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小麦赤霉病的病理学特性、症状表现、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19-01小麦赤霉病俗称小麦烂麦穗头,会致麦穗枯死、籽粒皱缩、品质降低、出粉率降低等,一般可减产60%左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病粒作种时发芽率下降,虽能发芽,但幼苗黄瘦,容易枯死,尤其是受害麦粒中产生致呕毒及类雌性毒素,食用后人会产生发热、呕吐等症状,以其作为家畜饲料也能导致家畜中毒,如会引起怀孕母猪流产。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为520.00 hm2, 2001—2004年种植面积为433.33 hm2,2005—20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3 hm2左右,品种以扬158、扬麦12号、扬麦16号、罗麦8号为主,当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1 病理学特性
麦类赤霉病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1-2]。赤霉菌的子囊壳呈颗粒状直接聚生于病组织表面或略包于病组织表面的子座中。禾谷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膜,多数为5个隔膜,镰刀形顶端钝可略收缩,基部足细胞显著。病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 ℃,下限为3 ℃,上限为3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32 ℃,以28 ℃最为适合。另外,分生孢子萌发一般要求相对湿度90%以上。
2 症状表现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因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苗枯型、基腐型、穗腐型、干腐型,其症状分别表现如下:①苗枯型。幼苗受害,导致芽鞘与根变褐枯死;②基腐型。茎基部软腐变褐,后逐渐凹缩,直至麦株枯萎而死;③穗腐型。初在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褐色,后逐渐变为枯黄色,病部生出一层黏胶状的粉红色霉,导致麦粒干瘪;④干腐型。初剑叶叶鞘基部变成棕褐色,病株易倒伏[3-4]。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土壤表土的稻桩,或玉米等残体及种子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引起麦苗发病。春天,大量病菌(子囊孢子)从稻桩等残株上飞散出来,主要侵害正在扬花灌浆的麦穗;以后在病麦上不断繁殖病菌(分生孢子),借风、借雨水传播,继续侵害健康的麦株。
4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小麦开花灌浆阶段,若遇到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则有利于该病流行;二是充足的菌源;三是地形低洼,由于不利于排水,导致田间湿度过大,病菌繁殖加快;四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使小麦徒长,抽穗成熟期推迟。
5 防治措施
赤霉病的病源多,侵染时间长,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必须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5.1.1 选择早熟或中早熟、丰产、抗(耐)病品种。如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培育扬麦11号、扬麦16号,当地的罗麦8号等品种。用种量165 kg/hm2(尽量控制在180 kg/hm2以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25 g/hm2对水270 kg/hm2浸种60 h进行种子消毒,以预防小麦黑穗病等种传病害[5]。
5.1.2 开深中心直沟、竖沟和腰沟。做到“三沟”配套,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無积水,开春后要及时清理沟系,这是防治赤霉病的最重要措施。
5.1.3 适时早播。一般在11月上旬播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肥、钾肥,真正达到“冬壮(翌年1月4日即小寒节气之前,越冬群体茎蘖数为480万~510万个/hm2)、早发、早熟(翌年5月27—31日成熟)”的目的,以减少发病。
5.2 药剂防治
5.2.1 第1次防治。应在小麦抽穗前3 d至扬花初期(4月11—25日)进行。因为在这一阶段如遇上雨水多,田间潮湿温度高或空气温度高,麦穗最易感病,药剂防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5%赤霉清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用少量水混合后对水975 kg/hm2均匀喷雾。
5.2.2 第2次防治。在第1次防治喷药后7~10 d进行第2次防治,此时部分田块有蚜虫发生危害,农药品种、对水量与喷洒方式同第1次防治相同,但在喷药时宜加入20%杀灭菊酯乳油1 500 g/hm2。
注意:喷药时间以9:00—11:00为好,为提高防治效果,若遇上雨湿天气,则在药剂中加入“885”助剂375 g/hm2,以增加粘着力的药效。在小麦收获前25 d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小麦品质食用的安全性。
6 参考文献
[1]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科园月刊,2011(5):49-50.
[2] 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11):104-106.
[3] 王健.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2(7):25.
[4] 路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2):31.
