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尤其是他的新闻从业经历是形成他别具一格的新闻思想的基础。他的新闻实践以及他对新闻的本质、新闻的功能、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新闻特点的论述都对我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新闻思想;新闻实践;新闻事业
周恩来(1898-1976)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报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成型与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周恩来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探寻周恩来新闻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
一、周恩来的新闻实践经历
生于1898年的周恩来,在少年时期中国内外交困的惨状,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誓言。周恩来从小就有阅读书报的习惯,并热衷于新闻的传播。早在南开求学时,他便与同学一起负责编辑校报《校风》和《敬业》杂志。他在一边读书之时,还一边为这两份报刊撰稿162篇,诗歌7首,内容全部是关于揭露旧中国的黑暗面,在校内产生了极大反响。可以说,这时的周恩来,对新闻的认识逐渐启蒙了。
周恩来1917年在日本留学,学成回国之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在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过程中,由周恩来担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21日正式出版。该报一直坚持抨击反动政府,一发行即受到广大志士欢迎,每期销量超过4000份,最多达到过两万多份。这在当时当局对于新闻媒体严厉控制的时代背景下,实属不易。
1920年到1924年周恩来先后去了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他接到了全国名报《益世报》的邀请,为其撰写海外通讯,内容很多均为当时国内十分缺少的西欧情况、或揭露当时腐朽的北洋政府卖权辱国的内幕等等时政信息。
周恩来在欧洲期间,他还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向学生和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周恩来为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报供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红星报》、《红旗日报》等一系列党的报刊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其中历史上著名的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挽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就是1941年发表于《新华日报》,在当时的政界和群众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周恩来除了在报刊领域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事业领导人。1949年建国之后,周恩来对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在周总理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经常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工作给予指导。此外,他还对当时奋战在新闻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给予了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关怀。
周总理尤其注重驻外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他特地叮嘱他们,因为所驻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发展等均会随时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外事无小事。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在中国当时在外交上面临的极大困境之际,中国的新闻媒体对于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发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响亮地发出了新中国自己的声音,为当时我国的外交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周恩来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的新闻实践,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新闻思想,这也为近几十年的新闻学界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学者陈昭在《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中就把周恩来的新闻思想总结为极具代表性的五条:
1、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报刊是政治斗争的“利器”;
3、群众办报和报刊是“千人喉舌”的人民报刊思想;
4、报刊不仅是宣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
5、通过办报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革心,革新”思想。
陈昭的总结从新闻的本质、新闻媒体本身的角色定位、和对新闻从业者的从业思想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周恩来毕生新闻实践的指导思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揭示了新闻的本质,这在当时相当具有先进意义。报刊是政治斗争的“利器”,深刻地揭示了媒体在政治斗争中起到的作用,这也为后来周恩来参与革命活动时奠定了基础。报刊不仅是宣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将群众力量聚集起来,进行战斗。而“革新”就是改造社会,“革心”就是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时候同时改造自己,在改造自己的时候同时改造社会。这反映了周恩来等一批仁人志士的革命自觉性。但仔细研读周恩来所发表过的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见解的文章,笔者认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还有如下一些对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深具启发意义的特点:
(一)党报不仅是党的机关报,还要成为人民的喉舌
党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和界教育人民的双重任务。而这两者对于党的事业来说是一致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党报的这一性质。因此,党报媒体必须严格与中央的决定和精神保持一致。而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一致,想群众之所想,要深入群众生活,实时了解群众动向,掌握群众舆论,为群众发声。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从个人业务、思想修养、工作态度上提高自己。
周恩来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新闻工作者办事应“秉着良心去做,光明正大”,为人民“想法尽我们的责任”,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拿新闻作交易,珍惜名誉,不能存“邀名之心”。有如他早期写的文章,高尚的人,要像诸葛亮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像哥伦布“冒万险探新大陆”,要像华盛顿“脱专制竖自由旗”。
