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安排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与阅读教学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新体系。
这种新体系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语文学科科学发展的结果。但纵观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简单理解“综合性”,在学习中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让综合性学习“改了姓”,成了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使语文处于从属地位,忽略了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的主体地位。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做一个简单的阐述,期许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学习目标应凸显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注重“培养语文素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换言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遵循这一原则,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里的“综合”应该是以语文学科为主,辅之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主体,其它学科是辅助,是语文学习资源。联系其它学科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习其它学科,而是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联系”、“沟通”、“结合”的起点是语文,终点还是语文,都必须回到“语文素养”上来。
二、学习重点应凸显单元目标
纵观人教版教材,编者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始终紧绷着“语文性”这根弦。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仅照应了本单元的单篇课文,而且突出了整个单元的学习要求——凸显单元训练重点。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予以说明。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做官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单元学习目标,即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正确使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准确使用说明语言等。
具体到单篇课文,五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依次分别是:侧重训练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准确运用说明语言;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平实以外,还可以生动,了解说明的两种方式——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准确抓住事物特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解说事物;如何运用空间顺序解说建筑性事物的特征;如何侧重事物特点介绍事物。
学习五篇课文之后,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仔细剖析编者设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第三训练板块,该板块设置了三项作文训练。1、通过了解、搜集有关自己熟悉的一座桥的一些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的文字;2、就城市的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3、就行人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对天桥视而不见的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分析这三项训练内容,可以非常清楚地解读出三个项目设计的意图。第一项,训练一般性说明文(对象、特点、结构、方法等);第二项,训练建筑性(平面)说明文,突出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同《故宫博物院》的训练目标一致;第三项,实际上是调查报告:从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训练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恰当使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本次综合性学习显然应从训练或培养学生的说明文能力着手,训练目标应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一致。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桥”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话题,利用本次综合性学习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单元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是其首选目标。可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不单是借助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语文学习手段开展活动,而且要借开展活动凸显、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三、学习过程应凸显探究精神
《课程标准》要求综合性学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要形成学生自己的结论或观点。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教材结合学段目标,在编排综合性学习时特别凸显了这个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达到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品质的学习目标。
《这就是我》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包括向新同学介绍自己、自我推荐、模拟面试,三个板块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各自的重点所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设置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语言的运用情况(家庭、学校、社会),占有资料,获取信息。由此学生就能不自觉地在过程中发现,语文就在身边,平常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都有语文的声音,平常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标语广告都有语文的规律。语文原来这样奇妙,语文的范围原来如此的广阔!有了这样的认识,留心生活、留心身边语文的观点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步就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减法,而是需要整合,整合就是创造,创造才能生长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其一是筛选。筛选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舍弃无用的,占有有用的,这里需要甄别,需要慧眼。其二是梳理。梳理需要分门别类,分门要确定标准,别类要注重条理,这里需要细致,需要逻辑思考。成果要物化,怎样物化?第一个板块结束大概有这样几个集子:春联集、标语集、广告集、店名集、新词(流行语)集、错别字集等等。第一个板块已为学生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二个板块要求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全班或分组展开讨论;第三板块要求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讨论也好、写作也好,关键要有话说,有内容可写。怎样从其他课程中学语文、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这些题目对参加了这个综合性学习的学生而言,有了实践,有了生活经验,且是亲身经历,说起来、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就解决了“米”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说两个小议论性的文章: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和小议荧屏错别字,学生写起来就有观点有材料。
语文教学实践中最能体现学生探究精神的就是大综合。翻开教材我们还会发现,《这就是我》在教材上的表述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俗称小综合;《漫游语文世界》在教材上的表述是综合性学习一写作一口语交际,俗称大综合。一小一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关键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发现,总结规律,深入研究,形成结论。自主、合作在每个环节体现得十分充分。《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第一板块的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很自然地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的范围非常广泛。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用)语文。这些结论对教师来说并不新鲜,是旧知,是已知;但对学生、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是探究所得了,是发现,是新知。这些结论的得出不是靠演绎,而是靠实践,靠对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它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语文的学习目标,又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综合性学习指定了活动的话题,有了话题,就可以交流,怎样交流,交流的中心是什么,单元目标确定了范围。在这个话题中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实践,在读、写、听、说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土壤,有了土壤,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结果。
