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机体,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进而引发人体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代谢失调的一大类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压,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包括眼、肾脏、神经系统、皮肤、肌肉等。糖尿病患者终其一生要与高血糖等“三高”抗争,因此一些患者认为血糖应该宁低勿高不惜冒着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执着的将血糖控制在绝对正常的范围内。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低血糖 糖尿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54-01
低血糖通常分为两种,一是药物性低血糖,主要是超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导致的,也有的是患者没有按时进餐或加餐造成的;二是自发性低血糖,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都会发生的,常有体制性因素,也与饮食纤维含量少、碳水化合物过精和油脂含量偏多有关,比如,吃了早餐二三个小时以后出现明显的饥恶感,或伴有心慌、头晕等症状,这可能是早餐饮食结构不合理,此外运动过度也可以导致低血糖。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老年人多有肝肾功能减退,甚至合并糖尿病肾病,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排泄缓慢,易于在体内蓄积造成药物过量,所以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加上老年人多半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危害严重;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患病时间较长,常伴发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不敏感,并且在长期疾病治疗过程中反复的低血糖发作,降低了人体对低血糖的敏感性,所以,许多老年患者发生降血糖时没有心慌、发抖、出冷汗等,不容易让患者察觉的自主神经警告症状而直接昏迷,经常是在毫无知觉的和人兴高采烈的谈着话,或者兴致勃勃的早锻炼途中冷不防昏倒了,这时如果身边没有人能够帮助急救,势必导致严重后果,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患者终身维持血糖正常带来的益处。
那么,血糖达到多低才是低血糖呢,实际上这有两重意思,一是从数值上判断是否低血糖,又叫生化性低血糖,正常值是3.8mmol/L以上,实际上教科书上规定低于2.8mmol/L才算低血糖,还有一种低血糖是用数字来界定的,叫低血糖,比如,这个人血糖在3.8mmol/L以上,或者是5.6mmol/L或7.8mmol/L都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有的人甚至血糖值在数值上完全是正常的血糖水平,也会产生低血糖症状,称为低血糖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血糖降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低越好呢,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是5.6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7.8mmol/L一下,是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呢?其实,在治疗过程中应因人而异,我们现在认为青年人或刚得糖尿病不久的患者,对这样的人群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接近正常血糖水平,因为这些人群未来预期寿命还很长,血糖控制越正常发生并发症的时间越晚,或可能性越小,但对老年人60岁70岁甚至80岁,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史较长,有的已达20年甚至30年,对这样的人群我们在降糖的同时要非常谨慎的防止低血糖。最新研究表明,病程在16-20年的病人血糖如果控制过严喜忧参半,如果20年以上的病人血糖控制过严弊大于利,所以,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常常会告诫那些年老糖尿病患者或者本身心脏、脑血管都已经出现问题或有不太稳定的因素,这些人控制血糖不要过严,因为过严的情况下,如果餐后血糖达标了那么餐前血糖就有可能出现低血糖,达到什么指标合适呢,我们要求一般糖尿病人空腹和餐前5-7mmol/L,这也是国际上规定的,因为都是正常范围不会出现低血糖,但是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足,需要血糖值偏高一点,我们可以让餐前值放大到6-8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8-12mmol/L,只要餐前比较合理。并且不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6.5%的时候就反复发作低血糖,我们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放大到7%或更高一点。
低血糖怎么防治呢?一、高危人群高度重视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及三餐后二小时血糖还要抓住三餐前及夜间二至三点这几个高发低血糖的重要时间节点,做好血糖监测;二、糖尿病患者常备糖果、巧克力等食品。当低血糖发作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一般为复合加餐,即先吃含糖量多的糖果后吃淀粉多的食物,如饼干等;其次,借助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力量帮助自己分析查找低血糖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而不必不敢加餐,更需要及时的用餐及调餐;三、运动时不宜空腹,如果运动测血糖低于5.6mmol/L,要吃点心,运动量恒定,如果加大运动量应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四、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应定时定量注射服用;五、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点水果或饼干等;六、随时携带小食品;七、随时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我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昏迷我的衣袋里有随身携带的糖果请放入我的口中,并且注明联系电话以求得别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洁杰.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六项注意”[J].中国健康月刊,2005,(09)
