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简,文化人格上生长起来的教学风格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i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讨论薛法根的风格必须追寻他的人格
  
  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曾对风格下过一个定义:“风格是关于人本身的。”他认为,讨论风格不能不讨论人,讨论风格就是讨论人。进而有学者提出:“风格是特殊的人格。”因此,追求、形成风格是塑造人格的过程,甚或说,追求、形成风格首要的是塑造自己的人格。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
  与布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歌德。歌德这么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显然,风格要以内心的尺度为依据。同样,吴冠中提出“风格是人的背影”的命题,他的意思是,风格是人格的投射。
  如果稍稍离开风格远一点,那么可以讨论人的伟大。帕斯卡尔对人的伟大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能认识自己是伟大的。因此,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追求、形成风格的过程是一个追寻伟大的过程。这一伟大的过程往往是在精神层面展开的。黑格尔把这种向前进展的精神称之为“一切入内在的灵魂”。
  讨论到这儿,我们完全可以确立这么一个观念:认识、分析自己,进而寻找自己“内在的灵魂”,推动精神层面的展开,塑造自己的人格,由此去认识、追求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之所以说这么多,决不是炫耀自己的阅读视野和积累,而是想提醒自己,对薛法根语文教学风格的认识与分析,要深入一步,在他的风格的内核上作一番寻找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风格,还可以推动其他名师风格的形成,因而这样的寻找与讨论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薛法根的语文教学风格是清简。清简,是他语文教学表达的基本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是在他的内心生成并生长起来的,没有内心的“清简”,不可能有教学的清简,这不能不讨论他的内心世界;清简,是他的个性在教学中的投射与聚焦,而个性又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发展的,这不能不讨论他的文化人格;清简,是他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追求中他会发现自己的“可悲之处”,而“可悲之处”的发现与克服,又会转化为伟大之处,这不能不讨论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总之,薛法根的风格怎一个“清简”了得!清简,好似薛法根敞开的心灵窗户,呈现的是他表达的方式,展现的是他具有审美意义的风貌,闪烁的却是他的心境、他的人格特质。我毫不隐晦自己的情感:这些话语透露着对清简风格的喜爱,对薛法根的喜爱。其实,对他和对他的风格喜爱的人,又何止我一个呢?
  
  二、童年农村的生活体验,在薛法根人格中沉淀下朴素,让他把教育和田野、庄稼自然联系起来
  
  薛法根是农民的儿子,他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他干过农活,熟悉田野的味道,呼吸着农村清新的空气,和风细雨中禾苗的舒展,烈日暴雨中农民的辛劳,收获、整理农作物的喜悦,他都有亲身的体验。读了师范,当了教师,童年与这一切都会复现,都会像种子在心里重新萌发,因而,他会不知不觉地把教育、把语文教学与田野、与庄稼、与农民自然联系起来,产生特有的想象。于是,田野的情境与教育的情境融合起来,化为同一的意蕴和气象。清简,正是在童年的体验中升华而成,凝聚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薛法根的人格深处有着农民的朴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农民相信每一棵庄稼都能生长、都能结出饱满的果实,绝不会抱怨庄稼长得慢、结得少,而只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从中领悟到的是:其一,农作物有自己生长的规律,不能急躁,要学会观察和等待。而教育也有类似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是清晰的,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不必把种植农作物搞得过于复杂,同样也不应把教育搞得玄虚和繁杂。其二,农作物总会结出果实,总归有收获,这是对庄稼的信任。而教育呢,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有同样的信任呢?薛法根对孩子的信任,同样出于一种真诚,同样是朴素的,因而是发自内心的、坚定的。其三,农民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辞辛劳地把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心血撒在田野里。他觉着,教师就应像农民那样,为孩子的成长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任劳压怨。对土地、对田野、对庄稼从一而终,忠贞不渝,那份真心,是农民一般神圣的真诚。这一切在薛法根看来,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应矫饰。教育犹如那广阔的田野,一眼望到了头,一垄垄、一畦畦,没有遮蔽,线条简单明朗,画面清晰明丽,显现的是纯粹和本真。薛法根在他的人格深处,开始烙上了农民的情怀,简单,素朴,简单中有着深刻,素朴中有着严格的逻辑:让教育清晰起来,让教育简明起来。
  
