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无疑是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一直是话题作文,而话题作文主要是用一个故事、寓言或名言警句的特定材料引出作文的“话题”。话题作文一般所给话题范围较宽,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同学们打开思路,拓展作文写作内容。
关键词:高考 话题 作文 指导
话题作文一般所给话题范围较宽,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同学们打开思路,拓展作文写作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话题作文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如何指导学生使他们的作文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命题意图,拟定文章立意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虽然一篇好文章常常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在实践中,一篇好文章立意是关键。所以我们通过对话题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进而把握话题以后,就需要拟定自己的立意了。立意定了,文章就容易写的集中,重点突出,主线明了;就不会旁枝斜出,就不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了。
考场作文话题有大小、虚实、远近之分。怎样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呢?不防从以下几点入手:
1、化大为小
有的作文话题很大,涵盖面较广,最易把作者的目光引向宏观方面,致使写出的文章过于宽泛。面对大题,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一些与话题相关联的具体的写作素材,选取小处作为突破口,以小见大。 “环境保护”为话题的文章,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他们,写这类话题作文,不能只从大的方面着眼于当前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破坏这一重大生存威胁,着眼于环境保护对全世界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应把目光聚焦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看转瓦水泥代替了绿草地,看曾经满是鱼虾的水库成了臭泥潭,看昔日的繁华小镇被垃圾覆盖,看人类的“文明”造就的荒山野岭……有了这些具体的小材料,“环境保护”这一“大”题也就化“小”了。
2、以小见大
过小的话题往往会限制写作者的视野,窄化人们的思维圈。因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力求以放大的眼光来审题,审题目的大背景、深内涵。要做到“一粒沙子看世界”。例如,以话题“门”来作文,若仅仅局限于家庭居室有形的门,拘泥于“门”内“门”外发生的故事或出现的景色,所写的文章就难有较大的突破;假如能有实物“门”想到文化之门、社会之门、国家之门,由“门”的功能联想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分子如“走后门”等。那你的视野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思考就有深度了,文章必定会出采。
3、化虚为实
有的作文话题是很抽象的概念,似乎难以捉摸。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话题“中国的崛起”就给一些考生这种感觉。面对这样的“虚题”,我们就要从“雾中”回到现实中来,寻到一些真真切切的生活实例,来以“实”写“虚”,以“实”显“虚”。 如写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联系到沿海的开放,写民生就可以写国家的廉租房,医疗改革,养老保障……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4、化实为虚
很具体很实的作文话题,大都言在此而意在彼。要写好“实”题,就要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虚”的方向,探寻它的隐含义、象征义等。有这样一道作文题:一块锃亮的铁,如果不加保护,不常擦拭,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最终被锈吃掉。如果加以保护,经常擦拭,就将永远是一块锃亮的铁……请以“擦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从实处写,恐怕只能解说用擦拭法防止铁生锈的化学原理。拟题的命意虽然并不在此。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人如何防止思想的“氧化”,我们党如何防止肌体的“氧化”,我们的政府部门如何防止权利的“氧化”等等。这样,化“实”为“虚”了,才能命中题旨,写出新意和深意。
5、远则近之
有的作文话题取材于历史或空间距离教远,我们则可以从现时的身边生活中寻觅写作材料,以“近”写“远”,以“今”写“古”。例如:要以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成事三境界”中的一种境界为话题作文,我们与其求助于古人,不如借师今人——当今社会中就不乏具有远大志向,勇于探索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人;不乏执着追求理想,乐于吃苦奋斗,达到忘我境界的人;不乏品尝追寻拼搏,奋斗终获成功喜悦的人。以这些现实的事例来印证古人之言,更见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6、近则远之
有的作文就以身边的材料为话题,我们在写作时,要避免“近题”近写。有一则材料: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利,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了高水平。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好这个文题,就不能只在奥运会上兜圈子,而应想到当今社会带给我们的诸多压力:如大学生就业压力,职工下岗压力,企业生存发展压力……这样由“近”及“远”,才能找到写作的最佳突破口。
二、深入学习课文,丰富写作素材
由于课业繁重,专门用来训练作文的时间总要受到较大限制,而“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内容,单调而乏味。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作素材的贫乏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许多师生都忽略了一块阵地,那就是教材!现行统编教材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之外,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寻找一下教材中有多少内容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拓展思维!