周恩来还提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冷静的头脑。新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新闻工作者就要善于学习,积极学习,深入体验群众生活。周恩来还尤其指出,外事记者必须掌握丰富的国际知识,要通晓世界局势,要有大局观,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再次,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的将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而是应该有所选择,要对现实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深刻思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要过分谨小慎微,相反,周恩来对于新闻报道既很放手,又抓得很紧。他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进行独立思考,但又不能太自以为是。他还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新闻工作者的种种进行分析,对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1957年5月21日,周恩来在同新华社记者徐熊和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当好记者,就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外事记者必须透彻通晓时势,要采访什么学什么,遇到复杂问题要经常与行家切磋琢磨。4天以后,周恩来同部分外事记者谈话时又指出:记者不能缩手缩脚,也不能自以为是,既要大胆负责,又要向别人请教,特别是遇到重要的政策问题、外交问题,应向有关方面请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难于发现的错误。这些话虽然是对外事记者说的,但余香盈耳,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能从这种既严格要求又热情体贴的谆谆告诫中感受党和政府的真心关怀和殷切期待,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周恩来的话,真可谓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金玉良言。
(三)广播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是领导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人。他十分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工作。1940年担任党的广播委员会主任,作为领导人创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2月10日,周恩来的给廖承志、范长江的信中指示他们多听各方面意见以办好中文专播节目。周恩来多次就办好广播的问题发表意见。他认为,不同于报刊媒体,广播新闻具有自己的特点。
广播新闻中不仅要有生动具体的个别报道,又要有全局的一般综合性报道。要全面地報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反映社会动态;既要对国内发生的大事予以充分关注,又要实时对国外的局势加以解析;除了实时的动态消息,还要将报纸的重要社论、评论、发言人谈话等发布出来;此外,还应该要有一定数量的文艺动态或文艺作品。综上所述,广播事业的特点就是将国内外社会实时情况和我党的立场和观点传达给人民群众。周恩来对广播新闻事业的指导对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后,我国的广播新闻事业遵循着这样的方针逐步发展成了体系,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节目固定模式。
周恩来的新闻思想在他人生的不同的新闻实践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内容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既有关于新闻现实的阐述,又有新闻史的解析;既有对于编辑部的指导,又有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尽管周恩来对有些主题仅仅只提出,还没有来得及作充分阐述,但提出这些具有尖锐针对性的问题对后世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均具有相当大的启示。他丰富的新闻思想正是他新闻实践的反映。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种传媒思想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新时期的中国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报人的优良传统就显出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恩来同志的新闻实践经验和宝贵的新闻思想遗产为我们所提供的可供吸取的最重要的养分,归根结底,还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维方式。
【关键词】周恩来;新闻思想;新闻实践;新闻事业
周恩来(1898-1976)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报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成型与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周恩来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探寻周恩来新闻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
一、周恩来的新闻实践经历
生于1898年的周恩来,在少年时期中国内外交困的惨状,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誓言。周恩来从小就有阅读书报的习惯,并热衷于新闻的传播。早在南开求学时,他便与同学一起负责编辑校报《校风》和《敬业》杂志。他在一边读书之时,还一边为这两份报刊撰稿162篇,诗歌7首,内容全部是关于揭露旧中国的黑暗面,在校内产生了极大反响。可以说,这时的周恩来,对新闻的认识逐渐启蒙了。
周恩来1917年在日本留学,学成回国之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在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过程中,由周恩来担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21日正式出版。该报一直坚持抨击反动政府,一发行即受到广大志士欢迎,每期销量超过4000份,最多达到过两万多份。这在当时当局对于新闻媒体严厉控制的时代背景下,实属不易。
1920年到1924年周恩来先后去了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他接到了全国名报《益世报》的邀请,为其撰写海外通讯,内容很多均为当时国内十分缺少的西欧情况、或揭露当时腐朽的北洋政府卖权辱国的内幕等等时政信息。
周恩来在欧洲期间,他还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向学生和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周恩来为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报供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红星报》、《红旗日报》等一系列党的报刊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其中历史上著名的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挽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就是1941年发表于《新华日报》,在当时的政界和群众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周恩来除了在报刊领域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事业领导人。1949年建国之后,周恩来对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在周总理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经常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工作给予指导。此外,他还对当时奋战在新闻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给予了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关怀。
