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来源 :中国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lif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长荣rn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rn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饱含着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以及对新时代文艺作品的衷心期望,它们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戏曲“老兵”,我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其他文献
鲁迅文学遗产的当代传播与接受越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在这个同样成果丰富、形式繁多的领域中,鲁迅题材的戏曲改编成为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自带的通俗与大众属性,与一般意义上鲁迅及其作品严肃深刻的呈现面貌之间蕴藏了巨大的艺术张力,两者之间的改编转换所带来的考验、所激发的问题是其他改编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鲁迅题材的当代戏曲改编便成为观察鲁迅文学遗产当代传播与接受的绝佳窗口.
期刊
2022年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中国队客场1比3不敌越南,彻底无缘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圈.对中国球迷来说,这是又一个悲伤成河的日子,全网自媒体瞬间化身毒药、刀子、火焰甚至炸弹投向国足.中国球迷是中国足球生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从1957年至今,他们伴随中国男足12次冲击世界杯决赛圈,仅在2002年让他们初尝过出线之后的欢喜,剩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回顾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杯旅程,其中可见时代留下的厚重痕迹,亦可见中国足球的兴衰沉浮.令人肃然动容的,是中国球迷一次次不改初心的支持,一次次从头再来的陪伴.
期刊
用“热情高涨”描绘目前的戏曲小剧场现状一点也不夸张.近年来,各地戏曲小剧场设施的建立、小剧场项目的开展,包括设节、设奖等越来越多,使得戏曲小剧场这样一个原本是新事物的形式很是喧嚣与热闹.我却感到这其中很具隐忧:因为大家像“搞运动”这样投身戏曲小剧场,小剧场戏曲却未必能够健康发展!
期刊
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歌剧得以快速发展,创作者围绕歌剧的各个构成要素纷纷展开个性化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歌剧范式.近几年来,民族歌剧作品开始更多注重选择红色题材,更加发挥民歌表现力,呈现出更注重人物性格刻画、角色形象塑造等戏剧性表达的新趋势.民族歌剧《雁翎队》的诞生,为民族歌剧中红色题材的个性化戏剧表达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期刊
2022年1月17日是国学大师吴宓逝世44周年.对于这样一位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著名学者,他事业上的功绩毋庸置疑,可一涉及到他私人感情方面,世人却多有微词,这正应了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里要讲述的陈绚女士,就是与他交往过的诸多女友当中的一位.
期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红色江山”的应有之义,也一直是我党的初心使命.1931年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在瑞金创建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苏区城乡不断克服原有社会结构和封建余毒的影响,不断推进苏维埃运动和苏维埃选举.“人民当家作主”从社会理想变成社会实践.
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粤剧《红头巾》历时3年的反复论证和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实践,力求在舞台上寻求一种属于当代审美的粤剧新样式.从2020年首演至今近30场的演出反馈来看,领导的肯定、专家的赞赏和观众的喜爱,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追求是成功的!
期刊
清雍正五年(1727),江西人周石林偶得一册明代“严氏籍没册”残本.该残本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江西、直隶巡按御史奉旨查抄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内阁首辅严嵩家产的清单.后来,周石林将此籍没册重录成帙,取冰山遇日消融之意,题为《天水冰山录》.《天水冰山录》保存了大量明代首饰的原始文献,包括首饰类别、具体品种、质地、款式、重量、题材、图样、工艺等信息.书中记载各色首饰共4800件,共14大类,每大类下分为具体品种,每件首饰记录其名称、件数、重量和镶嵌宝石的种类.这份首饰清单是至今所见到的关于明代首饰最
期刊
故事的开始,是在2017年,再次听到“红头巾”这个词,我并不陌生,我知道这个词指向的是一群戴着红头巾的女人,这种隐约的认知,是从童年时期奶奶口中传述的,关于我的家乡——佛山三水的一群下南洋打工的女人们的传奇.童年记忆久远而朦胧,不陌生,也不熟悉,却总轻易触动心扉.那时候,我正应三水政府的邀约,洽谈关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及戏曲演绎的项目,“红头巾”便是这个时候再次激活了流淌在血脉中的某种惦念,坚定了我想要创排这出戏的决心,并借由这个戏的演绎,打开三水这份尘封久远的集体记忆.
期刊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由一种内部感觉的相通向共情转化,共情反过来又为艺术中的隐喻式联觉提供新的理论可能.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感知融合起来的方式正是目前广受关注的“触感美学”,这种美学思维在文学阅读中建构起触感阅读的方式,或许可以启发一种新的文学与艺术观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