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交往中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营造氛围、精心设计内容、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的参与和适时指导,都是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11-02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交往中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更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一起探究,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成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对书上的素材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去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分别搜集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触摸、感知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长、顶点,接着我让同桌的两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你发现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最后全班交流,很快得出结论。我趁热追问: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正方体有吗?学生再次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观察、对比,立刻,你一言,我一语,既有补充,又有纠正,集体参与,找到了正方体的特征,还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寻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已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观察、触摸、感知实物,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全体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 获得了新知。
再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首先动画再现所有学生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动画再现中还配有轻松优美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完动画故事后,我提问:"你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怎么喝到水的吗?"大家争先恐后回答:因为瓶子中放入石子后,水位上升,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为什么瓶子中放入石子,水位会上升?"这时大部分学生似乎明白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带着学生的疑惑,我导入新课。优美的动画情境、水位上升的疑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一定探究价值、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对所选内容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因为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不能因其时髦而滥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凡是遇到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比较大。
如在教学《找因数》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立刻动手操作,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成果,通过交流,得出用12个小正方形可拼出"12=1×12"、"12=2×6"、"12=3×4"三种长方形,同时根据这些算式还知道了12的全部因数有哪些。接着,我再次让小组合作讨论:你觉得怎样能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有人说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有人说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更简单,有的说从1到12一个一个地找。通过这些独立操作、合作交流,大家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很快达成共识。
再如学习了正方体特征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有学生向老师请教时,立刻有几个学生冒出答案4个,这时我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用学具拼一拼,通过动手实践,同学间立刻交流自己的发现,解决了难题,此时我继续追问:"如果拼一个再大一点的正方体又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同学们热情高涨,继续操作,找到了答案,还通过交流,发现了规律,且记忆深刻。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合作学习在独立探索前提下进行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有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将难以独挡一面,就会有负社会的重托。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或在多种方法、观点中找出优化策略,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主学习的充分、没有自己观点的学生,在合作中充其量只能做个看客,那不是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在合作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这就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四、教师参与,适时指导,使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欣赏别人。但采用合作学习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小组活动操之过急,次数过多,只重形式,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优生争先恐后发表见解,而学困生闲坐旁观;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思考、感悟、反思、进而总结出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愉快的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11-02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交往中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更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一起探究,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成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对书上的素材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去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分别搜集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触摸、感知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长、顶点,接着我让同桌的两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你发现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最后全班交流,很快得出结论。我趁热追问: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正方体有吗?学生再次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观察、对比,立刻,你一言,我一语,既有补充,又有纠正,集体参与,找到了正方体的特征,还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寻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已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观察、触摸、感知实物,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全体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 获得了新知。
再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首先动画再现所有学生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动画再现中还配有轻松优美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完动画故事后,我提问:"你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怎么喝到水的吗?"大家争先恐后回答:因为瓶子中放入石子后,水位上升,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为什么瓶子中放入石子,水位会上升?"这时大部分学生似乎明白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带着学生的疑惑,我导入新课。优美的动画情境、水位上升的疑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一定探究价值、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对所选内容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因为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不能因其时髦而滥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凡是遇到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比较大。
如在教学《找因数》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立刻动手操作,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成果,通过交流,得出用12个小正方形可拼出"12=1×12"、"12=2×6"、"12=3×4"三种长方形,同时根据这些算式还知道了12的全部因数有哪些。接着,我再次让小组合作讨论:你觉得怎样能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有人说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有人说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更简单,有的说从1到12一个一个地找。通过这些独立操作、合作交流,大家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很快达成共识。
再如学习了正方体特征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有学生向老师请教时,立刻有几个学生冒出答案4个,这时我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用学具拼一拼,通过动手实践,同学间立刻交流自己的发现,解决了难题,此时我继续追问:"如果拼一个再大一点的正方体又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同学们热情高涨,继续操作,找到了答案,还通过交流,发现了规律,且记忆深刻。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合作学习在独立探索前提下进行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有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将难以独挡一面,就会有负社会的重托。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或在多种方法、观点中找出优化策略,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主学习的充分、没有自己观点的学生,在合作中充其量只能做个看客,那不是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在合作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这就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四、教师参与,适时指导,使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欣赏别人。但采用合作学习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小组活动操之过急,次数过多,只重形式,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优生争先恐后发表见解,而学困生闲坐旁观;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思考、感悟、反思、进而总结出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愉快的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