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筝起源于中国,经过了传统的单线风筝到复线风筝的发展,现在又兴起了运动风筝和风筝冲浪项目,使风筝深受年轻人的热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现状;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同济大学参与放风筝活动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应用cnki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
2.问卷调查法
针对同济大学学生的人口结构、动机、场地、锻炼习惯、消费水平、满意度等指标设计了“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调查”调查问卷,整个问卷设计严格遵循了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统计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人口特征调查与分析
1.性别特征
调查显示,同济大学放风筝学生的性别表现出很高的差异,男性比例占到了80.11%,而女性比例只占19.89%,男性是女性的4倍,表明女性的放風筝参与程度比男性差。并且笔者发现在调查中,没有单独放风筝的女性,笔者对放风筝的女性进行访谈后,得知她们不具有主动参与风筝活动的意识和习惯,更多的是凑热闹。在客观上说男性的运动能力强于女性,放风筝对腿部力量和两臂力量要求高,这也是导致女性参与程度比男性少的原因。
2.专业特征
据调查显示,同济大学放风筝学生中文科学生有73名,占38.22%,理工科学生有118名,占61.78%。说明理工科学生多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是放风筝的主要群体。
(二)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动机主要以娱乐消遣、丰富生活、展示自我和调节心理为主,比例都在50%以上,调查者认为放风筝可以娱乐消遣,说明他们认可放风筝可以休闲和放松的功能。放风筝是一种集艺术美与运动于一身的体育项目,风筝放飞后可以享受放飞成功的快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
放风筝的增强体质功能仅排在倒数第四位,表明调查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放风筝活动的健身价值。
在调查中发现,有87.18%的女性都勾选了受同学朋友影响这一项,更加印证了女性在放风筝活动中不具有主动意识,喜欢团体活动的观点。
(三)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首选场地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结果反映,校外、校内马路和其他三个选项分别排在了四、五、六名,有21人勾选了校外的选项,11人勾选了校内马路的选项,有3人勾选了其他的选项。在访谈中了解到,勾选校外的学生认为校内放风筝没有足够的氛围,所以选择的校外场地多数为上海市民放风筝的聚集地,很多爱好放风筝的玩家聚集在一起,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探讨放风筝的技巧经验,放飞风筝中有问题还可以随时请教前辈。
(四)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锻炼习惯调查与分析
锻炼习惯指通过实践或经验长时间养成的适应的运动方式,根据研究内容笔者把锻炼习惯分为三种,分别是放风筝的活动时间、放风筝的活动频率、放风筝的活动强度。放风筝的活动强度指放风筝活动对身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有30分钟以下、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三个选项。30分钟以下为低强度,30-60分钟为中强度,60分钟以上为高强度。
在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的活动强度中,60分钟以上的活动强度所占比例最大,有25.13%的学生处于中强度,男性和女性在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男性的强度比例集中在高强度,比例为56.86%,而有81.58%的比例集中在低强度,说明男性的活动强度比女性高,这是因为男女不同的生理表征所决定的。在高强度的选项中,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强度比例逐步递减,说明高年级活动强度比低年级弱,高年级在放风筝的投入时间上不及低年级,这或许与高年级面临的就业考研等压力有关。
三、对策研究
(一)引导女性主动参与
由于调查者中的女性参与放风筝的意识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引导更多女性主动参与放风筝活动,让她们去感受和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激发她们的参与感,意识到放风筝具有的作用与价值,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放风筝。
(二)传播风筝健身健心功能
由于一部分调查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风筝的健身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加强风筝活动健身健心功能的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普及放风筝的健身健心功能。
(三)营造氛围
由于一些调查者认为校园内没有放风筝的氛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营造放风筝的氛围,在大学里,领导对风筝的意识是起主导作用的,要注重引导学生,活跃放风筝气氛,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放风筝比赛等来创造氛围。
四、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1)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性别特征表现出很高的差异性,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是女性的四倍。参与放风筝活动的学生大多处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理工科学生是放风筝的主要群体。(2)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动机主要以娱乐消遣、丰富生活、展示自我、调节心理为主,并且没有充分认识到风筝增强体质的功能,建议加强对风筝的宣传,传播风筝健身健心的功能。(3)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的场地主要集中在音乐广场、西南草坪、129体育场。10.99%的学生认为校内没有放风筝的氛围。5.77%的学生不具有放风筝的风险意识,建议加强对学生放风筝的安全教育。(4)同济大学学生大多数选择在周末放风筝,放风筝的频率主要是一周一次,60分钟以上的活动强度所占比例最大,男性选择60分钟以上强度居多,而且高年级活动强度比低年级弱。(5)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的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20元以下和21-50元。
参考文献:
[1]宋希焕.风筝[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9.
[2]李在泉.风筝与巫术[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6):14-17.
[3]姜钊.广西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相结合的理论构想[J].体育科技,2003,24(3):1-5.
