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吉林省九台市苇子沟镇拉拉屯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杨老师服毒自杀了。对于杨老师自杀的具体原因,杨老师生前的朋友认为,在教师评聘中列最后一名与她的自杀有关。但是,九台市教育局方面认为与评聘结果无关。据杨老师生前的朋友介绍,评聘是在放假之前搞的,但在8月15日结果就出来了,杨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到学校后才知道自己评聘是最后一名的消息,她就哭着离开了学校。当天,她回到九台市内后不久就喝了毒药,倒在了路边,被人发现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据8月25日《新文化报》)
[案例二]
8月30日下午1时许,一声枪响从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镇某中学校园内传出。正在电脑桌上玩电脑的教师金某被同事李某开枪击中头部死亡。据了解,李某平时很少与人接触,平日,总感觉同事在取笑他,瞧不起他。一年多前,李某因“无法从事教学工作”而被学校停职。据李某交待,他决定对同事进行报复,所以买来了钢管等物品自制了一支手枪。案发当日,李某突然想起金某在一次喝酒过程中,曾将酒偷换成了尿给其喝了,金某便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据8月31日《辽沈晚报》)
[案例分析]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东北就发生两起教师命案,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教育界就只剩下竞争与死亡吗?难道教学的压力真的有如泰山压顶,必定置人于死地吗?
尽管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无情地将它的压力提前转移到了可怜的老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还要生存。有句形容老师教学的比喻叫“戴着镣铐跳舞”,我想,既然我们能够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就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存。无论悬在我们头顶“末位淘汰”的利剑离我们有多近,作为教师,我们太需要健康的心理,坚强的信念。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
1.心理健康教育滞后,教师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晚,目前还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还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公众容易把心理障碍等同于精神病。即使是学生,也不会轻易接受心理咨询,更何况是育人的教师。所以尽管调查数据显示了教师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但是,却没有教师会主动承认这一点,只会一个人在心里闷着自己的烦恼,等到闷不住了,问题也就出来了。
2.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心理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学校抓教学质量还顾不过来,哪有心思想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通常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自己还管不了自己吗?前几年,教育界的高层下达了“减负令”,可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校领导竟然也提出了一个口号:“把学生的过重负担转移到教师身上。”好像教师都是铁打的一样。2004年高考后,“县中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什么叫“县中模式”?笔者不去讨论它的内在机制,单就表象上看,县中的初三、高三教师正像一部超负荷的机器在运转。江苏扬州一位县中的高三老师在《扬子晚报》上说,他一天有16个小时在学校,站着都想睡觉。过度疲劳,极度缺觉,经常忧虑,一部分教师由此引发心理障碍完全可以理解。
[化解药方]
1.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信念坚强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2.教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在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对落后教师应变“恐吓”为“帮教”。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绝大部分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底线。
3.学校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知识分子是喜欢比较也是看重比较的。由此就引出了许多比较对象,比奖金,比职称,比授课能力,比教学实绩。比,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压力——动力——前进,另一种则是压力——自卑——失望。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就因为比过了头而打破了心态的平衡。其实教师是运用智慧的职业,不是凭力气分高下,大家的教学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人强一点,有人弱一点是正常的。只要你真正尽了力,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班级人均分落后一两分或比别人少拿了一些奖金而耿耿于怀,夜不能寐。你需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但是,你更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别让攀比心理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别让心高气傲、逞强好胜迷失了自我。
5.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教师是学过心理学的人,所以自己应时常看一看自身情绪有无不良反应。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多休息一下,随时排解自己紧张的情绪。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的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交流。有哲学家说,人既要能记忆,也要会遗忘。确实,在你遇到大压力时,一味地想,一味地紧张,也未必就能解决问题,反而陷自己于恐慌焦虑之中。其实,天是不会塌下来的,这时你应该考虑选择某种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压力。你不妨去体育馆酣畅淋漓地出一身汗,或者听一听自己钟情的音乐,再不然就到旷野中去散散步,喊上几嗓子。我敢保证,等你做完这些回来时,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吉林省九台市苇子沟镇拉拉屯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杨老师服毒自杀了。对于杨老师自杀的具体原因,杨老师生前的朋友认为,在教师评聘中列最后一名与她的自杀有关。但是,九台市教育局方面认为与评聘结果无关。据杨老师生前的朋友介绍,评聘是在放假之前搞的,但在8月15日结果就出来了,杨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到学校后才知道自己评聘是最后一名的消息,她就哭着离开了学校。当天,她回到九台市内后不久就喝了毒药,倒在了路边,被人发现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据8月25日《新文化报》)
