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出现诸多问题,学生要学习大量古诗文,而古诗文语言典雅精简、文脉清晰、有浩然之气,借用这一优势,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善用古诗文,提升语言品格。
关键词:作文语言;古诗文;语言品格;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60-03
当前,高中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语言问题较为突出。而语言的形成和建构非一日之功,乃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要接触数百篇古诗文。如果不只限于阅读,让学习古诗文与语言运用不再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让学生吸收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和句式用于作文,许能找到有效的提升途径。
1 语言表达的现状
1.1 苍白贫乏
学生作文中口语化现象严重,表达啰嗦,常以粗糙的原始状态的口头语写进作文,雅词、成语偏少。语言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词汇量小。如果围绕某个话题写作文,通篇就有数十个同样的关键词,学生不懂得变着法地表达,缺少活力,让人看着就索然无味。正如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1.2 空洞缺个性
学生一写记叙文就到处是无趣的对话,一写议论文就是空洞的正确的废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俯拾即是。有些语言是华丽的空洞,无病呻吟,太过肤浅。有的文字思想境界很高,可言之无物,缺少意蕴。
1.3 思路不清
学生作文中结构常常不清晰,段落间内容常有交叉,东拉西扯,缺少过渡、衔接,缺少伏笔、照应,段落安排不合理,显得混乱,层次模糊。
1.4 思想庸俗
學生的语言现状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当前,庸俗的语言文化对学生可谓造成戕害,它导致了人的价值失落,使人变得卑琐,让人颓废、偏激。而这些庸俗消极的思想又反映在了作文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我们用好我们的古诗文,让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许会变得典雅鲜活。
2 古诗文的魅力
在“精神的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把古代典籍嵌在自己的心灵,嵌在自己的头脑里,文章积累得多,“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来了”。山东师大的曹明海教授也有类似阐述:文言不仅为白话及现代汉语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根系和汉民族先人诸多文化轨迹记载的汉文本,透过表层的文言述说,我们可以见出汉民族的精神气度、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打开高中语文课本,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是古代文化的精华。
2.1 典雅形象
诗词骈文,多整饬简约的四字短语、六字句、排偶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样雅致的文辞,读着就齿颊生香。而《过秦论》论述秦过,几用排偶,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如滔滔江河,一泻而下。这些整齐的语句,精于修辞,工于炼句,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一捧读,古朴典雅之气扑面而来。
古诗文中不独华章美句,还有朴素而形象的话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句话白描出一幅人性至美的图景,比之“和谐社会”一类词句,实要让读者更有画面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平静的叙述下,是无法平伏的心潮,让人读着就潸然泪下。
2.2 简洁精准
古诗文语言讲求古简。一来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自然简练。其次,古诗文中省略较多,显得不啰嗦。更重要的是,古人讲究炼字。愈是简练的文字愈是求把意思表达无误,就愈需精准。而精准靠的是对语言的反复斟酌。很多千古名句,其形、意、韵、律、转、映,皆堪称“绝唱”,是文字中的宝贵财富,如“浊浪排空”,你很难用其它表达方式,或者其它语言,表达出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注重语言锤炼,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着一字而让全篇增色。《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一“兀”一“出”力若千钧,一因一果,一苦一乐,无限场景,皆在这两字中。
2.3 文脉清晰
古诗讲求起承转合,文言文讲求文脉清晰。且不说一首诗中的起承转合,就说说那些经典华章中的文脉。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兰亭集序》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楚,“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串起了整篇文章: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再看《劝学》、《师说》、《过秦论》……无一例外,皆如是。
2.4 浩然之气、悠悠情怀
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人品和文品的高低。从古至今,多少文字里透出的浩然之气、铮铮风骨铸造了我们的文化血脉、精神品格。 “虽千万人,吾往矣”,“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些是何等的豪迈气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是多么广博的大爱。文言文里壮志凌云的气势、直面惨淡的雄健、悲天悯人的情怀,都开阔了我们的胸襟,补充了我们精神的钙质,灌溉了我们贫瘠的精神土地,唤醒了我们骨子里流动的文化血脉,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感人至深的孝情;“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是多么沉痛的惜别……这样的文字,滋养了我们的灵魂,让心灵永远保留一片柔软,让学生在具有自立品格的同时,心中依然有对弱者的同情,对他人的关照;在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同时,也懂得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并自我践行。 3 教学策略
如上所说,古诗文简洁凝练、典雅深刻、意蕴厚重,是训练学生涵咏语言、运用语言的范本。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文字,教学生有意识在作文中利用古诗文的精髓,提升语言表达,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3.1 调动兴趣
(1)文白对读。
①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②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任心。
③原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翻译: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2)文白结合。
①在中国,十有六七的人识得棋理,随便于何时何地,偷得一闲,就人列对方,汉楚分界,相士守城保帅,车马冲锋陷阵,小小棋盘之上,人皆成为符号,一场厮杀就开始了。(贾平凹《弈人》)
