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之恋”——新凤霞与吴祖光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951年年底,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成了整个北京文艺界的盛事。婚礼的主持人是郭沫若,男方主婚人是阳翰笙,女方主婚人是欧阳予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外加相声大师侯宝林、孙宝才等曲艺界名角悉数到场。
  周恩来总理本也打算来的———“按理说,我该到场祝贺,但我一来,现场就得戒严,你们这婚礼也就办不成了。”
  这话,是对新娘新凤霞说的。
  而新郎,是一个叫吴祖光的剧作家。
  因为无法到场给新人道喜,事后周恩来特别在西花厅宴请两人,当天作陪的一个是曹禺,一个是老舍。
  对新凤霞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她是新中国的“评剧王后”。她原名杨淑敏,生父母不详。她从小被卖到天津,养父靠卖糖葫芦为生,养母是家庭妇女,大字不识一个。她5岁学戏,12岁登台,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全家的重担。20世纪50年代,她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等电影一经问世,立刻红遍大江南北,她也成了举国皆知的电影演员。虽然出身寒微,但她貌若天仙,一副好嗓子让全国上下百听不厌,就连周总理都说:“可以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至于吴祖光,则是江南600年来最大的文化世家宜兴吴家的后人。吴家明朝正德年间的楠木厅至今还坐落在宜兴市中心,宜兴有名的紫砂壶即是吴家先祖首创。吴家酷爱收藏,一幅《富春山居图》,从万历到康熙年间一直挂在吴家的客厅里。
  吴祖光的太爷爷吴殿英是武昌起义第一推手,父亲吴瀛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吴祖光17岁从孔德学校毕业,进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19岁时被称为“戏剧神童”,20岁就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当校长秘书。后来因为遭到国民党的通缉,他万不得已去了香港。
  2
  早在天津时,新凤霞就出演了改编自吴祖光作品的评剧《风雪夜归人》,对吴祖光的才华仰慕已久。
  1951年的一次文化会议上,两人不期而遇。吴祖光在台上发言,一身白西装,英俊潇洒,谈吐文雅,新凤霞在台下细细打量:“原来我敬仰的作者这么年轻,我还以为他是个老头子呢!”
  会议结束后,老舍特意将吴祖光拉到新凤霞的休息室,给两人牵线。此前老舍常去听新凤霞的戏,听说她想找个有文化的丈夫,就常将身边的文化人介绍给她,但她一直没表态。直到看见吴祖光,新凤霞的心怦怦作响了。
  一看到新凤霞,刚才在台上还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吴祖光居然“晕”了。对方长得实在太漂亮,又很讲礼貌,吴祖光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此后,他偶尔去看新凤霞的戏,但从不主动找她说话。吴祖光觉得,对方长得那么漂亮,名气又那么大,追求的人排着长队呢,怎么可能轮到自己头上?尽管老舍跟他说了无数次,吴祖光还是迟迟没有表态。
  这时,北京出了文艺杂志《新观察》,主编郁风请吴祖光采访新凤霞,吴祖光这才请新凤霞到泰丰楼吃饭。采访中,吴祖光听了她凄凉的身世,心中更多了几分怜爱。
  采访结束后,两人很久没有再见面。老舍去后台见新凤霞时,新凤霞时常对他说:“有时间让吴先生也来。”可吴祖光当时碍于她的名气,始终与她保持着距离。
  新凤霞这下有点坐不住了。正好全国青联开会指定她发言,而她大字不识几个,她想来想去,鼓足勇气去街上给吴祖光打了个电话:“吴先生,我想请你来帮我写一篇发言稿,您看可以吗?”