  三、与儿童一起过快乐的日子,在薛法根的人格中沉淀下真正的爱,让他的语文教学像儿童世界那样充满简单之美
  
  农民的情怀,对农作物自然生长的情绪,薛法根悟到更深的意蕴是“过日子”。他说,当我消除了初登讲台的那种高傲与急躁以后,“静下心来,安然地过着教育的日子。的确,教育就是和孩子在学校里—起过日子,语文教师就是和孩子一起过语文的日子”。他完全可以不说“过日子”,而说“生活”,但偏要说“过日子”,这不只是因为“过日子”来得通俗,更重要的是,“过日子”会让他又一次回到家,虽平淡,却洋溢着亲情;虽简单,却内心充盈。真的,当语文教学像过日子的时候,是真正融入生活,化为纯净的心境。这多么令人感动。
  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过日子。薛法根爱孩子。他对儿童的爱更深沉。他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他说,上课时我要把我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在我的视野中,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孩子的。他真正把儿童的创造精神当作实现教学主张的一根支柱。他说,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就是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洼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成了儿童生活的主人,教学怎不清简、怎不活跃、怎不智慧呢?他真正从儿童的眼光来看教材,看语文,看教育。他说,语文教材在语言上应该有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儿童吸收和内化的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他真正懂得儿童世界的特质。陶行知在《新的旅行法》里说:“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儿童社会之简单是因为“儿童是不会关起门来干的”,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是在“过日子”中进行的。薛法根坚信,语文教育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儿童—起过日子,就会简单起来,就会清简起来。
  薛法根像个孩子。他的笑容,有时很诡谲,不知内里隐藏着什么,不过他的诡谲也很简单,很容易被猜测,就像小孩子使坏又不太成熟一样。绝大部分时候,他还是相当阳光的,露出孩童般的笑,连那浅浅的酒窝里也盛满真诚。最像孩子的,还是他在课堂里的那种神态,因此,孩子喜欢他,连他的弓背及稍稍突出的牙齿,孩子都觉得很美。其实,薛法根的心智是儿童般的,像是打开的一道门,让所有的美好都进来,他会像孩子那 样接纳,而且显得那么欣喜。一个像孩子的人,是智慧的,薛法根的骨子里永远是个孩子,他永远清简。
  
  四、与专家、学者零距离的学习,在薛法根的人格里积淀了感恩品德,让他的语文教育追寻大师之道,追寻大道之简的深刻哲理
  
  薛法根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他的一生要记住几个重要人物。记住,不只是个心理过程,而是一个文化过程。这种记忆文化,在他的人格完善过程中,深深烙上了感恩的道德元素。
  他记住了恩师庄杏珍。他从庄杏珍那里学到了人品:一身正气,敢说敢做,眼里“不揉沙子”;课品如人品,课堂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关注,缺失人格魅力,就可能彻底缺失魅力;课前要“煎熬”,课上才“轻松”;要在“糟糕透了”与“精彩极了”之间来回行走。他说,庄老师给了他智慧和品格,在“清简”中,可以看得到庄老师的影子,自然朴实,幽默大气。由此看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对恩师最好的感恩。
  他记住了杜殿坤、吴立岗。两位大学教授让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学生,什么叫研究。正是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教学’’理论,让他领悟到教学的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我不知道,薛法根那一笔清秀、隽丽的粉笔字和“素描作文教学”有多大关系,如果是想象的话,似乎是有说不清的关联的;我也不知道,“清简”的教学风格和“素描作文教学”有何联系,如果作些内在关系分析的话,那肯定是有潜在影响的。清简,是一种大气,清简中的丰富与深刻,是教授、学者们点化了他,深化了他。他感恩。
  他记住了《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给了他平台,给了他阅读、写作指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编辑部,他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从未有过的创造激情,“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是我的一个转折点”。那一个个不眠的探肮之夜,深悟了探索之道、创新之道。后来,他终于启航了。教海的海面上,那一览无余的大海,尽管波涛滚滚,但在他看来,仍是那么简约,无需夸大,无需过多的描绘和修饰,仍是那么雄阔和伟大——这就是清简的力量。
  薛法根一直追寻专家、学者、恩师们的教育之道、研究之道、成功之道,最后的结论是,大师之道实质是大道至简:清简中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手笔、大创造。
  
