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停刊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国民党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重庆的进步人士也感到了围绕在四周的阴暗的气氛。
  胡风那时在复旦大学教书,住在学校附近一个叫做东洋镇的地方。我去看他时,总看见有特务在附近梭巡,有时还在市集上跟踪出来买菜的梅志和叶绍钧夫人。有一次我听到两个似乎是在交接班的特务,指点着她们的背影在介绍情况,接班的特务还走到叶绍钧夫人身旁去问她鱼多少钱一斤。还有一个穿绸衫,含着烟嘴的特务一再盘问我是不是复旦大学的,我否认了。
  《新华日报》发表皖南事变消息的同时,刊登了周恩来同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题词。我看了报后匆匆赶到胡风家里,见面就问他看到报纸没有,他说看了。沉默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复旦大学的学生中间这几天特务活动得很凶。党的地下工作者通知大家说,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加强活动,配合皖南事变造成白色恐怖的气氛。他烦恼地抽着烟,在屋里徘徊着。沉默了很久后他坐下来说:时局的变化使他很难在这里呆下去,但他却很希望能留下,因为他舍不得放弃《七月》。但看来,《七月》是难于再办下去了。
  我知道,胡风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都放在办《七月》上了。他们夫妇为发稿、校对、交涉书店甚至给国民党的审查官送礼而到处奔波,事务繁忙,负荷沉重,但每一期刊物的出版却使他感到极大的愉快,有着辛劳得到报偿的慰藉。他几次问我周围有些什么人,在复旦大学认得哪些学生,他们对刊物的反应怎样?当听说反响很好时,他便沉静地沉思着,有时笑一笑,有时也叹口气。现在时局紧张了,但他仍眷恋着他的刊物,很想能在重庆继续发行下去。他说,他倒要试试看……。接下来他又告诉我,复旦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其中有几个大约是地下党员,有时还和他有着联系,有时也来他家里坐上一阵,谈论文学和时局,所以他的处境可能会有些麻烦。而更麻烦的是他的《七月》杂志陆续在好几期中发表了寄自延安或由党转来的作品。
  我注意到他对《七月》的深刻的眷恋之情,和因《七月》而来的沉重的负荷,但他甘愿承担这负荷。他说,刊物刚刚几期,发表延安的作品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特务已来过几次了,一次只在屋子里转了一圈;一次是要查看抽屉里和桌子上的物件,还从书架上抽出《七月》翻看一番,望着杂志上面发表的来自延安的作品,特务们发出了狞笑。近些日子,特务们更嚣张了。再来的时候,就直接问他是如何认得延安这些人的。他回答说他在上海时认识了女作家丁玲,而她现在正在延安。特务们虽没有再追问,但临走时又冲着他发出了一声狞笑。
  说起办刊物,他曾说过,抗战武汉大时代是他的新阶段,在那里,他开始了除写诗文和做文学批评工作以外的编刊物工作。他想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刊物组织文学力量,来发扬鲁迅的传统。编刊物成了他醉心的事业,他选择了这一“炼狱”,时刻希望民主环境好一些,能到达“净土”。虽然这是一种空想,但他承担了这个任务,和恶劣的环境拚斗着。从武汉到重庆的时候,为了他箱子里的书和在武汉时出版的《七月》杂志,他在重庆码头上被特务扣留检查盘问了两个钟点。他还曾在城里的书店里遭到特务的检查,特务指着他编的《七月》问,为什么有这些“共区”的文学作品能在他的刊物里发表。
  他提到在编刊物的过程中,受到进步学生、其中有地下党员的信任和照顾。他们常告诉他特务活动的情况,并分析民主运动的形势。一些爱好文艺、爱读《七月》的青年更是积极地支持他,建议他把编辑的范围再放宽些,更多地发表延安的作品,这些都使他非常感动。他对我说,特务是很猖狂的,但他也有奋斗的决心,必要时也有坐牢的准备。怎样奋斗呢?就是“坚持我的刊物,办下去!”他说:“我一个人——胡风,或者连她——梅志,一家人,教书、编刊物,看他特务能怎样!”
