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导入与过渡;借助歌曲,课前烘托氛围;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导入;抓住提纲,开门见山导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导入。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语;历史情境
1.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导入与过渡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上课时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领其境。
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興趣。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视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背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一首诗《望大陆》,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1)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资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2) 从刚才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最终完成。(3) 那么,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如何逐渐提出、确立的?又是如何实践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说明了什么?
2. 借助歌曲,课前烘托氛围 根据授课内容,挑选歌曲,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授课前烘托教学氛围,使之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例如,讲《秦朝的统治》,针对正在流行的电影《英雄》,我播放了一段主题歌,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开始争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我很顺利的由此导入教学,学生津津有味地上完这一节课。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课时,我播放了流行歌曲《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兴趣。下课前,我又播放了《走进新时代》,学生始终在高昂的激情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 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导入法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好奇是青少年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世界名胜、历史古迹、风土人情入手,把他们引入那神奇的殿堂。例如,讲述《秦朝的灭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当年陈胜、吴广起兵于大泽乡,大家知道大泽乡在哪里吗?它就在我们的家乡宿州,现在陈胜、吴广像仍然矗立在大泽乡。他们当年是怎样起义的,情况如何?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就以美国纽约港口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导入。利用中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的由来导入《璀璨灿烂的先秦文化》等。
4. 抓住提纲,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就是三言两语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讲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围绕着一重点进行讲述,使导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讲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可简单地这样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措施。然后教师围绕重点,展开说明。
5.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语 例如我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入了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入东北领土,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曲的结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借此导入新课,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课,效果良好。
再如我在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有在讲述《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我便利用影视资料导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多媒体教学分别出示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丐帮长老、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分别生活在那一时期哪个民族?”学生回忆影视作品,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再问:“辽、北宋、西夏是如何建立的?”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总之,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把握、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农村把历史课讲透、讲活,同时达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提高历史素质的双重功效。历史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第一锤子要敲在学生心上” 。只有这样后边的课才会顺,教学效果才会好。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语;历史情境
1.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导入与过渡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上课时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领其境。
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興趣。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视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背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一首诗《望大陆》,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1)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资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2) 从刚才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最终完成。(3) 那么,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如何逐渐提出、确立的?又是如何实践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说明了什么?
2. 借助歌曲,课前烘托氛围 根据授课内容,挑选歌曲,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授课前烘托教学氛围,使之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例如,讲《秦朝的统治》,针对正在流行的电影《英雄》,我播放了一段主题歌,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开始争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我很顺利的由此导入教学,学生津津有味地上完这一节课。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课时,我播放了流行歌曲《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兴趣。下课前,我又播放了《走进新时代》,学生始终在高昂的激情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 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导入法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好奇是青少年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世界名胜、历史古迹、风土人情入手,把他们引入那神奇的殿堂。例如,讲述《秦朝的灭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当年陈胜、吴广起兵于大泽乡,大家知道大泽乡在哪里吗?它就在我们的家乡宿州,现在陈胜、吴广像仍然矗立在大泽乡。他们当年是怎样起义的,情况如何?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就以美国纽约港口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导入。利用中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的由来导入《璀璨灿烂的先秦文化》等。
4. 抓住提纲,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就是三言两语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讲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围绕着一重点进行讲述,使导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讲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可简单地这样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措施。然后教师围绕重点,展开说明。
5.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语 例如我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入了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入东北领土,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曲的结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借此导入新课,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课,效果良好。
再如我在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有在讲述《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我便利用影视资料导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多媒体教学分别出示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丐帮长老、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分别生活在那一时期哪个民族?”学生回忆影视作品,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再问:“辽、北宋、西夏是如何建立的?”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总之,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把握、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农村把历史课讲透、讲活,同时达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提高历史素质的双重功效。历史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第一锤子要敲在学生心上” 。只有这样后边的课才会顺,教学效果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