[2] 郎江明.亟待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护[J].糖尿病新世界,2004,(05)
[3] 房启珍.糖尿病患者喝什么[J].食品与健康,2003,(07)
关键词:低血糖 糖尿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54-01
低血糖通常分为两种,一是药物性低血糖,主要是超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导致的,也有的是患者没有按时进餐或加餐造成的;二是自发性低血糖,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都会发生的,常有体制性因素,也与饮食纤维含量少、碳水化合物过精和油脂含量偏多有关,比如,吃了早餐二三个小时以后出现明显的饥恶感,或伴有心慌、头晕等症状,这可能是早餐饮食结构不合理,此外运动过度也可以导致低血糖。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老年人多有肝肾功能减退,甚至合并糖尿病肾病,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排泄缓慢,易于在体内蓄积造成药物过量,所以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加上老年人多半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危害严重;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患病时间较长,常伴发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不敏感,并且在长期疾病治疗过程中反复的低血糖发作,降低了人体对低血糖的敏感性,所以,许多老年患者发生降血糖时没有心慌、发抖、出冷汗等,不容易让患者察觉的自主神经警告症状而直接昏迷,经常是在毫无知觉的和人兴高采烈的谈着话,或者兴致勃勃的早锻炼途中冷不防昏倒了,这时如果身边没有人能够帮助急救,势必导致严重后果,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患者终身维持血糖正常带来的益处。
那么,血糖达到多低才是低血糖呢,实际上这有两重意思,一是从数值上判断是否低血糖,又叫生化性低血糖,正常值是3.8mmol/L以上,实际上教科书上规定低于2.8mmol/L才算低血糖,还有一种低血糖是用数字来界定的,叫低血糖,比如,这个人血糖在3.8mmol/L以上,或者是5.6mmol/L或7.8mmol/L都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有的人甚至血糖值在数值上完全是正常的血糖水平,也会产生低血糖症状,称为低血糖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血糖降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低越好呢,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是5.6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7.8mmol/L一下,是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呢?其实,在治疗过程中应因人而异,我们现在认为青年人或刚得糖尿病不久的患者,对这样的人群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接近正常血糖水平,因为这些人群未来预期寿命还很长,血糖控制越正常发生并发症的时间越晚,或可能性越小,但对老年人60岁70岁甚至80岁,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史较长,有的已达20年甚至30年,对这样的人群我们在降糖的同时要非常谨慎的防止低血糖。最新研究表明,病程在16-20年的病人血糖如果控制过严喜忧参半,如果20年以上的病人血糖控制过严弊大于利,所以,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常常会告诫那些年老糖尿病患者或者本身心脏、脑血管都已经出现问题或有不太稳定的因素,这些人控制血糖不要过严,因为过严的情况下,如果餐后血糖达标了那么餐前血糖就有可能出现低血糖,达到什么指标合适呢,我们要求一般糖尿病人空腹和餐前5-7mmol/L,这也是国际上规定的,因为都是正常范围不会出现低血糖,但是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足,需要血糖值偏高一点,我们可以让餐前值放大到6-8mmol/L餐后二小时血糖8-12mmol/L,只要餐前比较合理。并且不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6.5%的时候就反复发作低血糖,我们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放大到7%或更高一点。
低血糖怎么防治呢?一、高危人群高度重视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及三餐后二小时血糖还要抓住三餐前及夜间二至三点这几个高发低血糖的重要时间节点,做好血糖监测;二、糖尿病患者常备糖果、巧克力等食品。当低血糖发作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一般为复合加餐,即先吃含糖量多的糖果后吃淀粉多的食物,如饼干等;其次,借助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力量帮助自己分析查找低血糖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而不必不敢加餐,更需要及时的用餐及调餐;三、运动时不宜空腹,如果运动测血糖低于5.6mmol/L,要吃点心,运动量恒定,如果加大运动量应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四、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应定时定量注射服用;五、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点水果或饼干等;六、随时携带小食品;七、随时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我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昏迷我的衣袋里有随身携带的糖果请放入我的口中,并且注明联系电话以求得别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洁杰.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六项注意”[J].中国健康月刊,2005,(09)
[2] 郎江明.亟待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护[J].糖尿病新世界,2004,(05)
[3] 房启珍.糖尿病患者喝什么[J].食品与健康,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