  我劝他避一避。皖南事变的当天和以后的几天内,我都到他家里去劝他,他仍不想走。他说,他不过是共产党的外围,没有什么关系,不走似乎也可以,哪里能不冒一点风险呢?他还想试着再出两期刊物。他设想着新文学队伍强大起来的情景,这使他感到鼓舞。他甚至想,必要时可以把《七月》转入地下或半地下,突击性地印刷发行。他还计划发行一个《七月》的大众版。
  周围的空气更严峻、更阴暗了,而耿直的胡风的形象也更鲜明了,他怒骂国民党:“袭击新四军,混帐、无耻!”
  国民党的确无耻,在皖南事变以前,他们就在蓄意压制民主力量。我去胡风家,常经过复旦的操场和码头,曾看到过特务殴打学生。特务们还袭击过邹荻帆、姚奔、史春放等编的《诗垦地》。我赶去告诉胡风时,他说,学生们已通知他了,特务们也已经来过了。有一次他忍无可忍,当特务们又来寻事时,他摆出教授的架子,拍着桌子,连声怒骂“滚出去”,将他们轰了出去。
  皖南事变后,特务们自然更是变本加厉,因为我常出入胡风家,又向复旦大学同学会编的《中国学生导报》投过稿,特务竟然还到我住的山里煤矿区的房间里,查我写作的原稿。
  胡风的处境更坏了,他告诉我,特务的黑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尽管他再三想留下来继续为编刊物而奋斗,但他也了解,“不能个人拚命,逞个人的意气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做易卜生剧本里的人物也是不必要的,所以还是避一避。……”他又小声说:“还是要依靠群体、依靠党……”
  通过党组织的帮助,他去了香港。
  到香港后,他依然念念不忘刊物,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他很留恋旧时的“摊子”,编刊物时的奋斗。而香港的书店市侩气很浓,他找不到同意编刊物的书店,但他还是想搞起来,想在国内成立几个“通讯联络站”,收集和转寄新结识的朋友的稿子,或者找机会编“丛刊”。我觉得这些似乎都很难办到,但他顽强地坚持着这些想法。
  与这同时,他又来信嘱我去聂绀弩夫人周颖那里,取他存留下来的一批稿子,他过去是想让周颖也参加编刊物或“丛刊”的。我到了北温泉周颖的住处,她说,稿子保存着,但是编刊物看来是没办法了。
  胡风让我处理这包稿子,我便将一些诗稿转给了当时编《诗垦地》的邹荻帆,其余的一些退回了作者。
  在这批稿子里,我看到有延安来的稿件,和鲁迅墨笔写的“七月社”的信封,它们使我激动,也使我想了很多。这些稿子展现了国统区阴暗、窒息、困顿的景象,也表现出了我那时称做“北方”、“远方”的延安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来自延安的稿件,有的工工整整、细心抄写过,有的在劣质的纸上写着很小的字,显然是为了节省纸张,也有的字迹匆忙而凌乱……。但这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写的、是在边区的战斗间隙中写的,那里有与这里不同的旗帜,那里有中国的光明。
  这包稿子给我以力量,我从它连想到国民党区域里特务横行的黑暗,也想到胡风对工作的热情,为《七月》的奋斗,他和梅志为刊物所付出的辛劳。时隔多年,我仍能回忆起胡风在复旦教书的情景,回忆起他为刊物的奋斗,回忆起他住处附近拥挤的市集、特务对他的搔扰和他与进步学生的往来,他坚持发表的延安文学作品,他被迫让《七月》停刊,远走香港,他想建立内地联络站的企图,他到香港后给我的表示要继续奋斗的信件……。
  岁月易逝,胡风已去。我只能在这篇文章里,写出一点往事,作为对他的纪念。
  
   一九八五、八、十四
其他文献
《郭沫若全集》“……凡是歌颂文化大革命的都不编入,其余的则要逐篇具体研究,有的恢复修改前的文字,有的不编入,有的文章删去个别词句”这一编辑方针,我觉得还应加以探讨。编者厘定这样的方针,固然也有其道理,但“全集”要全,恐怕才是出版《全集》和忠于历史的应有要求。如果以今度昔,决定弃取,加以抽、删、改等等,那就不如改称“选集”或“文集”来得更名副其实了。  郭老一生及其著作,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
王辛笛的诗在国内外有盛誉,其实他的散文写得与诗一样隽永有味,只不过他的散文集《夜读书记》自一九四八年出版后国内没有再版,近年的散文又只散见报刊杂志,没有成集罢了。“文革”期间,海外谣传辛笛已离开人世,香港有些书商趁此机会翻印了他的诗集《手掌集》和《夜读书记》。香港黄俊东先生在《中国现代作家剪影》一书《辛笛的散文》一节中,指出“他的散文态度严谨,取材精审,内容丰富,论点客观,说理清晰,娓娓道来,最为
摘要:通过分析约·塞·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音乐表现、曲式结构来学习复调的相关知识,总结巴洛克时代的艺术特点。并通过对演奏技法的分析,为《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部复调艺术作品的“再现”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音乐表现;托卡塔;赋格;演奏技法;风箱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创作于约·塞·巴赫在魏玛宫廷任职时,是他身处逆境时所写,这首作品高雅浑厚、底蕴丰富。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叛