[5]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谈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1(4):115.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19-01小麦赤霉病俗称小麦烂麦穗头,会致麦穗枯死、籽粒皱缩、品质降低、出粉率降低等,一般可减产60%左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病粒作种时发芽率下降,虽能发芽,但幼苗黄瘦,容易枯死,尤其是受害麦粒中产生致呕毒及类雌性毒素,食用后人会产生发热、呕吐等症状,以其作为家畜饲料也能导致家畜中毒,如会引起怀孕母猪流产。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2001年小麦种植面积为520.00 hm2, 2001—2004年种植面积为433.33 hm2,2005—20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3 hm2左右,品种以扬158、扬麦12号、扬麦16号、罗麦8号为主,当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1 病理学特性
麦类赤霉病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1-2]。赤霉菌的子囊壳呈颗粒状直接聚生于病组织表面或略包于病组织表面的子座中。禾谷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膜,多数为5个隔膜,镰刀形顶端钝可略收缩,基部足细胞显著。病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 ℃,下限为3 ℃,上限为3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32 ℃,以28 ℃最为适合。另外,分生孢子萌发一般要求相对湿度90%以上。
2 症状表现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因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苗枯型、基腐型、穗腐型、干腐型,其症状分别表现如下:①苗枯型。幼苗受害,导致芽鞘与根变褐枯死;②基腐型。茎基部软腐变褐,后逐渐凹缩,直至麦株枯萎而死;③穗腐型。初在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褐色,后逐渐变为枯黄色,病部生出一层黏胶状的粉红色霉,导致麦粒干瘪;④干腐型。初剑叶叶鞘基部变成棕褐色,病株易倒伏[3-4]。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土壤表土的稻桩,或玉米等残体及种子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引起麦苗发病。春天,大量病菌(子囊孢子)从稻桩等残株上飞散出来,主要侵害正在扬花灌浆的麦穗;以后在病麦上不断繁殖病菌(分生孢子),借风、借雨水传播,继续侵害健康的麦株。
4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小麦开花灌浆阶段,若遇到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则有利于该病流行;二是充足的菌源;三是地形低洼,由于不利于排水,导致田间湿度过大,病菌繁殖加快;四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使小麦徒长,抽穗成熟期推迟。
5 防治措施
赤霉病的病源多,侵染时间长,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必须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5.1.1 选择早熟或中早熟、丰产、抗(耐)病品种。如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培育扬麦11号、扬麦16号,当地的罗麦8号等品种。用种量165 kg/hm2(尽量控制在180 kg/hm2以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25 g/hm2对水270 kg/hm2浸种60 h进行种子消毒,以预防小麦黑穗病等种传病害[5]。
5.1.2 开深中心直沟、竖沟和腰沟。做到“三沟”配套,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無积水,开春后要及时清理沟系,这是防治赤霉病的最重要措施。
5.1.3 适时早播。一般在11月上旬播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肥、钾肥,真正达到“冬壮(翌年1月4日即小寒节气之前,越冬群体茎蘖数为480万~510万个/hm2)、早发、早熟(翌年5月27—31日成熟)”的目的,以减少发病。
5.2 药剂防治
5.2.1 第1次防治。应在小麦抽穗前3 d至扬花初期(4月11—25日)进行。因为在这一阶段如遇上雨水多,田间潮湿温度高或空气温度高,麦穗最易感病,药剂防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5%赤霉清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用少量水混合后对水975 kg/hm2均匀喷雾。
5.2.2 第2次防治。在第1次防治喷药后7~10 d进行第2次防治,此时部分田块有蚜虫发生危害,农药品种、对水量与喷洒方式同第1次防治相同,但在喷药时宜加入20%杀灭菊酯乳油1 500 g/hm2。
注意:喷药时间以9:00—11:00为好,为提高防治效果,若遇上雨湿天气,则在药剂中加入“885”助剂375 g/hm2,以增加粘着力的药效。在小麦收获前25 d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小麦品质食用的安全性。
6 参考文献
[1]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科园月刊,2011(5):49-50.
[2] 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11):104-106.
[3] 王健.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2(7):25.
[4] 路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2):31.
[5]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谈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