(作者单位:董路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王成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赵智伟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关键词: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现状;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同济大学参与放风筝活动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应用cnki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
2.问卷调查法
针对同济大学学生的人口结构、动机、场地、锻炼习惯、消费水平、满意度等指标设计了“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调查”调查问卷,整个问卷设计严格遵循了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统计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人口特征调查与分析
1.性别特征
调查显示,同济大学放风筝学生的性别表现出很高的差异,男性比例占到了80.11%,而女性比例只占19.89%,男性是女性的4倍,表明女性的放風筝参与程度比男性差。并且笔者发现在调查中,没有单独放风筝的女性,笔者对放风筝的女性进行访谈后,得知她们不具有主动参与风筝活动的意识和习惯,更多的是凑热闹。在客观上说男性的运动能力强于女性,放风筝对腿部力量和两臂力量要求高,这也是导致女性参与程度比男性少的原因。
2.专业特征
据调查显示,同济大学放风筝学生中文科学生有73名,占38.22%,理工科学生有118名,占61.78%。说明理工科学生多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是放风筝的主要群体。
(二)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动机主要以娱乐消遣、丰富生活、展示自我和调节心理为主,比例都在50%以上,调查者认为放风筝可以娱乐消遣,说明他们认可放风筝可以休闲和放松的功能。放风筝是一种集艺术美与运动于一身的体育项目,风筝放飞后可以享受放飞成功的快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
放风筝的增强体质功能仅排在倒数第四位,表明调查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放风筝活动的健身价值。
在调查中发现,有87.18%的女性都勾选了受同学朋友影响这一项,更加印证了女性在放风筝活动中不具有主动意识,喜欢团体活动的观点。
(三)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首选场地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结果反映,校外、校内马路和其他三个选项分别排在了四、五、六名,有21人勾选了校外的选项,11人勾选了校内马路的选项,有3人勾选了其他的选项。在访谈中了解到,勾选校外的学生认为校内放风筝没有足够的氛围,所以选择的校外场地多数为上海市民放风筝的聚集地,很多爱好放风筝的玩家聚集在一起,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探讨放风筝的技巧经验,放飞风筝中有问题还可以随时请教前辈。
(四)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锻炼习惯调查与分析
锻炼习惯指通过实践或经验长时间养成的适应的运动方式,根据研究内容笔者把锻炼习惯分为三种,分别是放风筝的活动时间、放风筝的活动频率、放风筝的活动强度。放风筝的活动强度指放风筝活动对身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有30分钟以下、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三个选项。30分钟以下为低强度,30-60分钟为中强度,60分钟以上为高强度。
在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的活动强度中,60分钟以上的活动强度所占比例最大,有25.13%的学生处于中强度,男性和女性在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男性的强度比例集中在高强度,比例为56.86%,而有81.58%的比例集中在低强度,说明男性的活动强度比女性高,这是因为男女不同的生理表征所决定的。在高强度的选项中,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强度比例逐步递减,说明高年级活动强度比低年级弱,高年级在放风筝的投入时间上不及低年级,这或许与高年级面临的就业考研等压力有关。
三、对策研究
(一)引导女性主动参与
由于调查者中的女性参与放风筝的意识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引导更多女性主动参与放风筝活动,让她们去感受和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激发她们的参与感,意识到放风筝具有的作用与价值,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放风筝。
(二)传播风筝健身健心功能
由于一部分调查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风筝的健身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加强风筝活动健身健心功能的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普及放风筝的健身健心功能。
(三)营造氛围
由于一些调查者认为校园内没有放风筝的氛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营造放风筝的氛围,在大学里,领导对风筝的意识是起主导作用的,要注重引导学生,活跃放风筝气氛,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放风筝比赛等来创造氛围。
四、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1)同济大学学生参与放风筝活动的性别特征表现出很高的差异性,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是女性的四倍。参与放风筝活动的学生大多处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理工科学生是放风筝的主要群体。(2)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活动的动机主要以娱乐消遣、丰富生活、展示自我、调节心理为主,并且没有充分认识到风筝增强体质的功能,建议加强对风筝的宣传,传播风筝健身健心的功能。(3)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的场地主要集中在音乐广场、西南草坪、129体育场。10.99%的学生认为校内没有放风筝的氛围。5.77%的学生不具有放风筝的风险意识,建议加强对学生放风筝的安全教育。(4)同济大学学生大多数选择在周末放风筝,放风筝的频率主要是一周一次,60分钟以上的活动强度所占比例最大,男性选择60分钟以上强度居多,而且高年级活动强度比低年级弱。(5)同济大学学生放风筝的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20元以下和21-50元。
参考文献:
[1]宋希焕.风筝[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9.
[2]李在泉.风筝与巫术[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6):14-17.
[3]姜钊.广西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相结合的理论构想[J].体育科技,2003,24(3):1-5.
(作者单位:董路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王成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赵智伟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