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一本《河南人惹谁了》让不少人消除了对河南人的错误看法。然而,种种对河南人的歧视却通过口头流传的方式更加广为流传,很多外地人对河南人的不良印象至今根深蒂固。
张全收是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千万富翁,成功之后,这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汉子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正式向歧视河南人的错误观念宣战!他的努力卓有成效,他把一万多名河南老乡安排到深圳的工厂去打工,不仅消除了当地人对河南人的歧视,还创造出了“河南民工”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创业不怕屡次败,河南犟小伙儿终成功
张全收今年40岁,是河南上蔡朱里镇拐子杨村人。他13岁在拐子杨村上完小学五年级,便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在家。15岁开始蹬一辆破自行车,走街串巷卖雪糕。虽然每天在炎炎夏日下走街串巷,喊破喉咙,但挣来的钱还是不能改变家里的境况。无奈之下,他跟村里人去渑池县仰韶乡一个砖瓦窑场烧砖,却不幸在那里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此次他仅仅赚了25元,治病却花掉200多元,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无望的深渊。多亏当地一位好心的农民工大娘不辞劳苦地每天为他煎熬中药,照顾他的生活,才使得他的身体渐渐康复。他把对大娘的感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并暗自发誓以后如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18岁时,张全收到郑州铁路南站当临时工,后到新乡一家钢铁厂打工,晚上还出去兼职当油漆工。他省吃俭用,想给家里寄钱。可一个月后去结账时,却不见了工头的踪影。他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那个时候,他便开始恼恨世上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后来,他被新乡一家馒头店老板雇去,上午蒸下午卖,一个馒头可赚4厘钱。20岁时张全收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终于存了点钱,在河南新乡开了一家烩面馆,正当生意非常红火时,却被人坑害,雪上加霜的是饭店也失火了,他再次一无所有地回到家乡。
生活的残酷并没有打垮这个坚强的汉子,1990年张全收再次离家开始了又一次的创业之路。而这一次,他来到了正在火热开发的特区城市——深圳。这个繁华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并使他从此和这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前后两次南下深圳,因为种种原因都收效甚微。
1993年春,正在老家搞长途运输的张全收一个月内3次遭遇交通事故,几乎就在同时,患有妊娠高血压的妻子也因为生孩子得了脑溢血。为了赚够妻子的医药费,穷困潦倒的他揣着从乡亲们那里借来的170多元钱又一次踏上了开往深圳的列车。
最初的日子,陪伴他的只是一张凉席、没有油和菜的盐水面疙瘩汤及一本他最爱的《西游记》。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总会凄凉地想:唐僧取经不也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吗?但我到哪儿能得到真经呢?
经过艰苦努力,张全收在深圳平湖开了一家小餐馆,一番苦心经营,小餐馆的生意蒸蒸日上。餐馆里,常常有外来打工者吃饭,闲谈中张全收打听到打工者往来深圳乘车难的事情,他抽空去实地调查,看到外来的汽车随意停放,到处设站漫天要价,造成当地交通秩序混乱。
张全收找到平湖汽车站站长,建议整顿秩序,对外来车辆实行统一管理。他说服了站长,并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入股,协助车站解决了资金问题,终于把平湖汽车站整顿得有条不紊。从此,张全收成了农民工在平湖汽车站的“客运总代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张全收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并因此找到了用武之地。
1999年,有了一些资金的张全收开始向实业进军。他筹集资金,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几经磨难,张全收的生意越做越大,涉及房地产、运输、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他的个人资产也增加到上千万元。
热心肠发现新商机,他专帮河南老乡找工作
1998年的一天,原籍河南信阳的3个打工妹慕名找到张全收,说她们所在的工厂待遇差,蒸的米饭半生不熟,菜是开水煮白菜。辞掉工作后,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工作,有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牌声明不招河南民工。她们问张全收能不能接收她们。
这件事对张全收触动极大,个别工厂、企业故意刁难甚至虐待河南农民工的事件时有发生。他在深圳待了很多年,深深知道一些南方人对河南人有着严重的歧视。这种歧视一方面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还有一些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和不负责任的胡说。
看着乡亲们处处碰壁,甚至被迫流落街头,张全收坐不住了,想起自己初来这里创业时的艰辛,那时,他多么希望有人能给他一点儿帮助啊,哪怕一顿热乎乎的饭也好。他决心为河南民工办点实事,让和他一样的农民工心安理得地在深圳打工赚钱。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帮河南老乡找工作,让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很多人对河南人的偏见。
