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古诗文,提升语言品格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出现诸多问题,学生要学习大量古诗文,而古诗文语言典雅精简、文脉清晰、有浩然之气,借用这一优势,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善用古诗文,提升语言品格。
  关键词:作文语言;古诗文;语言品格;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60-03
  当前,高中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语言问题较为突出。而语言的形成和建构非一日之功,乃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要接触数百篇古诗文。如果不只限于阅读,让学习古诗文与语言运用不再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让学生吸收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和句式用于作文,许能找到有效的提升途径。
  1 语言表达的现状
  1.1 苍白贫乏
  学生作文中口语化现象严重,表达啰嗦,常以粗糙的原始状态的口头语写进作文,雅词、成语偏少。语言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词汇量小。如果围绕某个话题写作文,通篇就有数十个同样的关键词,学生不懂得变着法地表达,缺少活力,让人看着就索然无味。正如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1.2 空洞缺个性
  学生一写记叙文就到处是无趣的对话,一写议论文就是空洞的正确的废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俯拾即是。有些语言是华丽的空洞,无病呻吟,太过肤浅。有的文字思想境界很高,可言之无物,缺少意蕴。
  1.3 思路不清
  学生作文中结构常常不清晰,段落间内容常有交叉,东拉西扯,缺少过渡、衔接,缺少伏笔、照应,段落安排不合理,显得混乱,层次模糊。
  1.4 思想庸俗
  學生的语言现状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当前,庸俗的语言文化对学生可谓造成戕害,它导致了人的价值失落,使人变得卑琐,让人颓废、偏激。而这些庸俗消极的思想又反映在了作文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我们用好我们的古诗文,让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许会变得典雅鲜活。
  2 古诗文的魅力
  在“精神的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把古代典籍嵌在自己的心灵,嵌在自己的头脑里,文章积累得多,“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来了”。山东师大的曹明海教授也有类似阐述:文言不仅为白话及现代汉语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根系和汉民族先人诸多文化轨迹记载的汉文本,透过表层的文言述说,我们可以见出汉民族的精神气度、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打开高中语文课本,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是古代文化的精华。
  2.1 典雅形象
  诗词骈文,多整饬简约的四字短语、六字句、排偶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样雅致的文辞,读着就齿颊生香。而《过秦论》论述秦过,几用排偶,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如滔滔江河,一泻而下。这些整齐的语句,精于修辞,工于炼句,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一捧读,古朴典雅之气扑面而来。
  古诗文中不独华章美句,还有朴素而形象的话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句话白描出一幅人性至美的图景,比之“和谐社会”一类词句,实要让读者更有画面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平静的叙述下,是无法平伏的心潮,让人读着就潸然泪下。
  2.2 简洁精准
  古诗文语言讲求古简。一来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自然简练。其次,古诗文中省略较多,显得不啰嗦。更重要的是,古人讲究炼字。愈是简练的文字愈是求把意思表达无误,就愈需精准。而精准靠的是对语言的反复斟酌。很多千古名句,其形、意、韵、律、转、映,皆堪称“绝唱”,是文字中的宝贵财富,如“浊浪排空”,你很难用其它表达方式,或者其它语言,表达出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注重语言锤炼,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着一字而让全篇增色。《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一“兀”一“出”力若千钧,一因一果,一苦一乐,无限场景,皆在这两字中。
  2.3 文脉清晰
  古诗讲求起承转合,文言文讲求文脉清晰。且不说一首诗中的起承转合,就说说那些经典华章中的文脉。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兰亭集序》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楚,“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串起了整篇文章: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再看《劝学》、《师说》、《过秦论》……无一例外,皆如是。
  2.4 浩然之气、悠悠情怀
  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人品和文品的高低。从古至今,多少文字里透出的浩然之气、铮铮风骨铸造了我们的文化血脉、精神品格。 “虽千万人,吾往矣”,“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些是何等的豪迈气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是多么广博的大爱。文言文里壮志凌云的气势、直面惨淡的雄健、悲天悯人的情怀,都开阔了我们的胸襟,补充了我们精神的钙质,灌溉了我们贫瘠的精神土地,唤醒了我们骨子里流动的文化血脉,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感人至深的孝情;“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是多么沉痛的惜别……这样的文字,滋养了我们的灵魂,让心灵永远保留一片柔软,让学生在具有自立品格的同时,心中依然有对弱者的同情,对他人的关照;在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同时,也懂得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并自我践行。   3 教学策略
  如上所说,古诗文简洁凝练、典雅深刻、意蕴厚重,是训练学生涵咏语言、运用语言的范本。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文字,教学生有意识在作文中利用古诗文的精髓,提升语言表达,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3.1 调动兴趣
  (1)文白对读。
  ①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②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任心。