这种新体系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语文学科科学发展的结果。但纵观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简单理解“综合性”,在学习中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让综合性学习“改了姓”,成了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使语文处于从属地位,忽略了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的主体地位。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做一个简单的阐述,期许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学习目标应凸显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注重“培养语文素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换言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遵循这一原则,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里的“综合”应该是以语文学科为主,辅之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主体,其它学科是辅助,是语文学习资源。联系其它学科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习其它学科,而是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联系”、“沟通”、“结合”的起点是语文,终点还是语文,都必须回到“语文素养”上来。
二、学习重点应凸显单元目标
纵观人教版教材,编者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始终紧绷着“语文性”这根弦。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仅照应了本单元的单篇课文,而且突出了整个单元的学习要求——凸显单元训练重点。下面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予以说明。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做官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单元学习目标,即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正确使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准确使用说明语言等。
具体到单篇课文,五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依次分别是:侧重训练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准确运用说明语言;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平实以外,还可以生动,了解说明的两种方式——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准确抓住事物特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解说事物;如何运用空间顺序解说建筑性事物的特征;如何侧重事物特点介绍事物。
学习五篇课文之后,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仔细剖析编者设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第三训练板块,该板块设置了三项作文训练。1、通过了解、搜集有关自己熟悉的一座桥的一些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的文字;2、就城市的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3、就行人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对天桥视而不见的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分析这三项训练内容,可以非常清楚地解读出三个项目设计的意图。第一项,训练一般性说明文(对象、特点、结构、方法等);第二项,训练建筑性(平面)说明文,突出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同《故宫博物院》的训练目标一致;第三项,实际上是调查报告:从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训练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恰当使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本次综合性学习显然应从训练或培养学生的说明文能力着手,训练目标应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一致。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桥”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话题,利用本次综合性学习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单元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是其首选目标。可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不单是借助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语文学习手段开展活动,而且要借开展活动凸显、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三、学习过程应凸显探究精神
《课程标准》要求综合性学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要形成学生自己的结论或观点。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教材结合学段目标,在编排综合性学习时特别凸显了这个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达到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品质的学习目标。
《这就是我》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包括向新同学介绍自己、自我推荐、模拟面试,三个板块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各自的重点所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设置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语言的运用情况(家庭、学校、社会),占有资料,获取信息。由此学生就能不自觉地在过程中发现,语文就在身边,平常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都有语文的声音,平常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标语广告都有语文的规律。语文原来这样奇妙,语文的范围原来如此的广阔!有了这样的认识,留心生活、留心身边语文的观点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步就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减法,而是需要整合,整合就是创造,创造才能生长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其一是筛选。筛选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舍弃无用的,占有有用的,这里需要甄别,需要慧眼。其二是梳理。梳理需要分门别类,分门要确定标准,别类要注重条理,这里需要细致,需要逻辑思考。成果要物化,怎样物化?第一个板块结束大概有这样几个集子:春联集、标语集、广告集、店名集、新词(流行语)集、错别字集等等。第一个板块已为学生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二个板块要求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全班或分组展开讨论;第三板块要求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讨论也好、写作也好,关键要有话说,有内容可写。怎样从其他课程中学语文、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这些题目对参加了这个综合性学习的学生而言,有了实践,有了生活经验,且是亲身经历,说起来、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就解决了“米”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说两个小议论性的文章: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和小议荧屏错别字,学生写起来就有观点有材料。
语文教学实践中最能体现学生探究精神的就是大综合。翻开教材我们还会发现,《这就是我》在教材上的表述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俗称小综合;《漫游语文世界》在教材上的表述是综合性学习一写作一口语交际,俗称大综合。一小一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关键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发现,总结规律,深入研究,形成结论。自主、合作在每个环节体现得十分充分。《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第一板块的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很自然地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的范围非常广泛。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用)语文。这些结论对教师来说并不新鲜,是旧知,是已知;但对学生、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是探究所得了,是发现,是新知。这些结论的得出不是靠演绎,而是靠实践,靠对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它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语文的学习目标,又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综合性学习指定了活动的话题,有了话题,就可以交流,怎样交流,交流的中心是什么,单元目标确定了范围。在这个话题中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实践,在读、写、听、说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土壤,有了土壤,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