  再次见到新凤霞,吴祖光依旧表现得很拘束。他还不知道,在他答应新凤霞后,新凤霞失眠了一整夜,只盼着天亮他能早点来。
  吴祖光连夜将发言稿写好,恭恭敬敬地递到新凤霞手中。新凤霞说:“吴先生,我不认字,你能不能念给我听?”吴祖光就一个字一个字耐心地教她念这篇发言稿,直到她背得八九不离十。
  就在吴祖光称赞她聪明时,新凤霞突然说:“我很喜欢刘巧儿,喜欢她追求自由婚姻。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
  突如其来的告白让吴祖光吓了一跳。他站起身,攥紧拳头:“我得考虑考虑。”
  新凤霞有点失落:“实在不行就告诉我。”
  新凤霞以为对方并不喜欢自己,没想到吴祖光起身往外走时,回头凝望着她说:“我得对你的一生负责。”
  3
  第二天新凤霞唱戏,提前跟吴祖光说了叫他来看,但演出时她寻遍了台下,也没见到他的身影。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抬眼一看,自己的床上多了个新蚊帐,新凤霞就问二姨怎么回事。二姨笑眯眯地說:“今天吴先生在这里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又是钉钉子,又是挂蚊帐。”
  原来前一天夜里吴祖光发现院里的花朵招来很多蚊子,新凤霞一直在拍打。他人虽腼腆,心却非常细,记住了这件事,就特意上街去买了蚊帐。
  就是这顶漂亮的蚊帐,开启了他们的“霞光之恋”。
  他们恋爱的事一传开,很快就出现了反对的意见。有人拉着新凤霞说:“他是从香港来的,花天酒地,玩弄女人,道德败坏,你嫁给他,这辈子就毁了!”
  持有这种意见的多是一些老干部,有些还是新凤霞的直属领导。当初这些人也给新凤霞介绍过对象,甚至把自己的亲戚和儿子介绍给了她,但每次新凤霞与对方一见面就叫对方“哥哥”或“叔叔”,一个称呼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而那些诋毁吴祖光的话,她一句也不信。
  结婚这件事,新凤霞比吴祖光主动多了。一天下午,她把吴祖光叫来说:“我们结婚吧!越快越好!现在反对我们的人那么多,我偏要办出个样子给他们看!”说罢,新凤霞自己去大栅栏挑了婚纱。吴祖光看她这么兴冲冲的,笑着说:“你呀,快别让我跟你一起出洋相了!我让郁风给你设计一件旗袍,把该请的人都请来,热闹热闹!”
  就这样,1951年年末,吴祖光与新凤霞结为伉俪,到场者皆是中国文化界名流,两人的婚礼一时成为惊动文艺圈的盛事。   4
  电影《刘巧儿》中,巧儿唱道:“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这句话不但成了经典的唱词,也成了吴祖光和新凤霞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吴祖光知道妻子没读过书,吃过不少文化上的亏,特别想学知识,就专门为妻子辟出了书房,还为她添置了雕花小书桌和红木书架,又买来各种古今中外的名著,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读书、写字,两人常常一起学习到深夜。
  新凤霞聪明伶俐,在丈夫的悉心指导下进步飞快,很快就学会了常用字,不久后甚至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看到妻子满心欢喜的样子,吴祖光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没想到1957年,这一对才子佳人的生活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
  5月份,吴祖光因为在会议上发表了“反对外行领导内行”的讲话,被定为“右派”,被“发配”到北大荒。
  很快就有人来对新凤霞说:“你应该跟他划清界限。”新凤霞却说:“王宝钏等薛平贵18载,我可以等祖光28载。他是个好人,我愿意等他。”
  对方拍了桌子:“你还想不想唱戏了?”
