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模:为新时代鼓与呼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7x8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发模,生于1949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集等共60余部作品。
  見到李发模,是在五月末的一个清晨,穿过遵义市鹭园小区内排排生机盎然的绿植,在一个摆满书籍、花草四围的小庭院里,他穿着印有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字样的白衬衫,平头、红润的脸上挂着微笑,记者第一印象:这是个睿智而又和蔼可亲的“老头”。
  艰苦岁月 他为人民鼓与呼
  “我们小时候,求温饱都难。后来发生了很多历史运动,人们想做个好人也难。改革开放后,力气有使处,智力也能释放出来,这和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看不到这些,他们一生下来,就在好中生活,要的是好中更好。” 1949年,李发模老师出生于遵义市绥阳县,与新中国一同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岁月,他也用诗歌记录和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
  “小时候村里唱民歌的人多,我很喜欢听。”小学三年级,李发模写了一首民歌体诗歌,在县里得了奖,这是他人生中因写作获得的第一个奖。之后,写作成为李发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1978年夏天,李发模下乡去旺草,几个插队女知青向他哭诉了自己在极左路线迫害下的悲惨遭遇。李发模听后心如刀绞,400余行的长篇叙事诗《呼声》呼之而出。后来,李发模将《呼声》投给《诗刊》。《诗刊》编辑部人员相互传阅后连声叫好,并在1979年第二期刊发。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朗诵版,许多人听后泪流满面。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称它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李发模也凭借这首诗歌荣获中国首届诗歌奖。
  成名后 他感恩改革开放
  成名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李发模,见证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那时,我国也迎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伴随着时代暖流的回潮,新老诗人交相发力,佳作辈出。
  “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国家‘东方红,太阳升’。”谈及70年的变化,李发模娓娓道来,“上个星期,我去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的苗寨,以前都是土墙毛草房,要倒似的,现在住的比遵义的‘四在农家’还好,有广场、花园。问他们生活如何?有人说,生活好哟,以前猪牛人一起住,现在都分开了。你说还整的好,他们说哪样好哦,还是共产党好,习近平主席关心我们少数民族。这是他们的原话,是百姓实实在在说的。”说起这个事,李发模瞬间神采奕奕。
  “改革开放前人与人见面,见面都问吃饭否。现在说的是怎样节食,如何减肥。”“我爱人的父亲还说,我们老了,共产党把我们养起,还有退休工资,单位还要每年组织外出看一看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变化,应该知足,应该好好活着,不要给政府添麻烦。”李发模说。
  “我们从解放初到现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这过程中,作为一个诗人,我说人要站起来,诗也要站起来。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富强、安全,对于我来说,宜业就是写诗。”几十年来,李发模笔耕不辍,出版诗集、散文集60余部。
  现在 他更爱脚下的土地
  “我们要好好活着,要活好。为什么呢?我们老同志常说,自己活好,健康就是给儿女的财富,也是给国家少些负担。”
  “我是怎么好好活着的呢?”
  “老在山水之中,人亦可作为,山水的风景,把心情铺成晚霞,看月亮爬上东山,星光跳进碧水,听蛙鸣快乐,虫即贴地,顺其自然。凉风轻轻吹,悟山还是山,觉水还是水,水边渔翁垂钓鱼儿,我却静坐垂钓自己,相互和谐依然很美!”
  “老有老的意味,你们觉得呢?”
其他文献
70岁的李丙味是江西省上栗县彭高镇东山村的一位普通老人。2009年开始,李丙味在穿村而過的319国道边护送孩子过马路上下学,10年里从未间断,护送学生超过40万人次。他说,虽然老了,但会一直在这里守护孩子们的安全。(来源: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期刊
贵州省关工委到普定县调研  近日,贵州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世礼、副主任王惠业、李桂莲一行到普定县开展调研,安顺市、普定县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市委老干部局、普定县委组织部相关同志陪同调研。  调研组深入普定县猫洞乡亲民生态茶园、化处镇化新村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化处镇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穿洞街道办事处秀水村实地调研,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对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发展前景、助力脱贫攻坚作用发挥等情况
期刊
不同的英雄,相同的初心。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变的是共同的赤子之心,是共同的为民情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纪念建党98周年之际,让我们向千千万万忠诚奉献、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人致敬!他们用一辈子践行着对党的誓言,用一辈子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与国家之间,他选择服从大局,到偏远異乡
期刊
从戎:尖刀突击,屡立战功  1948年,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同年3月,农民出身、当过长工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4岁的张富清,光荣入伍。“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与小的区别。”95岁的张富清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永丰城那一仗。  张富清带领一个三人突击组,翻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进城内,与外围敌人近战。当时已经顾不得许多,他端起冲锋枪猛扫,打死了七八
期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从6月起在全党上下开展。在5月31日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远意义,深刻阐明了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措
期刊
在变老的路上,我们都是一路走一路扔。扔掉年轻时的幼稚、天真,也一路拾起成熟和坚韧。  回望过去,感恩岁月把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那时候,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你崩溃,被伤害到遍体鳞伤时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挫败和焦虑也如影随形。  好在迷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他们都说,是因为人越成熟,所以越通透。其实不过是因为,看过了不少事,见过了不少人,也越来越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吃了很多亏,受了很多
期刊
他是一个传奇——凭借一个弹壳就能拨开重重迷雾,仅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被称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他是一个标杆——从志愿军战士到刑事技术专家,在人生的“两个战场”上付出毕生心血,至今85岁仍忘我工作。  他曾感慨,这一辈子当警察啊,当对了,不后悔……  英雄不老,忠诚无悔。这就是仍在为共和国刑侦工作奋斗不息的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警界传奇
期刊
2015年9月23日,时年81岁的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站在美国拉斯克医学奖领奖台上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诚如斯言。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一个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523任务”  疟疾,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基本绝迹。但这种恶疾曾是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之一。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疟原虫逐渐对抗疟特效药氯喹表
期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人力社保部6月10日印发通知,确定在6项社会保险经办和12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共18项政务服务中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其中,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待遇的申领、个人账户一次性待遇申领等皆不需再开具死亡证明。  死亡证明,是证明公民死亡的文件,其涉及死者生前和善后的许多事项。其中有的事
期刊
这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和谈论着科技创新,这是国民的科技素养提升水到渠成的结果,也就是看有多少孩子对科技感兴趣,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科技等。而这些,显然都离不开科普。  最好的科普,其实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现在,屠呦呦团队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触动。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就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