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金黄蜡石又称“紫金玉”,其作为广东重要观赏石之一,远近驰名,资源丰富。紫金地区岩浆、火山活动十分剧烈、频繁,深、大断裂构造发育,伴随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贯穿紫金地区的深大断裂带为后期热液充填贯入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并在断裂构造带附近形成了丰富的黄蜡石矿产资源。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地形地貌及水文地理条件,分析紫金地区黄蜡石的成因地质背景及成因条件。
关键词:紫金;黄蜡石;地质背景;成因条件
1.区域地质背景
1.2岩浆岩
紫金地区岩浆、火山活动十分剧烈、频繁。尤其是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伴随有大量火山喷发。到喜山期强度有所减弱,以火山喷发为主。伴随岩浆、火山活动,紫金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紫金一带岩浆岩主要可分为紫金金县南岭东段构造岩浆岩亚带、紫金县梅州—丽水构造岩浆岩亚带岩、紫金县惠州—福州构造岩浆岩亚带三个岩浆岩亚带。其中与黄蜡石分布或成因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中—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2b)、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ηγJ32c)晚侏罗世细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2d)。
1.3构造
紫金地处河源市的南部,区内有北东向紫金一博罗大断裂带贯穿中部,有莲花山深断裂带通过东南部边缘,河源断裂带和佛冈—丰良断裂带经过北西部。
1.3.1北东向深(大)断裂
北东向深(大)断裂是本区最为发育、规模最大的一种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断裂:
(1)紫金—博罗断裂带:该断裂总体呈北东5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40°~80°,延伸长约300km。该断裂总体呈左旋斜冲运动。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分布,复又切割了它们。断裂沿线的兴宁—博罗一带有温泉出露。断裂具多期活动,燕山晚期为断裂活动鼎盛时期。晚近期仍有活动,为一活动性断层。
(2)莲花山断裂带:该断裂带省内延伸长500km,由上百条走向北东的动热变质带、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带及一系列推覆体组成,具有多旋回活动的基本特征。沿断裂带广泛分布中生代花岗岩体、火山机构和内生金属矿床,矿床受断裂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双重控制。
(3)河源断裂带:为东江大断裂的主断裂,断裂成生于印支期,经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燕山期活动强烈,沿断裂有一系列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加里东运动形成了断裂雏形;燕山构造旋回先后发生褶皱、动热变质、韧性剪切、脆性破裂等构造变形,并诱发大规模岩浆喷溢和侵位活动。白垩一古近纪伸展断陷,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温泉成群成带,历史上曾有破坏地震发生,为一活动性构造带。
1.3.2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构造在区内有佛冈—丰良深断裂带。东西方向横亘广东大陆,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以及燕山期侵入体、火山盆地和隆起组成,东西断续延长约600km,宽约20km~70km。该断裂在加里东运动时作为复背斜带的一部分横跨于广东中部,控制着晚古生代的沉积;印支运动,叠加了佛冈—丰良、清远—安流等潜伏的基底断裂,并控制了晚三叠世山间盆地展布;燕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冲断裂和褶皱并诱发大规模、多期次的酸性岩浆喷溢和侵入,为一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动带。
2.自然地理特征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西长88.6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3627km2。紫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83.98%,河谷、盆地、水域占16%,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紫金县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面山峦重叠,地势较高;中部较低并向东西两翼倾斜,构成不大对称的马鞍形,东翼较窄且陡,西翼宽阔较为平缓。
紫金县分别归属不同流向的两条水系(东江水系和韩江水系),县内主要河流有东江、秋香江、琴江等。水系的主干受主要分水岭控制,作北东一南西向延伸。支流发源于分水岭的两坡,多恰好与之垂直,即从西北流至东南或东南流至西北。秋香江河床及两岸是紫金黄蜡石重要的分布产区。
