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片出土在大漠深处的织锦,贯通古代与今天,牵连着蜀地与西域,为丝绸之路留下奇妙的龙门阵。说起古代中国织锦,说起丝绸之路,人们会想起“五星出东方”。这是一片富有文化积淀的织锦,亮相在近期名为“‘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让蜀锦、蜀绣家乡的父老乡亲得以一饱眼福。
对蜀人来说,在家门口就能看见全国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8省市6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精品文物,真是幸运。由川、甘二省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多地精心筹划的此展,内容丰富,形态生动,有莫高窟、榆林窟代表性洞窟原尺寸复制窟8个、敦煌彩塑临摹品12尊、敦煌壁画临摹品70幅、敦煌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敦煌花砖真品10件,这些文物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均堪称各时期有代表性者。此外,这次展览还有意识地汇集了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丝绸之路说丝绸,若论发现于丝绸之路的古代丝织名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雅遗址出土、今藏该区博物馆的文物“五星出东方”为其中代表,学界多认为那是汉代蜀地生产的五彩织锦。如,《纺织科技进展》2007年第5期《尼雅古墓出土“王侯合昏”、“五星出东方”锦的产地及相关史事》一文指出,“尼雅古墓出土的织锦具有东汉织锦风格,时代当在3世纪上半叶(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这与尼雅遗址出土文物标本的Cl4测定年代距今(以1950年为准)1921±60年也相符,其产地即在蜀地”。该文作者是新疆博物馆的,其对当地出土的诸多古代织锦有研究。“奇锦通西域”(图1),本次展览也以如此话语提醒观众。大漠西域出土的这片汉代织锦被定为一级文物,受到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据我所知,本着对中华古老技艺的发掘、回溯以及研究之宗旨,十多年前“蜀锦之乡”成都的织锦行业曾对之进行仿制,那精美的设计、绚丽的色彩、奇妙的图案让人赞不绝口,但其复原起来难度甚大的制作工艺也让现代工匠感叹再三。
说起蜀锦,国人皆知,其指蜀地生产的丝织提花锦,与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行中艺人介绍,其织造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图案,大致分为流霞锦、雨丝锦、散地锦、铺地锦、条条锦、民族锦、浣花锦、方方锦8类。蜀地养蚕,历史悠久,丝业发达。自战国以来,蜀锦传承发展2000多年,其织造技艺今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代成都,经济繁荣,织锦业尤盛,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彼时蜀锦亦畅销中原。《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三国时期蜀国打仗的费用是否真的全仰仗蜀锦,这问题可以讨论,但蜀锦盛产且价值不寻常,由此可见。唐代蜀地丝绸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行销四方,天府之国联系着南、北丝绸之路。从这次展览中我们看到,P3644号敦煌文书(五代十国时期)记载当时敦煌销售的商品中,便有“西川织成锦、红川锦”及“彭山绫”等。蜀锦之乡成都有锦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华阳国志·蜀志》)。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作坊处处,机杼声声,此业之兴旺,令人赞叹。朝廷亦在成都设置锦官加以管理。所谓锦官,就是公营织锦厂,其地在城西南,有城垣,称锦里。天府成都也因此有了别称“锦官城”、“锦城”,且听客居浣花溪畔的杜甫在诗中所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形体高大的花楼机是织造蜀锦的重要工具(图2),2013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四台西汉织机模型。据年底公布的考古发掘报告,出土的织机模型根据一起被发现的15个木俑的比例进行推测,真实的织机当有两三米高,与后世的花楼机不相上下。
新疆出土的织锦“五星出东方”是汉代护膊,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距今2000多年的墓葬。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中,1959年文博单位曾在此处清理一座东汉贵族夫妇墓。1988—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有关机构合作,对尼雅进行大规模、多学科调查,在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的区域内,发现古城址、官署、佛寺、民居、作坊、畜厩、墓地、农田、桥梁、水渠等遗迹逾百处,其中1995年一号墓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8号墓)、“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3号墓)等均系过去未见之精品,从中可窥汉晋王朝与尼雅地方集团的密切关系,也为学界加深对贯通中外的丝绸之路的认识提供了实物。新疆尼雅遗址的发掘,带给我们诸多惊喜,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这条既是射箭用的也是身份标志的蜀锦护膊,整体呈圆角长方形,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织工精细,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织锦为面料,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白色绢带。锦面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星纹、云纹、灵禽、瑞兽以及圆形日月等吉祥图案,花纹间穿插织有醒目的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图3)。由于原件出土后褪色严重,为了保护文物,真品不再适宜展出。这次展览,新疆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是复制品,此乃国家文物部门委托宋锦研究所复制的。众所周知,蜀锦号称“中国锦类的先驱”(沈从文语),宋锦跟蜀锦有关,“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见http://baike.so.com/doc/6479584-6693287.html)。织锦有经锦和纬锦之分,前者是“中国最古老而独有的丝织技术”(钟明、马德坤《经锦历史对蜀锦后期色彩表达的影响》)。行内朋友告诉我,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护膊当属经丝彩色显花的经锦,但所用织机为何待考,这次展出的复制品也依此法而用花楼机织就。