  新凤霞忍住眼泪道:“评剧是我的生命,祖光是我的灵魂,若是不能两全,我宁要祖光。”
  新凤霞因此也被划为“右派”。
  当时新凤霞30来岁,正值艺术生命的巅峰期,无数人争着要看她的戏,所以就出现了荒诞的一幕:舞台上,新凤霞神采奕奕,一句唱腔、一个身段,引起台下无数喝彩,场场满座的她可以一己之力养活全团;可还没等闭幕,她就被推到后台去劳动,倒痰盂、扫厕所,后台甚至贴着标语,让她不要翘尾巴,并警示大家与她拉开距离。
  在这种痛苦和委屈中,老舍劝她多给吴祖光写信,她就含着泪在信里给丈夫讲生活中的琐事,不会写的字就用符号表示。为了让丈夫宽心,她还把孩子们的手啊、脚啊的样子画到信纸上,想給丈夫某种慰藉和力量。
  三年间,书信成了两人生命的支撑,吴祖光还偷偷写了好多诗文,表达自己压抑的情感。
  吴祖光永远忘不了,从北大荒返回家中那一天,新凤霞得知丈夫要回来,早早地带着三个孩子上街买红纸,将家里布置得焕然一新,剪着“欢迎”二字的窗花贴满窗户,整个房间就像是过年一样喜庆。
  此后,吴祖光回去做编剧、导演,新凤霞继续自己的演艺事业。原以为今后的日子会像吴祖光回来那一天一样欢喜,但命运并没有就此眷顾这对经历坎坷的夫妻。运动的洪流再次席卷而来,吴祖光被打倒,新凤霞也受到牵连。
  5
  看到周围人的命运,新凤霞很是担心丈夫,可当时她也自身难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被赶下舞台,成为人人欺辱的对象。他们居住的四合院被强占,只能搬进平房。新凤霞白天在郊区劳动,负荷极重,给原本身体不好的她造成了巨大的创伤。1975年,由于脑溢血发作,新凤霞左半身瘫痪,彻底告别了舞台。新凤霞一生要强,可那时候别说是演戏了,连动一动都十分困难,她为此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泪。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吴祖光知道自己的精神不能垮了。悲伤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必须找到办法,让妻子振作起来。
  早年还住在栖凤楼时,吴祖光曾在家宴请宾客,有一次齐白石老人也来了。众人刚坐下,就见齐老盯着新凤霞一直看。坐在旁边的助手推了老人一把:“不要老盯着人家看,不礼貌……”齐老却气鼓鼓地说:“她好看嘛,我就要看!”新凤霞不但不生气,还笑道:“齐老您看吧,我是唱戏的,本来就是给人看的。”坐在旁边的郁风便说:“既然齐老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
  从那时起,新凤霞就常去拜访齐老,在他的教导下学习画画,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
  妻子瘫痪之后,吴祖光鼓励她画画。新凤霞画了一幅又一幅,画得满意的,就让丈夫来题字。此外,吴祖光还鼓励她写作:“写文章吧!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到哪儿算哪儿。”
  新凤霞听了丈夫的话,不断地写,思路越来越清晰,灵感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能写1万字。因为认字不多,遇到不会写的字,她就画一个符号,等丈夫帮自己填。
  在吴祖光的陪伴和鼓励下,新凤霞在残疾后的二三十年间写出了400万字的作品,画了几千幅花鸟画。
  晚年时,儿子称她为画家、作家,没想到新凤霞摆摆手说:“我哪是什么画家、作家,你当我那么喜欢画画、写作吗?我不写字、不画画,就会又哭又闹,那样就会让你爸爸担心。你爸爸年纪大了,我不能给他那么大的压力,我是为了让你爸爸高兴!”正是由于怀着这样的心思,那些文字、画作无一不是饱含深情,充满了灵性和爱。
  6
  几十年间,夫妻俩风雨同舟,无时无刻不在为对方着想。
  20世纪50年代,吴祖光在石景山体验生活,妻子突然病倒住院,他就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4个小时去看望妻子。
  新凤霞落下残疾后,他特意给妻子买了一个摇铃,并且告诉儿女们,只要听见母亲摇铃,不管手上忙什么都要立即停下去照应。
  改革开放后,每次出远门,吴祖光都要给妻子带礼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妻子去看看世界。
  1998年4月9日,71岁的新凤霞突发脑溢血去世。妻子的离世让吴祖光深受打击。他一个人住在妻子的书房里,对着妻子的书桌和看过的小说发呆,一坐就是一整天。后来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她一生的成就,无人可以取代;她受到的冤枉和委屈,无人可代;她的光辉业绩和坚贞勇敢,无人可及。想到凤霞对我的一片深情,我惭愧无地,无从报答……”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溘然长逝,而5年前的这一天,正是新凤霞离开的日子。这对恋人像是约好了似的,在同月同日离开这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执子之手。
其他文献
在相声发烧友的印象中,唐杰忠就如姜昆在相声《学唱歌》中形容的那样:“挺大年纪戴副眼镜,白白胖胖不长胡子,跟个老太太似的。”他捧哏时表演朴实憨厚、儒雅自然、不抢不让、火候适当,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都配合得严丝合缝。  “我这人没什么长处,就是热爱相声。”唐杰忠曾在媒体上表露心迹。  唐杰忠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百听不厌,而他最喜欢的相声
期刊
演了半辈子戏,老戏骨王庆祥突然以“国家一级段子手”“国民爸爸”和“国民公公”的身份火了,一夜间成了演艺圈的“老网红”。老熟人们调侃他:“戏里一脸正气,戏外自称‘宝宝’,老王你是老人圈的泥石流!”更多的粉丝则大赞这个“不正经”的老头:“演技棒,好有爱,实力派,真心服。”王庆祥觉得,大家口中的“不正经”其实就是“有趣”,而只有做个“有趣”的人,才能越活越年轻。  王庆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