  五、书、思考、写作,在薛法根的人格里积淀了研究的品质,让他以研究的方式去建构,去实践,去创造,他的清简是研究的结晶
  
  薛法根的包里总是揣着一本书。到了倒可地方,稍有空他就会捧着书翻几页,哪怕是一页,哪怕只是几行,都会从中吸收了什么——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当然读语文教学经验方面的书,但他最爱读的是语文教育界“三大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理论,这样,他就有了超越。不仅读语文方面的,他还读教育经典,只要知道的经典之作,都会去读一读,抑或只是翻看一下,这样,他又有了超越。我还知道他喜欢《微型小说选刊》,从中他领悟到什么叫短小精悍,什么叫简单中的丰富、浅近中的深刻、明晰中的模糊。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篇微型小说的话,那么就应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讲该讲的,学该学的,选择什么,舍弃什么,都有原则,都讲道理。这就是微型小说的精彩,这就是清简语文课堂的精彩。
  薛法根的包里总放着一个本子。这是记录本、写作本,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文章,听人说了什么话,想到一个什么问题,有了一个什么见解,他都会随时记下来。这些只言片语,小小的段落,是简单的,但内蕴却相当丰富,其过程也值得回味。原来,那些几千字的文章,一些鸿篇,就是从这些“碎语”中丰富、拓展而成的。由此,我们和他都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要轻慢简单、清简。要说的还不只是这些,薛法根笔耕不辍,近几年来总是见到他的文章,《小学智慧教育》专著也已成稿,正待修改付梓。一个不断写作的人,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整理思想、突然间思想升华的人。可以说,薛法根的思想越来越深刻和丰富,是和他的写作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薛法根的文章很清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文章清爽、干净,很少杂芜。文风亦如人啊,教风、文风都最终连接在他内心的尺度上。
  薛法根善于反思。一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教师应当做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薛法根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他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反思以往发表过的文章,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以往总以为,不断反思的人是痛苦的,而薛法根却说,反思是快乐的,这正应和了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薛法根把反思当作了思想的舞蹈。看来,清简,如果没有思想的含量,那只能算是简单而已。
  他把读书、反思、写作当作一种研究,既是研究的方式,也是研究的过程,当然又是研究的保证。薛法根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了自己的研究,锻造了自己研究的品质。
  还是回到开头的话去吧,风格即人格。薛法根清简的教学风格是植根于他内心的,是在他文化人格上生长起来的。
其他文献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结合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儿科学教学中,通过课程设置、集体备课、组建问题、教学实施,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制定评价实施细则;以问
采用思维导图编制临床医学教案,运用图文将课目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形表现出来,简洁流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气胸和出血性休克”为例,陈述
张宇,1972年生,字玉秋,号天墨,明宇居士,别署苦行斋、德宁斋、揽霞堂主。2003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高研班。现为河北省美协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省震旦佛教艺
1.贮藏环境要求(1)温度马铃薯在贮藏期间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种薯的贮藏,一般要求较低的温度以保证种用品质,使田间生育健壮并取得较高的产量。10-11月,马铃薯正处在
6月29日,上百只海龟突然“霸占”了纽约肯尼迪机场的跑道,令多趟航班延误。美国捷蓝航空公司在其微博上请旅客注意航班时间变化,还调侃说:“飞机如果压到海龟,不但危及海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