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有效地对毕业生求职择业予以正确的指导,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对整个社会、学校以及毕业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指导实践,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及如何更好地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指导 压力 对策
1.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每年在1400万左右,而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仅为115万人,此后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到2008年将达到559万,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企业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素质尤其是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就业与创业服务的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愈加突出。
2.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
2.1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
当今时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普遍较高,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要求动手能力强。然而我国高职的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缺乏跨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一些刚升格的高职院校,软硬件比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调查,三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只有70%左右,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不能适应工作。这既是与学生本人的基本思维和反应能力有关,更是与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有较大关系。
2.2就业意识淡薄和择业观不切实际
当前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己抱负的工作,许多毕业生择业时总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光顾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局面。有的毕业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存在着“等”、“靠”思想,不是等用人单位主动上门,就是靠学校推荐,靠家长、亲友找熟人帮忙找路子,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市场双向选择之中;有的缺乏竞争意识,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宁可在家坐吃山空,也不愿出外闯市场,就业意识比较淡薄。
2.3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高职毕业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2.3.1焦虑心理
毕业生择业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导致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学生,或来自边远地区、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毕业生,以及一些女毕业生,表现得比较突出。这种焦虑,使毕业生精神负担重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3.2自卑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看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特别是一些高职毕业生,总觉得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都有困难,自己就更不用说了,有的竟没勇气去参加人才交流会。这种心理障碍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以及部分女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3.3怯懦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怯懦,过于紧张。在供需见面会上,不主动应聘,顾虑很多,处处小心谨慎,瞻前顾后,对自己的言行极端压抑,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或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答非所问。这些同学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缺乏必要的交际交流训练;有的是过于担心失败,怕说错话而影响自己在主试者心中的印象。过于胆怯和紧张实际上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它会影响毕业生正常能力的发挥,对择业非常不利。
这些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能否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
3.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思想教育,转变观念。
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规定,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择业观,具有现代的就业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要一味盯着国有单位,而要积极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去就业;不要一味盯着大城市,而要积极到生源地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发热,树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方位就业思想;不要一味追求一步到位,以一而终的旧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要一味盯着现有单位,而要积极想方设法创办实体去创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引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使之既有正确的成才意识,又有正确成才的途径,既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又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既要求努力实现自我,又要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毕业生的就业路子会更宽,前景会更好。
3.2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就业信心。
高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并非大学生过剩。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学生明白目前的困难只是高校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要指导高校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抛开旧有的思想包袱,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才干。
3.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并且有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轮换比较频繁,缺乏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只停留在简单传授就业方法、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等方面,而对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不能进行完整的就业生涯规划,忽视体现学生兴趣、特性、能力等个性化的择业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实现因人而宜地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个人就业发展规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谋生与创业展才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有计划、全方位、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模式,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4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指导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要提倡实行全方位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并且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导。如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树立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初步认识。对二年级学生,则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素质,树立职业理想,明白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等,从而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则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外,还要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除了树立全程化指导观念外,还要树立全员化指导的观念,从学校职能部门到各院系,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就业指导看作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并积极参与。
3.5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
目前,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其实有的用人单位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想招什么样的毕业生,结果一味追求高学历,或者有性别歧视等,碰到这样的情况要帮助他们澄清自己是准备放在什么岗位上的,需要什么能力的?还有其他哪些考虑等,引导他们找到他们想要的人。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如何让增幅最大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够从夹缝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勇于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贾玉亭.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指导 压力 对策
1.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每年在1400万左右,而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仅为115万人,此后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到2008年将达到559万,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企业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素质尤其是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就业与创业服务的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愈加突出。
2.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
2.1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
当今时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普遍较高,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要求动手能力强。然而我国高职的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缺乏跨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一些刚升格的高职院校,软硬件比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调查,三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只有70%左右,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不能适应工作。这既是与学生本人的基本思维和反应能力有关,更是与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有较大关系。
2.2就业意识淡薄和择业观不切实际
当前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己抱负的工作,许多毕业生择业时总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光顾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局面。有的毕业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存在着“等”、“靠”思想,不是等用人单位主动上门,就是靠学校推荐,靠家长、亲友找熟人帮忙找路子,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市场双向选择之中;有的缺乏竞争意识,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宁可在家坐吃山空,也不愿出外闯市场,就业意识比较淡薄。
2.3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高职毕业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2.3.1焦虑心理
毕业生择业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导致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学生,或来自边远地区、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毕业生,以及一些女毕业生,表现得比较突出。这种焦虑,使毕业生精神负担重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3.2自卑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看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特别是一些高职毕业生,总觉得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都有困难,自己就更不用说了,有的竟没勇气去参加人才交流会。这种心理障碍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以及部分女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3.3怯懦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怯懦,过于紧张。在供需见面会上,不主动应聘,顾虑很多,处处小心谨慎,瞻前顾后,对自己的言行极端压抑,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或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答非所问。这些同学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缺乏必要的交际交流训练;有的是过于担心失败,怕说错话而影响自己在主试者心中的印象。过于胆怯和紧张实际上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它会影响毕业生正常能力的发挥,对择业非常不利。
这些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能否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
3.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思想教育,转变观念。
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规定,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择业观,具有现代的就业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要一味盯着国有单位,而要积极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去就业;不要一味盯着大城市,而要积极到生源地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发热,树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方位就业思想;不要一味追求一步到位,以一而终的旧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要一味盯着现有单位,而要积极想方设法创办实体去创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引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使之既有正确的成才意识,又有正确成才的途径,既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又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既要求努力实现自我,又要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毕业生的就业路子会更宽,前景会更好。
3.2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就业信心。
高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并非大学生过剩。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学生明白目前的困难只是高校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要指导高校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抛开旧有的思想包袱,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才干。
3.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并且有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轮换比较频繁,缺乏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只停留在简单传授就业方法、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等方面,而对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不能进行完整的就业生涯规划,忽视体现学生兴趣、特性、能力等个性化的择业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实现因人而宜地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个人就业发展规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谋生与创业展才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有计划、全方位、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模式,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4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指导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要提倡实行全方位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并且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导。如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树立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初步认识。对二年级学生,则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素质,树立职业理想,明白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等,从而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则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外,还要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除了树立全程化指导观念外,还要树立全员化指导的观念,从学校职能部门到各院系,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就业指导看作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并积极参与。
3.5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
目前,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其实有的用人单位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想招什么样的毕业生,结果一味追求高学历,或者有性别歧视等,碰到这样的情况要帮助他们澄清自己是准备放在什么岗位上的,需要什么能力的?还有其他哪些考虑等,引导他们找到他们想要的人。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如何让增幅最大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够从夹缝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勇于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贾玉亭.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