(1)谈规律
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古人强调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2)谈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古人已经意识到滥捕乱伐带来的危害,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注意生态环境。这种超前思想对于我们后人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如,学习魏晋诗歌,我们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学李杜诗,我们可以领略李白不阿附权贵的傲骨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伶官传序》,我们当谨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学习《石钟山记》,我们懂得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需要志、力、物三要素的道理。
教材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要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取人课文之长,补己作文之短,联系社会生活,深入开发教材,不断充实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文章。
三、结尾
写文章讲究有始有终,有了好的开头,但好的结尾也是构成完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重在有深度:或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意味深长;或充满诗情画意。它是文章的压轴部分。
关键词:高考 话题 作文 指导
话题作文一般所给话题范围较宽,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同学们打开思路,拓展作文写作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话题作文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如何指导学生使他们的作文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命题意图,拟定文章立意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虽然一篇好文章常常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在实践中,一篇好文章立意是关键。所以我们通过对话题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进而把握话题以后,就需要拟定自己的立意了。立意定了,文章就容易写的集中,重点突出,主线明了;就不会旁枝斜出,就不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了。
考场作文话题有大小、虚实、远近之分。怎样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呢?不防从以下几点入手:
1、化大为小
有的作文话题很大,涵盖面较广,最易把作者的目光引向宏观方面,致使写出的文章过于宽泛。面对大题,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一些与话题相关联的具体的写作素材,选取小处作为突破口,以小见大。 “环境保护”为话题的文章,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他们,写这类话题作文,不能只从大的方面着眼于当前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破坏这一重大生存威胁,着眼于环境保护对全世界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应把目光聚焦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看转瓦水泥代替了绿草地,看曾经满是鱼虾的水库成了臭泥潭,看昔日的繁华小镇被垃圾覆盖,看人类的“文明”造就的荒山野岭……有了这些具体的小材料,“环境保护”这一“大”题也就化“小”了。
2、以小见大
过小的话题往往会限制写作者的视野,窄化人们的思维圈。因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力求以放大的眼光来审题,审题目的大背景、深内涵。要做到“一粒沙子看世界”。例如,以话题“门”来作文,若仅仅局限于家庭居室有形的门,拘泥于“门”内“门”外发生的故事或出现的景色,所写的文章就难有较大的突破;假如能有实物“门”想到文化之门、社会之门、国家之门,由“门”的功能联想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分子如“走后门”等。那你的视野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思考就有深度了,文章必定会出采。
3、化虚为实
有的作文话题是很抽象的概念,似乎难以捉摸。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话题“中国的崛起”就给一些考生这种感觉。面对这样的“虚题”,我们就要从“雾中”回到现实中来,寻到一些真真切切的生活实例,来以“实”写“虚”,以“实”显“虚”。 如写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联系到沿海的开放,写民生就可以写国家的廉租房,医疗改革,养老保障……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4、化实为虚
很具体很实的作文话题,大都言在此而意在彼。要写好“实”题,就要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虚”的方向,探寻它的隐含义、象征义等。有这样一道作文题:一块锃亮的铁,如果不加保护,不常擦拭,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最终被锈吃掉。如果加以保护,经常擦拭,就将永远是一块锃亮的铁……请以“擦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从实处写,恐怕只能解说用擦拭法防止铁生锈的化学原理。拟题的命意虽然并不在此。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人如何防止思想的“氧化”,我们党如何防止肌体的“氧化”,我们的政府部门如何防止权利的“氧化”等等。这样,化“实”为“虚”了,才能命中题旨,写出新意和深意。
5、远则近之
有的作文话题取材于历史或空间距离教远,我们则可以从现时的身边生活中寻觅写作材料,以“近”写“远”,以“今”写“古”。例如:要以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成事三境界”中的一种境界为话题作文,我们与其求助于古人,不如借师今人——当今社会中就不乏具有远大志向,勇于探索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人;不乏执着追求理想,乐于吃苦奋斗,达到忘我境界的人;不乏品尝追寻拼搏,奋斗终获成功喜悦的人。以这些现实的事例来印证古人之言,更见其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6、近则远之
有的作文就以身边的材料为话题,我们在写作时,要避免“近题”近写。有一则材料: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利,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了高水平。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好这个文题,就不能只在奥运会上兜圈子,而应想到当今社会带给我们的诸多压力:如大学生就业压力,职工下岗压力,企业生存发展压力……这样由“近”及“远”,才能找到写作的最佳突破口。
二、深入学习课文,丰富写作素材
由于课业繁重,专门用来训练作文的时间总要受到较大限制,而“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内容,单调而乏味。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作素材的贫乏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许多师生都忽略了一块阵地,那就是教材!现行统编教材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之外,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寻找一下教材中有多少内容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拓展思维!
(1)谈规律
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古人强调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2)谈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古人已经意识到滥捕乱伐带来的危害,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注意生态环境。这种超前思想对于我们后人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如,学习魏晋诗歌,我们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学李杜诗,我们可以领略李白不阿附权贵的傲骨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伶官传序》,我们当谨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学习《石钟山记》,我们懂得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需要志、力、物三要素的道理。
教材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要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取人课文之长,补己作文之短,联系社会生活,深入开发教材,不断充实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文章。
三、结尾
写文章讲究有始有终,有了好的开头,但好的结尾也是构成完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重在有深度:或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意味深长;或充满诗情画意。它是文章的压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