在深圳的多年打拼中,张全收发现一个现象,南方企业用工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旺季的时候招工难,一旦进入淡季又会大量辞退员工,尤其是春节过后,大量北方民工南下求职,由于缺乏信息和帮助,求职难的问题非常突出,甚至要向人事主管塞一两百元的小费才能顺利应聘。目睹了这些现象,加上自己常年在深圳打工的经验和观察,也让张全收清楚地了解到,农民工打工难:一是缺乏培训,没有熟练的技术,没有竞争力;二是缺乏组织,散兵游勇,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三是季节性强,信息不灵,往往是利用农闲时间才外出打工。同时,珠江三角洲企业用人的季节性特别强,大部分企业是订单生产,每年农民工的流动也带有季节性,如果把这两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用劳务租赁的新方式来帮助双方解决问题,肯定能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
张全收想到了集团式作战的策略:这个行业淡季退工,可以把员工送到其他生产旺盛的行业,集团式输出,不但便于管理,而且便于和企业谈判。1999年9月,一心想帮帮老乡的张全收办起了一个小工厂,开始有几十个人,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人,只要是找不到工作的,他都拉到他的加工厂里去。
但很快,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尴尬,忙的时候工人连觉都不能睡,闲下来却又坐吃山空。一次,一家工厂急着要赶订单,为了节省货物运费,张全收把自己的工人带到了对方厂里,正是那次机会,让他打开了思路,也让他看到了新的机遇。
他想到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农民工进城后进入他的全顺人力资源公司,全顺公司根据需要把农民工派到各工厂,如此农民工不会闲着,工厂也不会临时找不到人干活。有了这个基本思路,全顺公司就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2000年7月,一个专招河南民工的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老板就是张全收。随后,张全收一方面从河南各地有组织地接收打工青年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成功地与在深圳的14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为他们输送经过培训的河南民工。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这个“民工司令”更是大胆创新地开创了农民工权益保全模式。他向社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承诺:凡是年满18周岁的河南人,只要有劳动能力,愿到深圳打工,他全部安排工作,包吃包住。找不到工作或下岗的人员,他安排吃住,免费培训,每天补助15元。回家结婚(凭结婚证)的,公司送200元红包。另外,全顺公司还给农民工配备专职医生,安排北方厨师进厂做饭,农民工在公司还可以看投影、唱卡拉OK。
在公司的招工简章上,张全收向全体员工郑重承诺:员工的计时月工资900~1500元,计件月工资1000~2500元,包年薪9000~20000元。张全收还规定,员工在待工期间,每天也给予20元补助,包吃包住。他创造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收入托底制度,保证了打工者的家庭收入。几番尝试,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深圳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往的河南民工越来越多,张全收的公司也越做越大。
张全收是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千万富翁,成功之后,这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汉子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正式向歧视河南人的错误观念宣战!他的努力卓有成效,他把一万多名河南老乡安排到深圳的工厂去打工,不仅消除了当地人对河南人的歧视,还创造出了“河南民工”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创业不怕屡次败,河南犟小伙儿终成功
张全收今年40岁,是河南上蔡朱里镇拐子杨村人。他13岁在拐子杨村上完小学五年级,便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在家。15岁开始蹬一辆破自行车,走街串巷卖雪糕。虽然每天在炎炎夏日下走街串巷,喊破喉咙,但挣来的钱还是不能改变家里的境况。无奈之下,他跟村里人去渑池县仰韶乡一个砖瓦窑场烧砖,却不幸在那里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此次他仅仅赚了25元,治病却花掉200多元,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无望的深渊。多亏当地一位好心的农民工大娘不辞劳苦地每天为他煎熬中药,照顾他的生活,才使得他的身体渐渐康复。他把对大娘的感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并暗自发誓以后如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18岁时,张全收到郑州铁路南站当临时工,后到新乡一家钢铁厂打工,晚上还出去兼职当油漆工。他省吃俭用,想给家里寄钱。可一个月后去结账时,却不见了工头的踪影。他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那个时候,他便开始恼恨世上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后来,他被新乡一家馒头店老板雇去,上午蒸下午卖,一个馒头可赚4厘钱。20岁时张全收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终于存了点钱,在河南新乡开了一家烩面馆,正当生意非常红火时,却被人坑害,雪上加霜的是饭店也失火了,他再次一无所有地回到家乡。
生活的残酷并没有打垮这个坚强的汉子,1990年张全收再次离家开始了又一次的创业之路。而这一次,他来到了正在火热开发的特区城市——深圳。这个繁华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并使他从此和这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前后两次南下深圳,因为种种原因都收效甚微。
1993年春,正在老家搞长途运输的张全收一个月内3次遭遇交通事故,几乎就在同时,患有妊娠高血压的妻子也因为生孩子得了脑溢血。为了赚够妻子的医药费,穷困潦倒的他揣着从乡亲们那里借来的170多元钱又一次踏上了开往深圳的列车。
最初的日子,陪伴他的只是一张凉席、没有油和菜的盐水面疙瘩汤及一本他最爱的《西游记》。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总会凄凉地想:唐僧取经不也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吗?但我到哪儿能得到真经呢?