紫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水量1822.9mm,年平均雷暴日为74天。2009年平均气温20.6℃,年降水量2015.3mm。年日照总时数1652h,年平均相对湿度73%。
3.黄蜡石成因条件分析
紫金地区岩浆、火山活动十分剧烈、频繁,深、大断裂构造发育。频繁、强烈的火山活动不仅为黄蜡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硅质来源,也为岩石重結晶变质提供了充足的热源。伴随岩浆、火山活动,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到长英质地层中,贯穿紫金县中部的北东向紫金一博罗大断裂带和东南部的莲花山深断裂带为后期热液充填贯入、围岩高岭石化、硅化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运移、富集、结晶成岩的空间和物化条件。硅化作用规模虽小,分散分布,局限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构造破碎带,但硅化作用很广泛。岩浆作用、多期次的断裂活动这两者单一或叠加的地质作用形成区内丰富的原生蜡石资源。由于硅化作用强弱不同、热液和原岩成分差异,形成蜡石的岩石种类较多。
紫金黄蜡石按其岩石成因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1)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到侏罗系、三叠系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等长英质地层中,围岩产生热液接触变质作用,经重结晶变质形成的接触变质岩型,岩石种类主要为含长石石英岩;(2)早期酸性岩浆热液沿紫金一博罗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构造裂隙充填贯入,发生多期次的气液交代作用——硅化作用形成的气液变质岩型,有硅化岩的三种岩石种类——石英化岩、玉髓化岩和玉髓;(3)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的富硅气液流体在岩体顶部或其他有利构造部位富集结晶,形成的石英脉岩型,岩石种类常见为细晶石英岩。
另外,紫金地区山沟谷地、大河小溪广泛分布,常年雨量充沛,为次生蜡石后期的崩脱、磨洗、冲刷、浸润、致色、造形提供良好的物理化学条件。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原生矿石,经后期构造作用或风化作用而脱落离开母岩,崩落到山沟、小溪、河道中,经水利搬运、冲刷、磨洗及与周围岩石至今相互碰撞、磨圆,最后沉积在砾石层、残积层和坡积层中。又经含矿化离子的水流历经千百万年的浸润和染色,不同岩石内部所含的色素离子和杂质不同,可分别形成黄、红、绿、紫、青、灰、黄褐、黑、白等颜色,又因岩石结晶形态不一,晶体颗粒大小不同和岩石分子间含水量的多少,使岩石具有了不同的光泽和透明度。由此形成了形态各异、色泽饱满、润滑通透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紫金黄蜡石。
关键词:紫金;黄蜡石;地质背景;成因条件
1.区域地质背景
1.2岩浆岩
紫金地区岩浆、火山活动十分剧烈、频繁。尤其是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伴随有大量火山喷发。到喜山期强度有所减弱,以火山喷发为主。伴随岩浆、火山活动,紫金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紫金一带岩浆岩主要可分为紫金金县南岭东段构造岩浆岩亚带、紫金县梅州—丽水构造岩浆岩亚带岩、紫金县惠州—福州构造岩浆岩亚带三个岩浆岩亚带。其中与黄蜡石分布或成因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中—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2b)、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ηγJ32c)晚侏罗世细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2d)。
1.3构造
紫金地处河源市的南部,区内有北东向紫金一博罗大断裂带贯穿中部,有莲花山深断裂带通过东南部边缘,河源断裂带和佛冈—丰良断裂带经过北西部。
1.3.1北东向深(大)断裂
北东向深(大)断裂是本区最为发育、规模最大的一种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断裂:
(1)紫金—博罗断裂带:该断裂总体呈北东5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40°~80°,延伸长约300km。该断裂总体呈左旋斜冲运动。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分布,复又切割了它们。断裂沿线的兴宁—博罗一带有温泉出露。断裂具多期活动,燕山晚期为断裂活动鼎盛时期。晚近期仍有活动,为一活动性断层。
(2)莲花山断裂带:该断裂带省内延伸长500km,由上百条走向北东的动热变质带、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带及一系列推覆体组成,具有多旋回活动的基本特征。沿断裂带广泛分布中生代花岗岩体、火山机构和内生金属矿床,矿床受断裂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双重控制。
