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应该给学生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选择学法,自主探求新知,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不是把语文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语文教学要充分表现出开放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考;学生主动
“开放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不只把目光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是以教材为例子,以课堂为落脚点,在对学生落实双基的同时,拓展教学的时空,有意识地由课内向课外,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由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并尽可能地为学生组织多种语文课外活动,开辟多种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渠道,使学生广泛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语文学习更灵活,内容更豐富,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剥夺学生大量阅读作品的权利,忽略语文学习的大天地,更不能抱住教材不放。教师应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开放教学手段
开放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课《生命礼赞》,事先不给学生任何暗示,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每两人一组,一人用布条把眼睛蒙上,另一人作为他的“拐杖”,我在操场跑道上设置了四处障碍,短短300米长,“盲人”居然用了40分钟,结束后同学们满头大汗,瘫坐在地上,感慨万千,真切地感受到盲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海伦的形象立刻变得伟大起来,他们的内心多了几分崇敬,少了几分嘲笑得捉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
1.课堂提问要富于开放性。语文课堂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开放性思考,也就是说提问要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与学习中。
2.答案也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固然要有开放性,但答案更要具有开放性,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不要觉得学生的解答与教参不同就大惊小怪,其实学生的看法难免幼稚,但只要他们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就应该给与肯定。
3.教学形式也要打破常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简单提问,学生单纯地被动解答,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习文本时,让学生先自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开放式的教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提倡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放手”不等于“放任”,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的意识,有决定权,教师应该也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是学生在教材基础上的延伸,在知识基础上发展学习能力,在校园的空间基础上,扩展学习的无限领空。
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学习语文,丰富积累,增加底蕴。许多语文方面的优秀学生,当别人问起学习的诀窍时,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是多读课外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其内容的同时,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有了丰富的积累,在口头表达与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习语文,仅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
2.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去学习语文,培养能力,增加才干。学生从课本上习得的知识是基础知识,培养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任何学科学习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有能力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问题时,学习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实践的能力。
3.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积累素材。语言文字是人们对生活的记载和描绘,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朗诵会、赛诗会、校刊——《雨滴》等为他们展示才艺提供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语文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文富,杨振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考;学生主动
“开放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不只把目光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是以教材为例子,以课堂为落脚点,在对学生落实双基的同时,拓展教学的时空,有意识地由课内向课外,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由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并尽可能地为学生组织多种语文课外活动,开辟多种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渠道,使学生广泛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语文学习更灵活,内容更豐富,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剥夺学生大量阅读作品的权利,忽略语文学习的大天地,更不能抱住教材不放。教师应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开放教学手段
开放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课《生命礼赞》,事先不给学生任何暗示,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每两人一组,一人用布条把眼睛蒙上,另一人作为他的“拐杖”,我在操场跑道上设置了四处障碍,短短300米长,“盲人”居然用了40分钟,结束后同学们满头大汗,瘫坐在地上,感慨万千,真切地感受到盲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海伦的形象立刻变得伟大起来,他们的内心多了几分崇敬,少了几分嘲笑得捉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
1.课堂提问要富于开放性。语文课堂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开放性思考,也就是说提问要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与学习中。
2.答案也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固然要有开放性,但答案更要具有开放性,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不要觉得学生的解答与教参不同就大惊小怪,其实学生的看法难免幼稚,但只要他们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就应该给与肯定。
3.教学形式也要打破常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简单提问,学生单纯地被动解答,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习文本时,让学生先自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开放式的教学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提倡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放手”不等于“放任”,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的意识,有决定权,教师应该也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是学生在教材基础上的延伸,在知识基础上发展学习能力,在校园的空间基础上,扩展学习的无限领空。
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学习语文,丰富积累,增加底蕴。许多语文方面的优秀学生,当别人问起学习的诀窍时,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是多读课外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其内容的同时,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有了丰富的积累,在口头表达与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习语文,仅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
2.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去学习语文,培养能力,增加才干。学生从课本上习得的知识是基础知识,培养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任何学科学习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有能力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问题时,学习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实践的能力。
3.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积累素材。语言文字是人们对生活的记载和描绘,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朗诵会、赛诗会、校刊——《雨滴》等为他们展示才艺提供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语文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文富,杨振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