期刊
不久前,王某制作了一段视频,称福建晋江一企业的紫菜为“塑料紫菜”,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进行传播。在企业与其联系后,王某索要10万元,并表示不给钱就将继续大量传播该视频。企业报案后,福建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将涉嫌敲诈勒索的王某抓获。  2017年以来,类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的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给相关行业造成巨大损失。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亮剑网络食品谣言”新闻发布
期刊
读白谦慎所著《傅山的世界》,里面说到傅山晚年因为名气太大,求字者众多,不胜其扰,因而不得不找人代笔。而代笔者有二人,一是其子傅眉,一是其侄傅仁。当时,傅山的作品有人代笔似乎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人们一般只知道傅眉是代笔者,以至于后来侄子傅仁早逝,傅山悲痛万分,怀念、惋惜不已。他在一则札记中写道:“三二年来,代吾笔者,实多出侄仁,人辄云真我书。人但知子,不知侄,往往为我省劳。悲哉!仁径舍我去一年矣。每受
期刊
一天早上,爱神乘着白云出去办事,路上,遇到了同样在匆匆赶路的死神。爱神问死神:“你要去哪里?”  死神冷冷地回答:“我正要去前方的那个城市。三天后,我将从那里帶走两个人的性命。”爱神吓了一跳,说:“带走两个?为什么不能只带走一个?你的做法太可怕了。”死神还是面无表情地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说完,他就告别爱神继续赶路了。  爱神决定要做点什么,就悄悄尾随死神来到了那座城市。她化身为一
期刊
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骗过他。他曾规定,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都必须严格控制体重,不得超标。那些大腹便便的特工都知道,如果体重超标,一旦被胡佛局长发现,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胖特工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有一天,这名胖特工得知自己将被提拔为迈阿密地区特警队的负责人,任职前胡佛局长要接见他。这名特工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我发福得这么厉害,怎么才能顺利
期刊
安徽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笔则为文房四宝之首。说起宣笔,免不了就要提到坐落在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的安徽宣州宣笔厂,这家宣笔厂因制笔巨匠张苏而闻名。张苏制笔手艺精湛,曾得到国内众多书画大师的称赞,而宣笔的制作技巧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张苏之子张文年不仅成功地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宣笔制作,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成了宣州宣笔厂的负责人。  走进安
期刊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大革命时期,陈赓在武汉负责中共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此期间,他与赴武汉参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结下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姻缘。  1927年3月,时年24岁的陈赓从苏联回国后来到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特务营营长。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五大”,陈赓指挥他的特务营和当地工人武装纠察队进行警戒和保卫工作
期刊
在英国留学那会儿,每次我打个喷嚏,旁边的人就会脱口而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弄得我挺不好意思。打喷嚏那么微不足道的生理反应,怎么还要惊动上帝他老人家?原来,这跟西方人的迷信有关。有人说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肆虐,而打喷嚏就是黑死病的一大症状,因此一旦某人喷嚏连连,周围的人便都陷入惊恐与同情中,只能搬出上帝来安慰这位时日无多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在打喷嚏的时候灵魂也会被“喷”
期刊
弗里德曼说,在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暂停。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都市里,你会看到匆匆的脚步,看到加班的灯火—人们似乎永不停步。  也许有人会说,在这加速变化的时代,他们不能暂停,暂停就意味著会被别人赶超,暂停就意味着会面临淘汰。但这是年轻人的想法。如果你已年过半百,真的要学会暂停,或者说偷闲。比如双休日关掉手机,去和家人远足,尽情地享受。  留些时间给家人和自己,别等到躺在病床上,才有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