经过艰苦努力,张全收在深圳平湖开了一家小餐馆,一番苦心经营,小餐馆的生意蒸蒸日上。餐馆里,常常有外来打工者吃饭,闲谈中张全收打听到打工者往来深圳乘车难的事情,他抽空去实地调查,看到外来的汽车随意停放,到处设站漫天要价,造成当地交通秩序混乱。
张全收找到平湖汽车站站长,建议整顿秩序,对外来车辆实行统一管理。他说服了站长,并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入股,协助车站解决了资金问题,终于把平湖汽车站整顿得有条不紊。从此,张全收成了农民工在平湖汽车站的“客运总代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张全收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并因此找到了用武之地。
1999年,有了一些资金的张全收开始向实业进军。他筹集资金,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几经磨难,张全收的生意越做越大,涉及房地产、运输、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他的个人资产也增加到上千万元。
热心肠发现新商机,他专帮河南老乡找工作
1998年的一天,原籍河南信阳的3个打工妹慕名找到张全收,说她们所在的工厂待遇差,蒸的米饭半生不熟,菜是开水煮白菜。辞掉工作后,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工作,有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牌声明不招河南民工。她们问张全收能不能接收她们。
这件事对张全收触动极大,个别工厂、企业故意刁难甚至虐待河南农民工的事件时有发生。他在深圳待了很多年,深深知道一些南方人对河南人有着严重的歧视。这种歧视一方面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还有一些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和不负责任的胡说。
看着乡亲们处处碰壁,甚至被迫流落街头,张全收坐不住了,想起自己初来这里创业时的艰辛,那时,他多么希望有人能给他一点儿帮助啊,哪怕一顿热乎乎的饭也好。他决心为河南民工办点实事,让和他一样的农民工心安理得地在深圳打工赚钱。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帮河南老乡找工作,让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很多人对河南人的偏见。
在深圳的多年打拼中,张全收发现一个现象,南方企业用工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旺季的时候招工难,一旦进入淡季又会大量辞退员工,尤其是春节过后,大量北方民工南下求职,由于缺乏信息和帮助,求职难的问题非常突出,甚至要向人事主管塞一两百元的小费才能顺利应聘。目睹了这些现象,加上自己常年在深圳打工的经验和观察,也让张全收清楚地了解到,农民工打工难:一是缺乏培训,没有熟练的技术,没有竞争力;二是缺乏组织,散兵游勇,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三是季节性强,信息不灵,往往是利用农闲时间才外出打工。同时,珠江三角洲企业用人的季节性特别强,大部分企业是订单生产,每年农民工的流动也带有季节性,如果把这两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用劳务租赁的新方式来帮助双方解决问题,肯定能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
张全收想到了集团式作战的策略:这个行业淡季退工,可以把员工送到其他生产旺盛的行业,集团式输出,不但便于管理,而且便于和企业谈判。1999年9月,一心想帮帮老乡的张全收办起了一个小工厂,开始有几十个人,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人,只要是找不到工作的,他都拉到他的加工厂里去。
但很快,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尴尬,忙的时候工人连觉都不能睡,闲下来却又坐吃山空。一次,一家工厂急着要赶订单,为了节省货物运费,张全收把自己的工人带到了对方厂里,正是那次机会,让他打开了思路,也让他看到了新的机遇。
他想到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农民工进城后进入他的全顺人力资源公司,全顺公司根据需要把农民工派到各工厂,如此农民工不会闲着,工厂也不会临时找不到人干活。有了这个基本思路,全顺公司就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2000年7月,一个专招河南民工的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老板就是张全收。随后,张全收一方面从河南各地有组织地接收打工青年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成功地与在深圳的14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为他们输送经过培训的河南民工。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这个“民工司令”更是大胆创新地开创了农民工权益保全模式。他向社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承诺:凡是年满18周岁的河南人,只要有劳动能力,愿到深圳打工,他全部安排工作,包吃包住。找不到工作或下岗的人员,他安排吃住,免费培训,每天补助15元。回家结婚(凭结婚证)的,公司送200元红包。另外,全顺公司还给农民工配备专职医生,安排北方厨师进厂做饭,农民工在公司还可以看投影、唱卡拉OK。
在公司的招工简章上,张全收向全体员工郑重承诺:员工的计时月工资900~1500元,计件月工资1000~2500元,包年薪9000~20000元。张全收还规定,员工在待工期间,每天也给予20元补助,包吃包住。他创造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收入托底制度,保证了打工者的家庭收入。几番尝试,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深圳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往的河南民工越来越多,张全收的公司也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