述现状,我院在第二课堂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实施举措着重培养其科创兴趣。首先,科创兴趣养成工程,我们将其过程定义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培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定有不同的预期目标。学院积极贯彻 “以科创促学风”的学生工作理念,在当前的培育阶段就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参赛人员及范围稳步提高。本年度,挑战杯参赛团队数量较上一年的创青春赛事翻了两番,校级获奖数量提高了75%;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本年度参赛团队25支,较2018年提高了20%;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团队数量较2018年提高了82.4%,高校主赛道参赛55支队伍、红色赛道参赛7支队伍。另外,由我院承办的烟台大学金相技能大赛吸引了核工业与核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同学们的广泛参与,所选拔选手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现阶段,依托金相技能大赛提高我院材料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依托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对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理念;依托“互联网+”、创青春等系列创新、创意、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文案撰写能力和挑战新事物的能力的工科生实践能力提升目标已近基本形成,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牵引方案雏形已基本形成。
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第二课堂目标牵引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在具体环节上的表现做差异性分析,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来自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环境系与材料系学生134人,自变量(2个)设置为性别、学习习惯,因变量(5个)设置为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挑战杯创青春、创业、互聯网+创业竞赛、其他学科竞赛;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Person卡方检验,进一步对第二课堂培养效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从表1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8.51%的同学赞成在第二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因在第二课堂中可参与接触各类学科竞赛,其次因时间精力有限,有32.84%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大学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83.58%的同学认为科创兴趣养成工程对专业学习很有帮助;73.13%的同学喜欢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1.94%的同学持观望态度,但不排斥。结合表1、表2按照同学们对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功能喜欢的百分比排序,依次是本科生科研助理成长计划、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业竞赛和其他学科竞赛、创业。
五、结语
综合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和教育效果分析评价来看我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仍需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新时代形势下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大高等院校均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提高意识,加快培养教育改革,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从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第二课堂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占领第二课堂教育阵地,为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