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那些永远不会坍塌的影像……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初,我结束了尼泊尔三大古都与佛祖诞生地之旅,回到北京。朋友问起尼泊尔印象,我说,对这个国家,我是又爱又恨!
  先从恨说起……
  2006年春节,我第一次到尼泊尔,正值该国内战白热化之时,举国皆是战场,加德满都街头兵警荷枪实弹,满眼都是带刺的铁丝网和垒得高高的防弹沙袋,城市各个角落里暗藏着随时可能开火的机枪。这场始于1996年的内战,打到那个时候,已整整十年。尼共(毛派势力)占领了尼泊尔半数以上的领土,并包围了首都加德满都。当时我正在做一个尼泊尔全境横穿到印度的行程,忍受了沿途无数次的搜查,结果却在行至半途时,接到尼国的紧急通告:次日将封闭出入境关口,开关时间未知。于是,我只得以平时3倍多的价格买了一个黑车的座位,大半夜把自己塞进了一辆比罐头还小的破车,和其他几个中国人堆叠在一起,在夜色和尘土的包裹中,于闭关前仓惶奔到樟木口岸,被迫逃离了加德满都。
  那一行,让我饱受了战乱的惊吓与流离颠沛之苦。
  这个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国,在18世纪上半叶之前的2300多年间,只有基拉特(Kirat)、李查维(Lichhavi)、马拉(Malla)三个王朝的更迭,但是在近200多年间,却经历了王朝易主、英国入侵、政体改制、王室血案、十年内战……直到2008年5月,由特里布万(Tribhuvan)国王建立的君主制被废除,尼泊尔正式成立联邦民主共和国。但7年来,新政下的各种磨合仍未到位,主要政党之间意见分歧,宪法至今未获颁布。就在我今年春节的尼泊尔之行期间,还目睹了尼共几千人的街头大游行。
  在这样一种局势下,国家治理自然有欠完善,对于我这样的背包游客,感觉最不好的遭遇,莫过于被公务人员索贿了。我遭遇的几次索贿,是我此次尼泊尔之行最不愉快的经历。
  再来说说爱
  一说到对尼泊尔的爱,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皱着的眉头立刻打开,情绪马上变成了欢天喜地——真的是欢天喜地啊!
  尼泊尔的天,由于没有工业的污染,总是蓝蓝的。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做屏障,寒流被阻挡,南边迎面而来的是印度洋暖流的浸润,使得这里气候温湿,植被茂盛,终年鲜花盛开。以至于他们的国歌会以“唯一百花齐放的国度”为名,来歌颂自由、进步、和平与联合。
  天地之间,是尼泊尔最壮美的景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连绵延展,海拔高度在4877—8844米之间。八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气势恢弘地在尼泊尔国境线上一字排开,在该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天际那若隐若现的峻美白色山脉,那一瞬间,心中顿时充盈着辽阔与安宁。一个能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背景墙的国家,是何等幸运!
  让我们把目光移到地面:尼泊尔拥有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九世纪的建筑遗珍无数,其中有8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历史上有两个文化盛世,一个是李查维王朝(公元4-8世纪),另一个是马拉王朝(公元14-18世纪)。但是李查维时期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杰作几无遗存,现在我们所看到代表性的尼泊尔传统建筑和雕刻,几乎都是马拉王朝的杰作。马拉王朝是尼泊尔艺术和文化发展的巅峰,被称为尼泊尔古典文化的“文艺复兴”时代。
  公元15世纪末,马拉国王的第六位国王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在加德满都谷地各据一方,自立为王,分裂出现在的加德满都(Katchmandu)、帕坦(Patan)和巴德岗(Bhaktapur)三个王国。三个王国都出现过热爱艺术的国王,他们对自己的王宫和寺庙建设不遗余力。此外,马拉历代国王都尊崇印度教,他们不断地修建神庙,运用最好的工匠、最好的设计师,竞相争夺上神的宠爱。但是,三个国家之间相互残杀,战事不断。19世纪中期,英印支持的廓尔喀人夺取政权,马拉王朝覆灭,只留下了大量的建筑珍宝,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三个古国分别被今人喻为“寺庙之城”、“艺术之城”和“露天博物馆”。
  ……
  而这些,都不是我爱尼泊尔最重要的原因。
  我最喜爱尼泊尔的,是那种人和历史交融在一起的氛围。
  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我最爱的地方。尼泊尔有3个杜巴广场,分别位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杜巴广场意为皇宫广场,是过去的皇宫所在地、古国都的心脏,尼泊尔辉煌时期的建筑以及雕塑艺术杰作都集中于此。3个杜巴广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想象中那些建筑应该是被束之高阁、有围栏或铁链包围,到处写着“不许照相”、“禁止攀爬”、“请勿喧哗”、“禁止触摸”、“勿坐”等等标语,处处透着“遗产”的清冷与孤高。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是那样!没有围栏、没有标语、可以坐靠、可以拍照!除了印度教神庙的核心部分不允许异教徒进入外,其他常见的禁忌几乎没有!小贩在庙宇石阶边摆摊或游走;孩童骑在巨大的石象背上游戏;学生们下课后路过寺庙在台阶上歇脚吃零食;年轻人则把摩托或自行车往边上一靠,爬到台阶顶端聊天,或躲在庙宇回廊的角落里谈情说爱……不仅人可以随意靠近,连猫、狗、羊也都在这些世界遗产中找到了自己喜欢呆着的地方。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座座尼泊尔市井生活广场。
  在这个国家,历史和人没有距离,古建和生活没有距离,艺术和市井没有距离。
  当我开始酝酿文章,还未来得及动笔之际,巨大的灾难再次降临——两次强震让尼泊尔千疮百孔,杜巴广场上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遗产都面目全非。
  翻动着那一张张色彩绚丽的图片,那平和宁静的气氛仿佛就在昨日:喜马拉雅山脉下生气勃勃的加德满都河谷,屋舍鳞次栉比;加德满都的活女神库玛丽(Kumari)在她的花窗坐下,幽幽地看着下面院子里仰头膜拜自己的人群;黄昏时帕坦(Patan)黑神庙(Krishna Mandir)台阶边,一辆歪倒的自行车旁,小情侣对望的眼中柔情万种;加德满都的夜色里,神庙前的回廊上,戴小花帽的印度教徒燃上蜡烛,敲着手鼓虔诚唱经……其中,巴德岗是我最喜欢的古城, 我曾专程前往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而且为了聆听夜晚唱经人们与他们的神祗对话,坚持留下住了一天。
  但所有这些,都在大地裂开的一瞬间,消失了。
  英国著名旅行家鲍威尔在遍游尼国古迹之后曾这样感慨:“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还有巴德岗,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
  而今,巴德岗也不在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