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古代建筑民俗文化,古代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应用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建筑而言,中国古代文化投射在其身上的特点便是自然和谐与文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一体。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合为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二、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三、中国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古代文化与中国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当时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中国古典建筑以主建筑为中,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上讲究等级分明,层次清晰。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内外檐装修、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才、色彩限定。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老子时代的建筑主张顺其自然,遵循负阴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享受最充足的阳光,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的融合。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在取材方面,以木材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文化与中国建筑。 早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以及长寿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以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探讨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烘托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庄重、大气的氛围,具有抗地震的功能。例如: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
建筑追求新、奇、特,关于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中国建筑设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重新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解释,建筑美观的问题放到文化的层面去理解,挽救建筑文化危机。建筑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部分能在新创作中继承下来,其他行业发展颇多启迪。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促使整个行业共同走上自主研发、重视自主品牌道路的过程对建筑设计行业颇多启迪。在中国的现阶段,古建筑作品的艺术层次正在逐步应用到现在建筑中来。大众是有判断力的,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中国城市建筑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中,可以说是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审时度势,针对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
[3]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建筑而言,中国古代文化投射在其身上的特点便是自然和谐与文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一体。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合为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二、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三、中国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古代文化与中国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当时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中国古典建筑以主建筑为中,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上讲究等级分明,层次清晰。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内外檐装修、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才、色彩限定。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老子时代的建筑主张顺其自然,遵循负阴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享受最充足的阳光,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的融合。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在取材方面,以木材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文化与中国建筑。 早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以及长寿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以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探讨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烘托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庄重、大气的氛围,具有抗地震的功能。例如: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
建筑追求新、奇、特,关于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中国建筑设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重新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解释,建筑美观的问题放到文化的层面去理解,挽救建筑文化危机。建筑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部分能在新创作中继承下来,其他行业发展颇多启迪。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促使整个行业共同走上自主研发、重视自主品牌道路的过程对建筑设计行业颇多启迪。在中国的现阶段,古建筑作品的艺术层次正在逐步应用到现在建筑中来。大众是有判断力的,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中国城市建筑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中,可以说是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审时度势,针对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
[3]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