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顺应高职发展和助推产教融合的需要、增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职业自信的需要三方面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存在的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队伍结构单一、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从构建辅导员工作共同体、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建立校企联合考评机制和健全辅导员团队激励制度等方面论述辅导员团队建设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辅导员团队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97-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型期,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非高中、非中职毕业生,在校生的来源与结构会更加多样化。基于此,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顺应高职发展、助推产教融合的需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以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增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职业自信的需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簡称《能力标准》)进一步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逐步明晰其岗位职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拓宽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思路与载体,持续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角色错位。《能力标准》规定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网络思政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理论实践研究以及学业指导等九大职业功能。这使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说,其职业功能几乎涵盖了高职学生学习、实习、生活、工作的每一环节与各个方面。由于辅导员、班主任职责目前尚未厘清,致使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出现了“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没有管好”的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辅导员既是专任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但实际上辅导员既不是专门的教师也不是纯粹的管理人员,造成了角色错位。
(二)辅导员队伍结构单一,难以符合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方式单一,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大学毕业生。这导致辅导员队伍结构单一,所招聘的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够。同时,《能力标准》要求高校要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难以配足辅导员。这样就使辅导员超负荷运转而身心疲惫。他们整日忙于应付繁杂的事物,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思考、工作总结和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职业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高。而经验不足、阅历不够、能力不强的辅导员,是难以符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需要的。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限,“三化”目标难以实现。“三化”就是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一般来说,新入职的辅导员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资历条件差,然而数年后,专业教师在科研和职称方面的发展要远远优于辅导员,这会使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和职业认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他们难以安心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频繁的更换、流动,会直接造成他们职业发展的断裂,导致他们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导致他们职业认同不够、职业自信不足,最终造成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职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辅导员工作共同体,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是当下高职院校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网络思政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九大职业功能为基础,组建若干辅导员团队。这些团队中,有学校层面的辅导员工作团队,也有校企共建的横向辅导员工作团队。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团队规章制度,着力培养团队建设带头人,拨付相应的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的活动场所,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夯实辅导员团队建设基础,构建辅导员工作共同体。在工作共同体中,辅导员发展目标明确、合作观念浓厚,定期进行交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及时申报教育成果,不断为晋升职称积累条件,很好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团队建设,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使其最终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二)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机制,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选项,而企业已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场域。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岗位职责与要求、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状况,丰富辅导员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主动作为,积极与学校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机制,派人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进行授课与学生管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会大大增强对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吸引力,同时能够提升辅导员团队的综合素质。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组织辅导员组建实习学生管理工作团队,轮次到学校、企业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学习,集中研究、专门商讨和及时解决实习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申报横向课题进行深度合作,为实现双方辅导员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启迪与实践探索。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早在2005、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倡导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些文件为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思路。高职院校要完善辅导员招聘制度,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从专任教师中选聘一定具有中共党员身份、品学兼优的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更重要的是,从企业中选聘一批政治强品德好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充分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企业阅历,为辅导员团队建设注入思想活水和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人员的比例,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专职、兼职和德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辅导员队伍。
(四)建立校企联合考评机制,健全辅导员团队激励制度。辅导员工作团队能否有效运作,关键是评价与激励问题。高职院校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无论是辅导员日常工作还是职业能力大赛,都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而是院系与院系的比拼、学校与学校的较量。基于此,在考核评价辅导员时,不但要有学校的考评,还要有企业的考评,更要有校企联合的考评;不但要看个人分管工作的业绩,还要看个人与团队合作的成效以及对整个团队建设的贡献。在绩效分配时,要设立团队奖(包括纵向团队、横向团队),着力表彰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特色明显、成绩卓越的优秀团队,将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出现的优秀人才纳入学校或院系后备干部库进行培养。通过健全辅导员团队激励制度,不断加强团队合作、协同育人的整体效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湘,李建平.高职院校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N].中国青年报,2009-06-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辅导员团队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97-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型期,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非高中、非中职毕业生,在校生的来源与结构会更加多样化。基于此,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顺应高职发展、助推产教融合的需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以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增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职业自信的需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簡称《能力标准》)进一步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逐步明晰其岗位职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拓宽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思路与载体,持续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角色错位。《能力标准》规定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网络思政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理论实践研究以及学业指导等九大职业功能。这使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说,其职业功能几乎涵盖了高职学生学习、实习、生活、工作的每一环节与各个方面。由于辅导员、班主任职责目前尚未厘清,致使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出现了“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没有管好”的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辅导员既是专任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但实际上辅导员既不是专门的教师也不是纯粹的管理人员,造成了角色错位。
(二)辅导员队伍结构单一,难以符合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方式单一,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大学毕业生。这导致辅导员队伍结构单一,所招聘的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够。同时,《能力标准》要求高校要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难以配足辅导员。这样就使辅导员超负荷运转而身心疲惫。他们整日忙于应付繁杂的事物,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思考、工作总结和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职业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高。而经验不足、阅历不够、能力不强的辅导员,是难以符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需要的。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限,“三化”目标难以实现。“三化”就是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一般来说,新入职的辅导员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资历条件差,然而数年后,专业教师在科研和职称方面的发展要远远优于辅导员,这会使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和职业认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他们难以安心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频繁的更换、流动,会直接造成他们职业发展的断裂,导致他们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导致他们职业认同不够、职业自信不足,最终造成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职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辅导员工作共同体,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是当下高职院校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网络思政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九大职业功能为基础,组建若干辅导员团队。这些团队中,有学校层面的辅导员工作团队,也有校企共建的横向辅导员工作团队。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团队规章制度,着力培养团队建设带头人,拨付相应的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的活动场所,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夯实辅导员团队建设基础,构建辅导员工作共同体。在工作共同体中,辅导员发展目标明确、合作观念浓厚,定期进行交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及时申报教育成果,不断为晋升职称积累条件,很好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团队建设,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使其最终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二)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机制,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选项,而企业已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场域。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岗位职责与要求、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状况,丰富辅导员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主动作为,积极与学校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机制,派人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进行授课与学生管理,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会大大增强对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吸引力,同时能够提升辅导员团队的综合素质。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组织辅导员组建实习学生管理工作团队,轮次到学校、企业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学习,集中研究、专门商讨和及时解决实习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申报横向课题进行深度合作,为实现双方辅导员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启迪与实践探索。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早在2005、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倡导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些文件为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思路。高职院校要完善辅导员招聘制度,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从专任教师中选聘一定具有中共党员身份、品学兼优的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更重要的是,从企业中选聘一批政治强品德好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充分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企业阅历,为辅导员团队建设注入思想活水和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人员的比例,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专职、兼职和德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辅导员队伍。
(四)建立校企联合考评机制,健全辅导员团队激励制度。辅导员工作团队能否有效运作,关键是评价与激励问题。高职院校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无论是辅导员日常工作还是职业能力大赛,都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而是院系与院系的比拼、学校与学校的较量。基于此,在考核评价辅导员时,不但要有学校的考评,还要有企业的考评,更要有校企联合的考评;不但要看个人分管工作的业绩,还要看个人与团队合作的成效以及对整个团队建设的贡献。在绩效分配时,要设立团队奖(包括纵向团队、横向团队),着力表彰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特色明显、成绩卓越的优秀团队,将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出现的优秀人才纳入学校或院系后备干部库进行培养。通过健全辅导员团队激励制度,不断加强团队合作、协同育人的整体效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湘,李建平.高职院校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N].中国青年报,2009-06-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