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以一种独有的语言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文言文也就没有了中国的历史,学好文言文乃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提升文化素养所不可或缺重要环节。然而对于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并不容易。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这样的模式:作者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语句→原文翻译→主题分析→背诵练习。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如“一潭死水”,学生上课欲昏欲睡,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天天地消失。失去兴趣后,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学文言文了。小而言之,在考试中吃亏不少;大而言之,如何去传承和发扬我国古老的文化呢?学生抱怨上课学了没用,教师认为教了也没用,于是文言文教学进入了师生双方互相责备的怪圈,把文言文教学逼进了一条死胡同。
可喜的是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就使得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深入文言文教学,探索出一套好的方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凡事开头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在一切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语文教师能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尽揽文言文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一、“激趣”为“文言文”教学打开一扇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无论对于人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学生学习都具有重大意义。兴趣能产生愉快轻松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反之,形同鸡肋的学习思想只能让文言文教学举步维艰,基于这一点,笔者的做法是: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以作者、背景为突破口。
(一)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不多,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的学情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及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这一点出发,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笔者以为让学生多听听故事往往能事半功倍。譬如坚持每天给学生讲一则文言故事,如狐假虎威、老马识途、叶公好龙等。同时将这些故事的出处引文投影到黑板上,让他们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不知不觉地,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
(二)以作者、背景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目前,文言文考试不再单纯考查作家作品等文言文知识,导致有些教师往往对作者的介绍很笼统。上课时,让学生读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一带而过,甚至有教师大谈文学常识五要素——名、时、地、评、作。事实真是如此吗?否也。了解了作者及背景,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名字、作品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积极地影响。
二、“音乐”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元素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根据学生兴趣,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内容,是“学”决定“教”。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而音乐也许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最爱。所以,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常加入一些音乐以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音乐导入,营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一段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乐曲,往往就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不仅能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也能把他们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在教《愚公移山》前,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江涛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被江涛铿锵有力的嗓音折服了,忍不住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进而有了进一步了解愚公的渴望。同时,文章中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心领神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开了一个好头。这样,一堂本来很无味的文言文课就是因为一首歌而变得轻松、活泼起来,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学写歌词,延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了延伸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而不至于让课堂冷下来,笔者还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改编成一首歌,歌词写作要求语言精练,准确。告诉他们:把握语言的能力非一朝一夕便能练就,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信手拈来。为了表现自己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阅读了很多文言文,不懂的地方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弄懂: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讨论。一些难懂的文言现象在学生的歌词创作中迎刃而解。
三、“互动”为文言文教学提升高效率
新课程教学观念中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互动,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广泛提问,激活思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常态性,常态的教学一定会有疑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呢?那就一定要有广泛的提问,并注意提问的全面性,才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上课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原则。所以,笔者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精心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些比较常见的实词,如:“水尤清冽”中的“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晏子将使楚”中的“使”……就叫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回答对了,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错了,及时订正;一些比较难的虚词,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天雨”中的“雨”,就叫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回答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种因人施问的方式对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化静为动,加深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一文中指出: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有些文言文很难读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不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借口,教师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不能仅靠死记硬背,得适当变通,方可活学活用。譬如,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教学内容,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绘画来加深理解,这种化静为动的方法能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常常为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赤兔马之死》这样经典的文言文习作而感喟,放眼现在的中高考作文,这样的作文已经屡见不鲜,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走出改革的“死角”,突破文言文教学由“死”到“活”的瓶颈呢?那就必须在有效上下功夫,在激趣上出新招,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文言文带来的乐趣,走近古人,与古人“面对面”,视接千里,思通千载,一路走来,快乐无限。
可喜的是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就使得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深入文言文教学,探索出一套好的方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凡事开头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在一切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语文教师能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尽揽文言文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一、“激趣”为“文言文”教学打开一扇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无论对于人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学生学习都具有重大意义。兴趣能产生愉快轻松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反之,形同鸡肋的学习思想只能让文言文教学举步维艰,基于这一点,笔者的做法是: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以作者、背景为突破口。
(一)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不多,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的学情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及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这一点出发,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笔者以为让学生多听听故事往往能事半功倍。譬如坚持每天给学生讲一则文言故事,如狐假虎威、老马识途、叶公好龙等。同时将这些故事的出处引文投影到黑板上,让他们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不知不觉地,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
(二)以作者、背景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目前,文言文考试不再单纯考查作家作品等文言文知识,导致有些教师往往对作者的介绍很笼统。上课时,让学生读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一带而过,甚至有教师大谈文学常识五要素——名、时、地、评、作。事实真是如此吗?否也。了解了作者及背景,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名字、作品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积极地影响。
二、“音乐”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元素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根据学生兴趣,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内容,是“学”决定“教”。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而音乐也许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最爱。所以,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常加入一些音乐以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音乐导入,营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一段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乐曲,往往就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不仅能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也能把他们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在教《愚公移山》前,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江涛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被江涛铿锵有力的嗓音折服了,忍不住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进而有了进一步了解愚公的渴望。同时,文章中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心领神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开了一个好头。这样,一堂本来很无味的文言文课就是因为一首歌而变得轻松、活泼起来,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学写歌词,延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了延伸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而不至于让课堂冷下来,笔者还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改编成一首歌,歌词写作要求语言精练,准确。告诉他们:把握语言的能力非一朝一夕便能练就,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信手拈来。为了表现自己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阅读了很多文言文,不懂的地方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弄懂: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讨论。一些难懂的文言现象在学生的歌词创作中迎刃而解。
三、“互动”为文言文教学提升高效率
新课程教学观念中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互动,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广泛提问,激活思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常态性,常态的教学一定会有疑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呢?那就一定要有广泛的提问,并注意提问的全面性,才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上课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原则。所以,笔者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精心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些比较常见的实词,如:“水尤清冽”中的“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晏子将使楚”中的“使”……就叫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回答对了,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错了,及时订正;一些比较难的虚词,如;“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天雨”中的“雨”,就叫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回答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种因人施问的方式对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化静为动,加深理解。《中学语文教学法》一文中指出: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有些文言文很难读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不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借口,教师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不能仅靠死记硬背,得适当变通,方可活学活用。譬如,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教学内容,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绘画来加深理解,这种化静为动的方法能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常常为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赤兔马之死》这样经典的文言文习作而感喟,放眼现在的中高考作文,这样的作文已经屡见不鲜,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走出改革的“死角”,突破文言文教学由“死”到“活”的瓶颈呢?那就必须在有效上下功夫,在激趣上出新招,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文言文带来的乐趣,走近古人,与古人“面对面”,视接千里,思通千载,一路走来,快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