历史上,“中国”一词在具体上下文中有多种含义,或指京城、国都,或指国内、内地,或指天子直辖区域,或指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或指诸夏及汉族建立的国家。汉代以来,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根据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护膊的年代,“中国”在此当指中原王朝。“五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说苑·辨物》),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关于“五星出东方”,战国时期星占家当有记录,前人著作已佚,现存最早记载见《史记·天官书》:“其与太白俱出东方,皆赤而角,外国大败,中国胜;其与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国利。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翻检《汉书》《晋书》《隋书》,可见同类文字。该语意为,辰星与太白从东方出现,都呈赤色而芒角,则外国大败,主国大胜;若与太白从西方出现,都呈赤色而有芒角,则利于外国。从天顶分天为二部,若五大行星聚舍于东半部,则主国有利;若聚舍于西半部,则外国用兵者利。若五大行星皆随辰星聚在一舍,则该舍分野所对应之国,可以凭“法”号令天下(见http://baike.so.com/doc/382241-404774.html)。在注重“天人感應”的古代华夏,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国人来说,五大行星之占被视为跟王朝兴衰、军国大事密切相关,所谓“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说苑·辨物》)。按照星相学及阴阳家解释,五星若是同现于东方,乃对中原王朝有利。《清史稿·天文·五星合聚》云:“天官书言,同舍为合,于两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为最吉”。在国人眼里,唯有“五星”运行一致,各方精诚团结,才能使国家五谷丰登、繁荣兴盛。
作为祈祝“中国”吉祥昌盛之语,“五星出东方”出现在汉代织锦上,透射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俗文化含义。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国旗上,选择“五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有其深意在焉。“五星出东方”,一个不乏诗意的语辞,给人美好的遐想。一片远在大西北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织锦,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丝绸纺织技艺的灿烂,也标示着中国西部民族互动大走廊上蜀地与他方的文化交流,是蜀锦也是国锦史上的骄傲。
对蜀人来说,在家门口就能看见全国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8省市6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精品文物,真是幸运。由川、甘二省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多地精心筹划的此展,内容丰富,形态生动,有莫高窟、榆林窟代表性洞窟原尺寸复制窟8个、敦煌彩塑临摹品12尊、敦煌壁画临摹品70幅、敦煌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敦煌花砖真品10件,这些文物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均堪称各时期有代表性者。此外,这次展览还有意识地汇集了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丝绸之路说丝绸,若论发现于丝绸之路的古代丝织名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雅遗址出土、今藏该区博物馆的文物“五星出东方”为其中代表,学界多认为那是汉代蜀地生产的五彩织锦。如,《纺织科技进展》2007年第5期《尼雅古墓出土“王侯合昏”、“五星出东方”锦的产地及相关史事》一文指出,“尼雅古墓出土的织锦具有东汉织锦风格,时代当在3世纪上半叶(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这与尼雅遗址出土文物标本的Cl4测定年代距今(以1950年为准)1921±60年也相符,其产地即在蜀地”。该文作者是新疆博物馆的,其对当地出土的诸多古代织锦有研究。“奇锦通西域”(图1),本次展览也以如此话语提醒观众。大漠西域出土的这片汉代织锦被定为一级文物,受到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据我所知,本着对中华古老技艺的发掘、回溯以及研究之宗旨,十多年前“蜀锦之乡”成都的织锦行业曾对之进行仿制,那精美的设计、绚丽的色彩、奇妙的图案让人赞不绝口,但其复原起来难度甚大的制作工艺也让现代工匠感叹再三。
说起蜀锦,国人皆知,其指蜀地生产的丝织提花锦,与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行中艺人介绍,其织造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图案,大致分为流霞锦、雨丝锦、散地锦、铺地锦、条条锦、民族锦、浣花锦、方方锦8类。蜀地养蚕,历史悠久,丝业发达。自战国以来,蜀锦传承发展2000多年,其织造技艺今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代成都,经济繁荣,织锦业尤盛,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彼时蜀锦亦畅销中原。《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三国时期蜀国打仗的费用是否真的全仰仗蜀锦,这问题可以讨论,但蜀锦盛产且价值不寻常,由此可见。唐代蜀地丝绸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行销四方,天府之国联系着南、北丝绸之路。从这次展览中我们看到,P3644号敦煌文书(五代十国时期)记载当时敦煌销售的商品中,便有“西川织成锦、红川锦”及“彭山绫”等。蜀锦之乡成都有锦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华阳国志·蜀志》)。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作坊处处,机杼声声,此业之兴旺,令人赞叹。朝廷亦在成都设置锦官加以管理。所谓锦官,就是公营织锦厂,其地在城西南,有城垣,称锦里。天府成都也因此有了别称“锦官城”、“锦城”,且听客居浣花溪畔的杜甫在诗中所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形体高大的花楼机是织造蜀锦的重要工具(图2),2013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四台西汉织机模型。据年底公布的考古发掘报告,出土的织机模型根据一起被发现的15个木俑的比例进行推测,真实的织机当有两三米高,与后世的花楼机不相上下。
