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昆明市早布置、早行动,坚持政府主导、效益优先、整体提升的原则,以实施标准化项目学校硬件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昆明全市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完小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规模办学效益显著,35.4万名农村学生进入了标准化学校就读,就读率达50%,同时可解决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预计到2011年,将建成325所农村标准化中小学,大量农村孩子将享受到优质教育。
一、紧扣时代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修订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调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制定《昆明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现代新昆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抓实前期调研
昆明市:?2000年实现“两基”,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十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收缩校点。截至2006年年底,共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35.5万平方米,撤并和收缩校点537个,建成458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多媒体、信息教育网络教室177个,新增教学光盘播放点85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693个,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规模占比大,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2006年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2294所,在校学生75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1941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3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数的60%。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5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75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小学还有906所,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小学还有163所,规模最小的一师一校点在校学生仅有4名(寻甸县塘子镇石板河村苗族小学)。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16.2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858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75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62%。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低。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全市中小学校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和设备配备3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只有94所,仅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5%。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校点分散、规模小,全市农村教师缺编3 132人,尚有代课教师1 300人。学科教师专业不配套,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多为兼职,英语、科技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基本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手段滞后,严重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四是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历史上“普六”、“普九”标准低、且欠债大,中小学建设滞后,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2006年3月开始,昆明市教育局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了全面摸底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意见。听取了市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及14个县(市、区)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在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三、科学决策部署
2007年5月14日,昆明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作出决策,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效益优先、整体提升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共投资40亿元(不含土地征地费和“三通一平”费用)在全市分期分批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使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昆明市政府成立了以廖晓珊副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局下设项目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市、县两级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确保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需增则增、宜并就并,该撤就撤,适当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妥善处理闲置资产,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从实际出发,坚持方便入学与规模办学相统一,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建一校成一校,新建校舍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
三是多方协调,统筹安排。为避免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标准化建设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和“牢固、实用、够用、安全、方便学生”的原则相统一,以农村初中、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城郊结合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为重点,突出规模效益和中心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保持农村中小学校布点相对稳定,以改(扩)建为主,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把标准化建设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建设结合起来。
四是明确任务,分步实施。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昆政发[2007]29号)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分期分批实施3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7年实施20所,2008年实施99所。2009年实施106所,2010年实施100所。为使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昆明市政府每年都将标准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安排,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督查到位,问责奖惩到位,任务完成到位。 五是创新模式,加大投入。标准 化建设投入巨大,昆明市采取了“银教合作”的方式进行融资,由市国资公司分别向富滇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贷款共计21.25亿元,由市财政每年安排还本付息,并按相应比例由县(市、区)政府配套资金,保障了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同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建立资金专项账户,加强审计监督,实施“八个百分之百”,确保了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突出核心内容
昆明市标准化建设,以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为基础,在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设施、办学功能、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内涵等方面,按照国家中小学必备办学条件标准进行建设、配备或完善。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强调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交通便利与否等因素,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点。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盲点问题,同时尽量做到方便入学,使改扩建和新建项目学校既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是突出项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根据国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校在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包括师资队伍等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和配备。
三是积极配套实施“七大工程”。以实施标准化项目学校硬件建设为龙头,配套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帮困助学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工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程等“七大工程”。
五、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3年来,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分年度的计划任务圆满完成。其中:
2007年实施的20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实施的99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9年实施的106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03所、结构施工3所,将于2010年9月1日前全部投入使用。
——2010年实施的100所已全部完成市级立项,现在已开工建设64所、项目招投标19所、设计17所,将于2011年3月1日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一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施标准化建设,避免了过去“年年建设,年年排危”的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的规模办学效益。
二是校点布局全面优化。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后,全市将撤并313个校点,同时收缩451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到乡(镇)中心校就读。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将由5个班增加到11.4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175人增加到503人;农村初中(含九年制学校)校均办学规模将由16.2个班增加到37.7个,校均在校生人数由858人将增加到1860人。
三是教育资源利用充分。实施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投资效益,节约建设资金,达到“建一成二”的投资效果。其中,利用迁建和撤并后闲置的中学资源用于新办标准化小学,利用剩余和闲置的小学资源举办学前教育,闲置教育资源置换的资金用于补充新建标准化建设项目投资。
四是排危资金有效节约。结合标准化建设,将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38.8万平方米,其中:B级危房5.6万平方米、c级危房18.7万平方米和D级危房14.5万平方米,预计可节约排危专项资金4.55亿元(测算单价:新建1800元/平方米、加固改造800元/平方米)。
五是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实施标准化建设和七大配套工程,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有效调整和专业合理配套,中小学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六是办学效益成效显著。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全市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完小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规模办学效益显著,使35.4万名农村学生进入标准化学校就读,就读比例达到50%,同时可解决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七是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各项目学校占地、校舍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学校附属配套设施及教育教学设备同步配套齐全。全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硬件变强,软件变优,质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政府最放心、家长最满意、学生最舒心的安全工程,彰显出这一民心工程的重大意义。