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向学生出示优美的文言表达或文白结合的有特色的句子,让这些美句自然引起学生对有文言色彩的语言的兴趣。尤其是文白结合的句子,在句式、文词选用上给学生以点拨,学生不仅感兴趣,且会在下一步的积累中懂得选取高质量的语言。
3.2 注重记诵
首先是诵。诵,不是简单地从“言”到“言”,而是“言”“意”结合。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老师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地‘感知’或‘把握’。”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其次是记。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进而非常深透。”的确,多年以后,老师在课堂上絮絮叨叨的课文分析全被学生忘光了,但背下来的课文里那些熠熠闪光的文字还在学生脑海里。因而,与其多分析课文,还不如多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好好读背课文。并且,我们不以高考不考查该篇的默写,就不要求记诵,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春江花月夜》都是文质皆美的不朽华章,虽然高考不考这些课文的默写,但都应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
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领悟精神,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会让它们成为终生的营养,即人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
3.3 积累、仿写
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所谓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当学生发现并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为己所有,为己所用,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
首先,教学生寻找那些值得积累的词句、语段,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如清晰的文脉词句。如果学生对古诗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在教学时,遇到了“毁誉”一词,我就让学生积累互为反义的文言词语,如“雅俗”、“妍媸”、“清浊”、“巧拙”等。这样归类积累语言,既迅速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又让他们找到了积累的一些途径,有了搜集文言词汇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进入信手拈来的境界。
其次,鼓励学生仿句、仿段再仿文。如“……者甚蕃”,“盖将自其……者而观之,则……;自其……者而观之,而……”。学生在这样的仿用中,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强的驾驭能力,尝到了甜头,就会更有兴趣,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在“厚积”之后,就在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尽量引用自己的积累,并在评讲作文时以是否引用、仿用古诗文作评价依据。
当然,一切皆有度。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作文,我们也要有时代气息,更不能为了提升语言的典雅品格,就盲目引用、仿用,适度、适当就好。
我们借鉴“言”之精确而智慧的组合,体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感悟“文”所赋予的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善用古诗文,充实、装点我们的作文,让我们的语言开始有才情,有灵气,有意蕴,有智慧。
关键词:作文语言;古诗文;语言品格;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60-03
当前,高中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语言问题较为突出。而语言的形成和建构非一日之功,乃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要接触数百篇古诗文。如果不只限于阅读,让学习古诗文与语言运用不再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让学生吸收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和句式用于作文,许能找到有效的提升途径。
1 语言表达的现状
1.1 苍白贫乏
学生作文中口语化现象严重,表达啰嗦,常以粗糙的原始状态的口头语写进作文,雅词、成语偏少。语言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词汇量小。如果围绕某个话题写作文,通篇就有数十个同样的关键词,学生不懂得变着法地表达,缺少活力,让人看着就索然无味。正如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1.2 空洞缺个性
学生一写记叙文就到处是无趣的对话,一写议论文就是空洞的正确的废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俯拾即是。有些语言是华丽的空洞,无病呻吟,太过肤浅。有的文字思想境界很高,可言之无物,缺少意蕴。
1.3 思路不清
学生作文中结构常常不清晰,段落间内容常有交叉,东拉西扯,缺少过渡、衔接,缺少伏笔、照应,段落安排不合理,显得混乱,层次模糊。
1.4 思想庸俗
學生的语言现状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当前,庸俗的语言文化对学生可谓造成戕害,它导致了人的价值失落,使人变得卑琐,让人颓废、偏激。而这些庸俗消极的思想又反映在了作文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我们用好我们的古诗文,让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许会变得典雅鲜活。
2 古诗文的魅力
在“精神的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把古代典籍嵌在自己的心灵,嵌在自己的头脑里,文章积累得多,“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来了”。山东师大的曹明海教授也有类似阐述:文言不仅为白话及现代汉语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根系和汉民族先人诸多文化轨迹记载的汉文本,透过表层的文言述说,我们可以见出汉民族的精神气度、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打开高中语文课本,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是古代文化的精华。
2.1 典雅形象
诗词骈文,多整饬简约的四字短语、六字句、排偶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样雅致的文辞,读着就齿颊生香。而《过秦论》论述秦过,几用排偶,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如滔滔江河,一泻而下。这些整齐的语句,精于修辞,工于炼句,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一捧读,古朴典雅之气扑面而来。
古诗文中不独华章美句,还有朴素而形象的话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句话白描出一幅人性至美的图景,比之“和谐社会”一类词句,实要让读者更有画面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平静的叙述下,是无法平伏的心潮,让人读着就潸然泪下。
2.2 简洁精准
