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叙事性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作用整合探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作文要具体生动,富有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中,四到六年级共有11篇叙事性文章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表达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自然景物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具有交代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学生在叙事性作品中运用好了自然景物描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学会在叙事性文章中运用自然景物描写为文章添彩,学生首先要理解叙事性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单篇课文的常规教学,学生很难对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遑论在作文中合理运用景物描写。常规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组元缺乏逻辑序列,孤立、零散。虽然有关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的叙事性文章,但是选文各自独立,没有形成学科能力进阶的系列化,自然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没有形成系统的内在关联;二是接受式学习方式缺少自主探究发现的机会,学生对于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作用的理解一知半解,长期停留于浅层学习的状态;三是学生对于自然景物描写运用于习作的能力缺失,不懂得学以致用。
  为促进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作用的深度学习,笔者把人教版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含有自然景物描写的叙事性文章进行整合,引领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在叙事性课文中的作用进行专题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领悟自然景物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笔者引领学生从书上、网上查阅“景物描写的作用”,了解景物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起到的不同作用。然后,推荐学生整合阅读四到六年级的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钓鱼的启示》《威尼斯的小艇》《穷人》《少年闰土》《凡卡》《白杨》等11篇文章,并给学生提供以《钓鱼的启示》为例的阅读媒介:
   学生借助以上学习媒介,边读边画出11篇整合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自主批注景物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的”“自己读到景物描写时的感受、收获和疑问”;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归纳,总结出自然景物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的作用。
   一、整合领悟如何用自然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同学们在整合学习中,发现《跨越海峽的生命桥》(人教版第7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教版第9册)、《少年闰土》(人教版第11册)这三篇课文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均在文中篇首,而且在全文仅有一句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却通过对特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交代清楚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幅社会历史图画,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往下阅读的欲望。简短的话语,简洁传神地勾勒出自然的神韵,创造出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比如,《白杨》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作者抓住大戈壁的荒芜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用叠词“茫茫”,排比句式“没有……没有……也没有……”,以及表示限制的词语“并不”“都是”,写出了山、水、人的贫瘠,天、地的浑黄等大戈壁的典型特点,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视觉,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和贫瘠这样一个大背景,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同学们用“电影艺术”来解释心中对自然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的作用。他们说,电影是最善于用自然景物镜头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的。提到《西游记》的猴王出世,大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花果山福地;提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深海、烈日、暴雨等画面立刻涌入大脑……电影中这种鲜明的自然景物画面感一下子就能把观众拉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有时候,不用一句话就能清楚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这样的效果,用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可以非常巧妙地瞬间抓住读者,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它是引领读者通往故事深处的一道魔幻大门。学生自主领悟到这一作用,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探析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会用景物描写,第一时间把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
   二、整合领悟如何用自然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同学们在整合学习中,发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7册)、《钓鱼的启示》(人教版第9册)、《凡卡》(人教版第12册)这三篇课文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分布在文中各处,有数句自然景物描写,有时兼具两种作用同时表达。他们还发现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复杂的性格,凸显人物形象,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比如,《凡卡》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出现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抓住天气、月夜等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用“真好”“快活”等感性的词语写出了凡卡在与爷爷相处时的快乐;用“晴朗”“银白”“擦亮”等色彩明朗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用“一缕缕”“全看得见”“很清楚”等视觉性词语,写出了乡村的辽阔,与凡卡待在老板那令人窒息的屋子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干冷”与温暖的“炊烟”相对比,写出了凡卡在乡村时,天气尽管寒冷,内心依然温暖的幸福。天气的晴朗、炊烟的暖意、雪夜的白亮、星星的可爱、天河的圣洁等乡村特有的景物烘托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反映了凡卡现在生活的悲惨凄凉。    在同学们发现、总结出这一作用后,笔者引用了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过的一句话“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让学生明白自然风景是客观的,当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观察这些自然风景,并把这些自然风景描写出来,丰富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深度和空间,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这些自然风景往往成为我们心灵的映射,透过风景,我们的所思、所感更能直达人心。因为有了前面的整合探析,学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说“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个心灵的镜子”。