《刘少奇选集》下卷收入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全局的重大决策的一系列历史文献。它们是由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加以宣布和说明的。阅读这些文献,就在主线的轮廓上追踪了那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  《刘少奇选集》下卷还收入了一大批讲话记录稿。这些都是党中央关于某些方面、某些部门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由少奇同志代表中央加以指导来确定和阐明的。阅读这些文献,对于了解这些部门方针政
根据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在他的知识论中对于创造活动性质的洞察(这里所谓的“创造活动”,包括科学的创造活动,也包括艺术的创造活动),我们知道当创造的想象力强烈活动的时候,它“不仅更热烈,而且更具体、更特殊”。当然,一个人只能在他所具有的对世界事务的性质的一般性知识之内产生具体感与特殊感。当一个人拥有的一般性知识愈丰富、愈深刻——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与世间事务接触时所能够使用的参考架
“赤道上的晴空,它的美丽明朗,是生长在温带上的人所不能想象的。月亮特别亮,白云特别白,蓝天特别蓝,太阳也特别热而烈。……”“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新加坡的天空,却特别例外,整个天空布满了死灰色的云,……飞机一阵阵象黑鹰似地在死灰色的云层里盘旋,没有警报声,也没有高射炮的声音,……”  沈兹九同志在《流亡在赤道线上》,就是以这样一段既优美又忧郁的文字开始的。一九四六年,我在马来亚首次读到它时,内心阵阵
理想的教材    王则柯先生以为“千人一面的说教面孔”仅仅是“理工科教材”之弊病(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其实,经有关教育部门核准的大量文科教材比理工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说,“种种标签,无数术语,把名著肢解得体无完肤……”(亦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理想的教材当如《沧浪诗话》,“严羽表面上还是用随笔的风格,用亲切平易的语气,还像坐在软椅里聊天,不像站在讲台上说教,而实际上已经不是‘闲
一九八○年出版的《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遗著,中华书局印行)中,曾对《拍案惊奇》做过这样的评价:  “从《二拍》的全部作品看,思想倾向是反动的。作者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替封建统治者进行说教。满纸淫词滥调,写作态度极不严肃。……不过《二拍》取材相当广泛,接触到封建社会下层市民生活的不少方面,也注意到城市的阴暗角落,写出了某些人物的丑恶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部分黑暗现象,这是有认识意义的
愚昧和无知是孪生子,愚昧往往是由无知而产生的。相反,智慧则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人认识、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登上月球,使自然臣服于人,为人所利用;人自身的进化,从野蛮的动物式的生活,进入人的生活,讲礼貌,讲文明,讲道德,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决定的是人的生产实践,但都和知识的积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也是无产阶级
封面人物档案  熊中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毕业,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主要从事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小学班主任、大隊辅导员、副校长、书记(校长)等工作,承担过语文、数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学员、湖北省优秀工作者、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曾在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