古诗文语言讲求古简。一来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自然简练。其次,古诗文中省略较多,显得不啰嗦。更重要的是,古人讲究炼字。愈是简练的文字愈是求把意思表达无误,就愈需精准。而精准靠的是对语言的反复斟酌。很多千古名句,其形、意、韵、律、转、映,皆堪称“绝唱”,是文字中的宝贵财富,如“浊浪排空”,你很难用其它表达方式,或者其它语言,表达出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注重语言锤炼,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着一字而让全篇增色。《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一“兀”一“出”力若千钧,一因一果,一苦一乐,无限场景,皆在这两字中。
2.3 文脉清晰
古诗讲求起承转合,文言文讲求文脉清晰。且不说一首诗中的起承转合,就说说那些经典华章中的文脉。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兰亭集序》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楚,“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串起了整篇文章: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再看《劝学》、《师说》、《过秦论》……无一例外,皆如是。
2.4 浩然之气、悠悠情怀
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人品和文品的高低。从古至今,多少文字里透出的浩然之气、铮铮风骨铸造了我们的文化血脉、精神品格。 “虽千万人,吾往矣”,“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些是何等的豪迈气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是多么广博的大爱。文言文里壮志凌云的气势、直面惨淡的雄健、悲天悯人的情怀,都开阔了我们的胸襟,补充了我们精神的钙质,灌溉了我们贫瘠的精神土地,唤醒了我们骨子里流动的文化血脉,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感人至深的孝情;“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是多么沉痛的惜别……这样的文字,滋养了我们的灵魂,让心灵永远保留一片柔软,让学生在具有自立品格的同时,心中依然有对弱者的同情,对他人的关照;在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同时,也懂得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并自我践行。 3 教学策略
如上所说,古诗文简洁凝练、典雅深刻、意蕴厚重,是训练学生涵咏语言、运用语言的范本。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文字,教学生有意识在作文中利用古诗文的精髓,提升语言表达,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3.1 调动兴趣
(1)文白对读。
①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②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任心。
③原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翻译: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2)文白结合。
①在中国,十有六七的人识得棋理,随便于何时何地,偷得一闲,就人列对方,汉楚分界,相士守城保帅,车马冲锋陷阵,小小棋盘之上,人皆成为符号,一场厮杀就开始了。(贾平凹《弈人》)
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向学生出示优美的文言表达或文白结合的有特色的句子,让这些美句自然引起学生对有文言色彩的语言的兴趣。尤其是文白结合的句子,在句式、文词选用上给学生以点拨,学生不仅感兴趣,且会在下一步的积累中懂得选取高质量的语言。
3.2 注重记诵
首先是诵。诵,不是简单地从“言”到“言”,而是“言”“意”结合。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老师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地‘感知’或‘把握’。”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其次是记。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进而非常深透。”的确,多年以后,老师在课堂上絮絮叨叨的课文分析全被学生忘光了,但背下来的课文里那些熠熠闪光的文字还在学生脑海里。因而,与其多分析课文,还不如多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好好读背课文。并且,我们不以高考不考查该篇的默写,就不要求记诵,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陈情表》、《春江花月夜》都是文质皆美的不朽华章,虽然高考不考这些课文的默写,但都应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
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领悟精神,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会让它们成为终生的营养,即人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
3.3 积累、仿写
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所谓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当学生发现并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为己所有,为己所用,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
首先,教学生寻找那些值得积累的词句、语段,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如清晰的文脉词句。如果学生对古诗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在教学时,遇到了“毁誉”一词,我就让学生积累互为反义的文言词语,如“雅俗”、“妍媸”、“清浊”、“巧拙”等。这样归类积累语言,既迅速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又让他们找到了积累的一些途径,有了搜集文言词汇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进入信手拈来的境界。
其次,鼓励学生仿句、仿段再仿文。如“……者甚蕃”,“盖将自其……者而观之,则……;自其……者而观之,而……”。学生在这样的仿用中,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强的驾驭能力,尝到了甜头,就会更有兴趣,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在“厚积”之后,就在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尽量引用自己的积累,并在评讲作文时以是否引用、仿用古诗文作评价依据。
当然,一切皆有度。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作文,我们也要有时代气息,更不能为了提升语言的典雅品格,就盲目引用、仿用,适度、适当就好。
我们借鉴“言”之精确而智慧的组合,体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感悟“文”所赋予的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善用古诗文,充实、装点我们的作文,让我们的语言开始有才情,有灵气,有意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