   三、整合领悟如何用自然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同学们在整合学习中,发现《白杨》(人教版第10册)、《穷人》(人教版第11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12册)这三篇课文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有数句,每篇作品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感染读者。比如,《穷人》中的第一自然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作者开篇抓住寒风、海浪、风暴等自然景物来写,写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整个作品的气氛一下变得凝重。“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让人感受到压抑、凄冷、恐怖,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外面自然环境的黑冷与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强烈对比,成功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底层人民的温暖小屋,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一位喜欢看话剧的同学说,用自然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就像是话剧喜欢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和技术手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光与影的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自然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这样渲染环境,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调的。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渗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创造出一种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的情感氛围。透过这些景物描写,我们很快就能将其小说的整体氛围把握住,并通过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来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四、整合领悟如何用自然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即在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同学们在整合学习中,发现《夜莺的歌声》(人教版第8册)、《钓鱼的启示》(人教版第9册)、《桥》(人教版10册)这三篇课文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也有数句,小说的情节发展与自然景物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自然景物描写。比如,《钓鱼的启示》中的景物描写:“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出现在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抓住晚霞的绚丽,月色的皎洁,湖面的彩色涟漪、银光闪闪,写出了月夜的安静以及作者心情的愉悦,为后面作者钓到鱼的兴奋以及失去鱼的不舍埋下了伏笔,很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见前面的学习媒介表)
   同学们还发现,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是在叙事性比较强的作品中。既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就一定与故事情节有关,如果仅仅是营造氛围是不算的。比如,一个寒冷的冬天,人们坐在温暖的列车里发生了一个故事,这里的寒冷只是为了与温暖对比,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他们还找到了一个故事《燕子专列》来加强说明自己的发现,他们说,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挽救燕子的生命,寒冷就成为了故事发展的推动力,这时候自然景物描写就参与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如何战胜寒冷挽救燕子成为了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的插入式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使作品顿然生色,情节生动,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整合领悟如何用自然景物描写“深化作品主题”
   同学们在整合学习中,发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7册)、《白杨》(人教版第10册)、《桥》(人教版第10册)这三篇课文最后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细致生动,非常深刻地展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白杨》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抓住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来写,很简短的一句话,一语双关。表面意思是几棵小树在大白杨树下迎着风沙茁壮成长,但作者给它赋予更深的含义,即是两个孩子在爸爸身边也会健康快乐成长,将来也和他们的爸爸一样在祖国的边陲之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既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又深化了主题。
   同学们还发现深化主题是为了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主题思想。作品中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呼应,也是和题目相呼应,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是为表达人物和主题起深化的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感染人、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往往运用象征主义写作手法,赋予景物描写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的表达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其间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无不是作者高超的语言修养和艺术造诣的反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发现,因为在整合文章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自然景物,自主分类自然景物的作用,自主探析自然景物的作用,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全班分享、质疑、完善,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以上五种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改以前为写景而写景的凑字写作模式,茅塞顿开,在记人叙事一类的记叙文中,会自然而然地用到自然景物描写为人物形象或叙述事件服务。而且,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写作时,学生学会了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即景为情服务,情因景而生。他们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他们或把景物描写放在篇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把景物描写放在篇末深化主题,或像散落在原野的小花一样,分散在文章各处,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他们在写作中尝试着不刻意描绘景色,不故意卖弄景致,追求展现在笔下的自然景物都有其天然去雕饰的功能,对作品的情节、结构,乃至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都有着很贴切的影响,力求景与境、景与人、景与情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风景不是寻常物——关于景物描写的学习[J].肖复兴.语文学习.2017(05).
   [2]刘琳.电影创作与美国文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3]陈孝春.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巴金《鸟的天堂》(节选)赏析[J].青苹果.2004年Z1期.
   [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ZQJK013)成果。]
其他文献
周朴园是一集封建地主与资本家两种阶段特性于一身的双重人物,作为资本家,他凶残狠毒,作为封建家长,他专制蛮横,且冷酷虚伪。他是周家悲剧的制造者。
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西方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法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利用法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民事侵权行为案件,以收益最大化原则确认民事
诗歌是想象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首诗歌里面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每当读者读诗歌、欣赏诗歌时就会把这首诗歌带入进自己的生活中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歌的影子,或者把自己的感情加入到诗歌中去,跟着作者的描述或者伤感或者惊喜……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利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中包含的魅力。   一、利用創作背景去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诸多的意味深
摘 要:本移动电子政务系统以现有的OA系统为基础,结合企业移动办公应用的需求,依托BlackBerry数据系统与J2EE平台构建中间服务器,采用XML方式建立服务端与现有OA系统及客户端数据交互的接口,实现黑莓电子邮件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极大地加快了现有办公流程,节省了政府机构的运营成本,具有实时、安全、快捷、方便等优点。  关键词:移动办公;BlackBerry;J2EE  中图分类号:TP31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手机、移动电视等已经变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这些媒体数字产品的任务之所以能
根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力生产及火电NOx的排放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控制火电NOx排放的趋势,提出2010年和2020年我国火电NOx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测满足火电NOx控制目
简述了环境监测档案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当前四级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中人员培养、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等存在问题,提出,应完善档案管理设
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