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足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以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将“布白”艺术巧妙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艺术手段,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呢?
一、在导入提问时布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富有艺术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勇于探索,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亲历知识的形成与探索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布白,便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见过小桥流水,见过横跨长江的大桥,但是你们知道生命桥吗?”问题一抛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生命桥的探索欲。此时我不是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思维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便于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与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
二、在质疑问难后布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而质疑问难后的布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布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重庆的刘燕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就有两处精妙的质疑后的布白。此课设计的第五板块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福勒放弃射门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一瞬间的内心感受时,教师主动质疑:“面对如此绝妙的射门机会,福勒却放弃了射门,他的举动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如果你是球队教练,如果你是福勒的队友,如果你是看台上的球迷,或者你是一个非常关注这场比赛的人,在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老师再度质疑:“那你认为福勒究竟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而此时暂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沉思片刻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放弃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处布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三、在教学高潮处布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高潮处布白”是指在文学作品的高潮或教学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布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此时的布白设计,使得学生在写作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此时的学生写出了句句真言,字字情深。
四、在结尾反思时布白,促进学生的课外延伸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观,倡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即课文品读完毕之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延伸结课前短暂的几秒钟布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这几秒钟既是让学生把思维的触须延伸到生活,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脑海里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结束前,深情质疑:“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毁灭的又是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拓展了文本内涵,在学生充分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之后,引向深度的思考。此时,学生思绪再度被搅乱,心情再次变得复杂起来。这一连串问题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又收拨一画,戛然而止。此时老师并没有引发学生马上回答,而是留白了几秒钟。因为凭着孩子的经验积累与认知水平,这些问题一时是难以说清的。这片刻的布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深清结课:“不断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为中国人才能更自信,更智慧,有尊严地活着。”“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像,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
一、在导入提问时布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富有艺术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勇于探索,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亲历知识的形成与探索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布白,便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见过小桥流水,见过横跨长江的大桥,但是你们知道生命桥吗?”问题一抛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生命桥的探索欲。此时我不是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思维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便于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与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
二、在质疑问难后布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而质疑问难后的布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布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重庆的刘燕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就有两处精妙的质疑后的布白。此课设计的第五板块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福勒放弃射门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一瞬间的内心感受时,教师主动质疑:“面对如此绝妙的射门机会,福勒却放弃了射门,他的举动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如果你是球队教练,如果你是福勒的队友,如果你是看台上的球迷,或者你是一个非常关注这场比赛的人,在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老师再度质疑:“那你认为福勒究竟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而此时暂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沉思片刻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放弃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处布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三、在教学高潮处布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高潮处布白”是指在文学作品的高潮或教学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布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此时的布白设计,使得学生在写作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此时的学生写出了句句真言,字字情深。
四、在结尾反思时布白,促进学生的课外延伸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观,倡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即课文品读完毕之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延伸结课前短暂的几秒钟布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这几秒钟既是让学生把思维的触须延伸到生活,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脑海里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结束前,深情质疑:“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毁灭的又是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拓展了文本内涵,在学生充分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之后,引向深度的思考。此时,学生思绪再度被搅乱,心情再次变得复杂起来。这一连串问题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又收拨一画,戛然而止。此时老师并没有引发学生马上回答,而是留白了几秒钟。因为凭着孩子的经验积累与认知水平,这些问题一时是难以说清的。这片刻的布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深清结课:“不断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为中国人才能更自信,更智慧,有尊严地活着。”“真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像,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