周总理尤其注重驻外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他特地叮嘱他们,因为所驻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发展等均会随时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外事无小事。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在中国当时在外交上面临的极大困境之际,中国的新闻媒体对于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发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响亮地发出了新中国自己的声音,为当时我国的外交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周恩来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的新闻实践,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新闻思想,这也为近几十年的新闻学界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学者陈昭在《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中就把周恩来的新闻思想总结为极具代表性的五条:
1、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报刊是政治斗争的“利器”;
3、群众办报和报刊是“千人喉舌”的人民报刊思想;
4、报刊不仅是宣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
5、通过办报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革心,革新”思想。
陈昭的总结从新闻的本质、新闻媒体本身的角色定位、和对新闻从业者的从业思想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周恩来毕生新闻实践的指导思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揭示了新闻的本质,这在当时相当具有先进意义。报刊是政治斗争的“利器”,深刻地揭示了媒体在政治斗争中起到的作用,这也为后来周恩来参与革命活动时奠定了基础。报刊不仅是宣传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将群众力量聚集起来,进行战斗。而“革新”就是改造社会,“革心”就是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时候同时改造自己,在改造自己的时候同时改造社会。这反映了周恩来等一批仁人志士的革命自觉性。但仔细研读周恩来所发表过的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见解的文章,笔者认为,周恩来的新闻思想还有如下一些对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深具启发意义的特点:
(一)党报不仅是党的机关报,还要成为人民的喉舌
党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和界教育人民的双重任务。而这两者对于党的事业来说是一致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党报的这一性质。因此,党报媒体必须严格与中央的决定和精神保持一致。而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一致,想群众之所想,要深入群众生活,实时了解群众动向,掌握群众舆论,为群众发声。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从个人业务、思想修养、工作态度上提高自己。
周恩来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新闻工作者办事应“秉着良心去做,光明正大”,为人民“想法尽我们的责任”,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拿新闻作交易,珍惜名誉,不能存“邀名之心”。有如他早期写的文章,高尚的人,要像诸葛亮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像哥伦布“冒万险探新大陆”,要像华盛顿“脱专制竖自由旗”。
周恩来还提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冷静的头脑。新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新闻工作者就要善于学习,积极学习,深入体验群众生活。周恩来还尤其指出,外事记者必须掌握丰富的国际知识,要通晓世界局势,要有大局观,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再次,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的将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而是应该有所选择,要对现实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深刻思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要过分谨小慎微,相反,周恩来对于新闻报道既很放手,又抓得很紧。他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进行独立思考,但又不能太自以为是。他还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新闻工作者的种种进行分析,对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1957年5月21日,周恩来在同新华社记者徐熊和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当好记者,就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外事记者必须透彻通晓时势,要采访什么学什么,遇到复杂问题要经常与行家切磋琢磨。4天以后,周恩来同部分外事记者谈话时又指出:记者不能缩手缩脚,也不能自以为是,既要大胆负责,又要向别人请教,特别是遇到重要的政策问题、外交问题,应向有关方面请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难于发现的错误。这些话虽然是对外事记者说的,但余香盈耳,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能从这种既严格要求又热情体贴的谆谆告诫中感受党和政府的真心关怀和殷切期待,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周恩来的话,真可谓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金玉良言。
(三)广播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是领导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人。他十分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工作。1940年担任党的广播委员会主任,作为领导人创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2月10日,周恩来的给廖承志、范长江的信中指示他们多听各方面意见以办好中文专播节目。周恩来多次就办好广播的问题发表意见。他认为,不同于报刊媒体,广播新闻具有自己的特点。
广播新闻中不仅要有生动具体的个别报道,又要有全局的一般综合性报道。要全面地報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反映社会动态;既要对国内发生的大事予以充分关注,又要实时对国外的局势加以解析;除了实时的动态消息,还要将报纸的重要社论、评论、发言人谈话等发布出来;此外,还应该要有一定数量的文艺动态或文艺作品。综上所述,广播事业的特点就是将国内外社会实时情况和我党的立场和观点传达给人民群众。周恩来对广播新闻事业的指导对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后,我国的广播新闻事业遵循着这样的方针逐步发展成了体系,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节目固定模式。
周恩来的新闻思想在他人生的不同的新闻实践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内容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既有关于新闻现实的阐述,又有新闻史的解析;既有对于编辑部的指导,又有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尽管周恩来对有些主题仅仅只提出,还没有来得及作充分阐述,但提出这些具有尖锐针对性的问题对后世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均具有相当大的启示。他丰富的新闻思想正是他新闻实践的反映。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种传媒思想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新时期的中国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报人的优良传统就显出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恩来同志的新闻实践经验和宝贵的新闻思想遗产为我们所提供的可供吸取的最重要的养分,归根结底,还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