(3)河源断裂带:为东江大断裂的主断裂,断裂成生于印支期,经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燕山期活动强烈,沿断裂有一系列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加里东运动形成了断裂雏形;燕山构造旋回先后发生褶皱、动热变质、韧性剪切、脆性破裂等构造变形,并诱发大规模岩浆喷溢和侵位活动。白垩一古近纪伸展断陷,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温泉成群成带,历史上曾有破坏地震发生,为一活动性构造带。
1.3.2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构造在区内有佛冈—丰良深断裂带。东西方向横亘广东大陆,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以及燕山期侵入体、火山盆地和隆起组成,东西断续延长约600km,宽约20km~70km。该断裂在加里东运动时作为复背斜带的一部分横跨于广东中部,控制着晚古生代的沉积;印支运动,叠加了佛冈—丰良、清远—安流等潜伏的基底断裂,并控制了晚三叠世山间盆地展布;燕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冲断裂和褶皱并诱发大规模、多期次的酸性岩浆喷溢和侵入,为一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动带。
2.自然地理特征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西长88.6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3627km2。紫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83.98%,河谷、盆地、水域占16%,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紫金县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面山峦重叠,地势较高;中部较低并向东西两翼倾斜,构成不大对称的马鞍形,东翼较窄且陡,西翼宽阔较为平缓。
紫金县分别归属不同流向的两条水系(东江水系和韩江水系),县内主要河流有东江、秋香江、琴江等。水系的主干受主要分水岭控制,作北东一南西向延伸。支流发源于分水岭的两坡,多恰好与之垂直,即从西北流至东南或东南流至西北。秋香江河床及两岸是紫金黄蜡石重要的分布产区。
紫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水量1822.9mm,年平均雷暴日为74天。2009年平均气温20.6℃,年降水量2015.3mm。年日照总时数1652h,年平均相对湿度73%。
3.黄蜡石成因条件分析
紫金地区岩浆、火山活动十分剧烈、频繁,深、大断裂构造发育。频繁、强烈的火山活动不仅为黄蜡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硅质来源,也为岩石重結晶变质提供了充足的热源。伴随岩浆、火山活动,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到长英质地层中,贯穿紫金县中部的北东向紫金一博罗大断裂带和东南部的莲花山深断裂带为后期热液充填贯入、围岩高岭石化、硅化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运移、富集、结晶成岩的空间和物化条件。硅化作用规模虽小,分散分布,局限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构造破碎带,但硅化作用很广泛。岩浆作用、多期次的断裂活动这两者单一或叠加的地质作用形成区内丰富的原生蜡石资源。由于硅化作用强弱不同、热液和原岩成分差异,形成蜡石的岩石种类较多。
紫金黄蜡石按其岩石成因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1)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到侏罗系、三叠系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等长英质地层中,围岩产生热液接触变质作用,经重结晶变质形成的接触变质岩型,岩石种类主要为含长石石英岩;(2)早期酸性岩浆热液沿紫金一博罗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构造裂隙充填贯入,发生多期次的气液交代作用——硅化作用形成的气液变质岩型,有硅化岩的三种岩石种类——石英化岩、玉髓化岩和玉髓;(3)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的富硅气液流体在岩体顶部或其他有利构造部位富集结晶,形成的石英脉岩型,岩石种类常见为细晶石英岩。
另外,紫金地区山沟谷地、大河小溪广泛分布,常年雨量充沛,为次生蜡石后期的崩脱、磨洗、冲刷、浸润、致色、造形提供良好的物理化学条件。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原生矿石,经后期构造作用或风化作用而脱落离开母岩,崩落到山沟、小溪、河道中,经水利搬运、冲刷、磨洗及与周围岩石至今相互碰撞、磨圆,最后沉积在砾石层、残积层和坡积层中。又经含矿化离子的水流历经千百万年的浸润和染色,不同岩石内部所含的色素离子和杂质不同,可分别形成黄、红、绿、紫、青、灰、黄褐、黑、白等颜色,又因岩石结晶形态不一,晶体颗粒大小不同和岩石分子间含水量的多少,使岩石具有了不同的光泽和透明度。由此形成了形态各异、色泽饱满、润滑通透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紫金黄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