新疆出土的织锦“五星出东方”是汉代护膊,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距今2000多年的墓葬。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中,1959年文博单位曾在此处清理一座东汉贵族夫妇墓。1988—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有关机构合作,对尼雅进行大规模、多学科调查,在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的区域内,发现古城址、官署、佛寺、民居、作坊、畜厩、墓地、农田、桥梁、水渠等遗迹逾百处,其中1995年一号墓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8号墓)、“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3号墓)等均系过去未见之精品,从中可窥汉晋王朝与尼雅地方集团的密切关系,也为学界加深对贯通中外的丝绸之路的认识提供了实物。新疆尼雅遗址的发掘,带给我们诸多惊喜,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这条既是射箭用的也是身份标志的蜀锦护膊,整体呈圆角长方形,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织工精细,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织锦为面料,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白色绢带。锦面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星纹、云纹、灵禽、瑞兽以及圆形日月等吉祥图案,花纹间穿插织有醒目的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图3)。由于原件出土后褪色严重,为了保护文物,真品不再适宜展出。这次展览,新疆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是复制品,此乃国家文物部门委托宋锦研究所复制的。众所周知,蜀锦号称“中国锦类的先驱”(沈从文语),宋锦跟蜀锦有关,“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见http://baike.so.com/doc/6479584-6693287.html)。织锦有经锦和纬锦之分,前者是“中国最古老而独有的丝织技术”(钟明、马德坤《经锦历史对蜀锦后期色彩表达的影响》)。行内朋友告诉我,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护膊当属经丝彩色显花的经锦,但所用织机为何待考,这次展出的复制品也依此法而用花楼机织就。
历史上,“中国”一词在具体上下文中有多种含义,或指京城、国都,或指国内、内地,或指天子直辖区域,或指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或指诸夏及汉族建立的国家。汉代以来,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根据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护膊的年代,“中国”在此当指中原王朝。“五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说苑·辨物》),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关于“五星出东方”,战国时期星占家当有记录,前人著作已佚,现存最早记载见《史记·天官书》:“其与太白俱出东方,皆赤而角,外国大败,中国胜;其与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国利。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翻检《汉书》《晋书》《隋书》,可见同类文字。该语意为,辰星与太白从东方出现,都呈赤色而芒角,则外国大败,主国大胜;若与太白从西方出现,都呈赤色而有芒角,则利于外国。从天顶分天为二部,若五大行星聚舍于东半部,则主国有利;若聚舍于西半部,则外国用兵者利。若五大行星皆随辰星聚在一舍,则该舍分野所对应之国,可以凭“法”号令天下(见http://baike.so.com/doc/382241-404774.html)。在注重“天人感應”的古代华夏,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国人来说,五大行星之占被视为跟王朝兴衰、军国大事密切相关,所谓“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说苑·辨物》)。按照星相学及阴阳家解释,五星若是同现于东方,乃对中原王朝有利。《清史稿·天文·五星合聚》云:“天官书言,同舍为合,于两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为最吉”。在国人眼里,唯有“五星”运行一致,各方精诚团结,才能使国家五谷丰登、繁荣兴盛。
作为祈祝“中国”吉祥昌盛之语,“五星出东方”出现在汉代织锦上,透射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俗文化含义。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国旗上,选择“五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有其深意在焉。“五星出东方”,一个不乏诗意的语辞,给人美好的遐想。一片远在大西北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织锦,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丝绸纺织技艺的灿烂,也标示着中国西部民族互动大走廊上蜀地与他方的文化交流,是蜀锦也是国锦史上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