一、紧扣时代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修订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调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制定《昆明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现代新昆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抓实前期调研
昆明市:?2000年实现“两基”,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十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收缩校点。截至2006年年底,共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35.5万平方米,撤并和收缩校点537个,建成458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多媒体、信息教育网络教室177个,新增教学光盘播放点85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693个,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规模占比大,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2006年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2294所,在校学生75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1941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3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数的60%。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5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75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小学还有906所,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小学还有163所,规模最小的一师一校点在校学生仅有4名(寻甸县塘子镇石板河村苗族小学)。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16.2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858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75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62%。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低。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全市中小学校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和设备配备3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只有94所,仅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5%。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校点分散、规模小,全市农村教师缺编3 132人,尚有代课教师1 300人。学科教师专业不配套,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多为兼职,英语、科技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基本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手段滞后,严重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四是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历史上“普六”、“普九”标准低、且欠债大,中小学建设滞后,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2006年3月开始,昆明市教育局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了全面摸底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意见。听取了市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及14个县(市、区)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在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三、科学决策部署
2007年5月14日,昆明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作出决策,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效益优先、整体提升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共投资40亿元(不含土地征地费和“三通一平”费用)在全市分期分批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使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昆明市政府成立了以廖晓珊副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局下设项目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市、县两级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确保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需增则增、宜并就并,该撤就撤,适当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妥善处理闲置资产,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从实际出发,坚持方便入学与规模办学相统一,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建一校成一校,新建校舍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
三是多方协调,统筹安排。为避免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标准化建设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和“牢固、实用、够用、安全、方便学生”的原则相统一,以农村初中、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城郊结合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为重点,突出规模效益和中心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保持农村中小学校布点相对稳定,以改(扩)建为主,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把标准化建设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建设结合起来。
四是明确任务,分步实施。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昆政发[2007]29号)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分期分批实施3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7年实施20所,2008年实施99所。2009年实施106所,2010年实施100所。为使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昆明市政府每年都将标准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安排,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督查到位,问责奖惩到位,任务完成到位。 五是创新模式,加大投入。标准 化建设投入巨大,昆明市采取了“银教合作”的方式进行融资,由市国资公司分别向富滇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贷款共计21.25亿元,由市财政每年安排还本付息,并按相应比例由县(市、区)政府配套资金,保障了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同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建立资金专项账户,加强审计监督,实施“八个百分之百”,确保了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突出核心内容
昆明市标准化建设,以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为基础,在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设施、办学功能、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内涵等方面,按照国家中小学必备办学条件标准进行建设、配备或完善。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强调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交通便利与否等因素,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点。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盲点问题,同时尽量做到方便入学,使改扩建和新建项目学校既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是突出项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根据国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校在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包括师资队伍等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和配备。
三是积极配套实施“七大工程”。以实施标准化项目学校硬件建设为龙头,配套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帮困助学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工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程等“七大工程”。
五、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3年来,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分年度的计划任务圆满完成。其中:
2007年实施的20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实施的99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9年实施的106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03所、结构施工3所,将于2010年9月1日前全部投入使用。
——2010年实施的100所已全部完成市级立项,现在已开工建设64所、项目招投标19所、设计17所,将于2011年3月1日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一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施标准化建设,避免了过去“年年建设,年年排危”的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的规模办学效益。
二是校点布局全面优化。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后,全市将撤并313个校点,同时收缩451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到乡(镇)中心校就读。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将由5个班增加到11.4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175人增加到503人;农村初中(含九年制学校)校均办学规模将由16.2个班增加到37.7个,校均在校生人数由858人将增加到1860人。
三是教育资源利用充分。实施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投资效益,节约建设资金,达到“建一成二”的投资效果。其中,利用迁建和撤并后闲置的中学资源用于新办标准化小学,利用剩余和闲置的小学资源举办学前教育,闲置教育资源置换的资金用于补充新建标准化建设项目投资。
四是排危资金有效节约。结合标准化建设,将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38.8万平方米,其中:B级危房5.6万平方米、c级危房18.7万平方米和D级危房14.5万平方米,预计可节约排危专项资金4.55亿元(测算单价:新建1800元/平方米、加固改造800元/平方米)。
五是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实施标准化建设和七大配套工程,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有效调整和专业合理配套,中小学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六是办学效益成效显著。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全市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完小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规模办学效益显著,使35.4万名农村学生进入标准化学校就读,就读比例达到50%,同时可解决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七是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各项目学校占地、校舍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学校附属配套设施及教育教学设备同步配套齐全。全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硬件变强,软件变优,质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政府最放心、家长最满意、学生最舒心的安全工程,彰显出这一民心工程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