  ③原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翻译: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2)文白结合。
  ①在中国,十有六七的人识得棋理,随便于何时何地,偷得一闲,就人列对方,汉楚分界,相士守城保帅,车马冲锋陷阵,小小棋盘之上,人皆成为符号,一场厮杀就开始了。(贾平凹《弈人》)
  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向学生出示优美的文言表达或文白结合的有特色的句子,让这些美句自然引起学生对有文言色彩的语言的兴趣。尤其是文白结合的句子,在句式、文词选用上给学生以点拨,学生不仅感兴趣,且会在下一步的积累中懂得选取高质量的语言。
  3.2 注重记诵
  首先是诵。诵,不是简单地从“言”到“言”,而是“言”“意”结合。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老师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地‘感知’或‘把握’。”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其次是记。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进而非常深透。”的确,多年以后,老师在课堂上絮絮叨叨的课文分析全被学生忘光了,但背下来的课文里那些熠熠闪光的文字还在学生脑海里。因而,与其多分析课文,还不如多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好好读背课文。并且,我们不以高考不考查该篇的默写,就不要求记诵,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春江花月夜》都是文质皆美的不朽华章,虽然高考不考这些课文的默写,但都应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
  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领悟精神,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会让它们成为终生的营养,即人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
  3.3 积累、仿写
  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所谓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当学生发现并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为己所有,为己所用,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
  首先,教学生寻找那些值得积累的词句、语段,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如清晰的文脉词句。如果学生对古诗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在教学时,遇到了“毁誉”一词,我就让学生积累互为反义的文言词语,如“雅俗”、“妍媸”、“清浊”、“巧拙”等。这样归类积累语言,既迅速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又让他们找到了积累的一些途径,有了搜集文言词汇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进入信手拈来的境界。
  其次,鼓励学生仿句、仿段再仿文。如“……者甚蕃”,“盖将自其……者而观之,则……;自其……者而观之,而……”。学生在这样的仿用中,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强的驾驭能力,尝到了甜头,就会更有兴趣,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在“厚积”之后,就在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尽量引用自己的积累,并在评讲作文时以是否引用、仿用古诗文作评价依据。
  当然,一切皆有度。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作文,我们也要有时代气息,更不能为了提升语言的典雅品格,就盲目引用、仿用,适度、适当就好。
  我们借鉴“言”之精确而智慧的组合,体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感悟“文”所赋予的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善用古诗文,充实、装点我们的作文,让我们的语言开始有才情,有灵气,有意蕴,有智慧。
其他文献
探讨新护士长在角色转变中与激烈竞争面前,怎样减少波折,加快成熟步伐,尽快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业务发展上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使新护士长感到焦虑、彷徨,甚至影响护理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宫外孕术前急诊抢救护理的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宫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方法:我院对收治的50例宫外孕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术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回
莎士比亚戏剧是艺术的瑰宝。出于剧情、人物刻画和抒发感情的需要,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运用了较多的夸张修辞。相比于比喻和拟人,夸张数量不多,但其在戏剧的作用仍然是举足轻
2006年5月24日凌晨,伴随成品油价格的再次上涨,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国际油价的再次高涨和能源储备的枯竭使得更多人意识到能源危机问
自今年“两会”召开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像热浪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作为居住在北京城里的笔者,每日打开电视、翻阅报刊、上网浏览讯息,所闻所见此方面的报道比比
《中国执业药师》杂志创刊于2003年12月,是一本药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周执业药师协会主办。秉承“合理用药,呵护公众健康”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
“反训”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一个术语,指一个词同时兼具两个相反的词义。反训词不仅仅只存在于汉语中,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反训词逐渐地被研究词汇
<正>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生前对哮喘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长期的研究,其理、法、方、药均有独特的见解。笔者随师侍诊五载获益良多,现撷其精华以飨同道。1 哮由痰阻,
目的观察理气降浊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5例FD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予西药治疗,治疗组31例予理气降浊方治疗。2组均4周为1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规范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自1924年开始,多国相继联合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分别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