[案例二]
8月30日下午1时许,一声枪响从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镇某中学校园内传出。正在电脑桌上玩电脑的教师金某被同事李某开枪击中头部死亡。据了解,李某平时很少与人接触,平日,总感觉同事在取笑他,瞧不起他。一年多前,李某因“无法从事教学工作”而被学校停职。据李某交待,他决定对同事进行报复,所以买来了钢管等物品自制了一支手枪。案发当日,李某突然想起金某在一次喝酒过程中,曾将酒偷换成了尿给其喝了,金某便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据8月31日《辽沈晚报》)
[案例分析]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东北就发生两起教师命案,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教育界就只剩下竞争与死亡吗?难道教学的压力真的有如泰山压顶,必定置人于死地吗?
尽管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无情地将它的压力提前转移到了可怜的老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还要生存。有句形容老师教学的比喻叫“戴着镣铐跳舞”,我想,既然我们能够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就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存。无论悬在我们头顶“末位淘汰”的利剑离我们有多近,作为教师,我们太需要健康的心理,坚强的信念。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
1.心理健康教育滞后,教师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晚,目前还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还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公众容易把心理障碍等同于精神病。即使是学生,也不会轻易接受心理咨询,更何况是育人的教师。所以尽管调查数据显示了教师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但是,却没有教师会主动承认这一点,只会一个人在心里闷着自己的烦恼,等到闷不住了,问题也就出来了。
2.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心理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学校抓教学质量还顾不过来,哪有心思想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通常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自己还管不了自己吗?前几年,教育界的高层下达了“减负令”,可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校领导竟然也提出了一个口号:“把学生的过重负担转移到教师身上。”好像教师都是铁打的一样。2004年高考后,“县中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什么叫“县中模式”?笔者不去讨论它的内在机制,单就表象上看,县中的初三、高三教师正像一部超负荷的机器在运转。江苏扬州一位县中的高三老师在《扬子晚报》上说,他一天有16个小时在学校,站着都想睡觉。过度疲劳,极度缺觉,经常忧虑,一部分教师由此引发心理障碍完全可以理解。
[化解药方]
1.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信念坚强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2.教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稳定的内在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对落后教师应变“恐吓”为“帮教”。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绝大部分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底线。
3.学校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知识分子是喜欢比较也是看重比较的。由此就引出了许多比较对象,比奖金,比职称,比授课能力,比教学实绩。比,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压力——动力——前进,另一种则是压力——自卑——失望。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就因为比过了头而打破了心态的平衡。其实教师是运用智慧的职业,不是凭力气分高下,大家的教学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人强一点,有人弱一点是正常的。只要你真正尽了力,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班级人均分落后一两分或比别人少拿了一些奖金而耿耿于怀,夜不能寐。你需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但是,你更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别让攀比心理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别让心高气傲、逞强好胜迷失了自我。
5.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教师是学过心理学的人,所以自己应时常看一看自身情绪有无不良反应。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多休息一下,随时排解自己紧张的情绪。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的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交流。有哲学家说,人既要能记忆,也要会遗忘。确实,在你遇到大压力时,一味地想,一味地紧张,也未必就能解决问题,反而陷自己于恐慌焦虑之中。其实,天是不会塌下来的,这时你应该考虑选择某种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压力。你不妨去体育馆酣畅淋漓地出一身汗,或者听一听自己钟情的音乐,再不然就到旷野中去散散步,喊上几嗓子。我敢保证,等你做完这些回来时,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