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河北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根据《税收征管法》,着眼于避免税收征管环节营私舞弊,在税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和分工方面同国际接轨,建立起征、管、查分立制衡制度,将税收征管工作包括税务登记、票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检查分解为管理、征收和检查三个环节,分别由相应机构专司其职,以便于相互制约。非税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加大了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不断改革非税收入的收缴方式,推行了罚缴分离和票款分离。
(二)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1、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从1996年起在省级率先探索试行公开竞争招标的政府采购改革。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使购买性支出实行政府公开透明采购成为法定要求。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货物采购延展到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采购规模快速增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
2、率先探索对下财力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因素公式分配法,并很快扩大适用于各种社会发展类转移支付资金分配。
3、部分公共设施实现共建共用、资源共享。对部分实验室和其他公共设施实行共建共用和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如我省省会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就是由省和石家庄市共建共用。
4、公教人员工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补助实行了银行化发放,部分地区对农民和市民的政策性补贴支付实行一折通、一号通,不仅使资金发放更加及时、便捷、高效,而且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
(三)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行部门预算。在继续编制政府功能预算的同时,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使每一个部门的可用资金、资金用途都一目了然,既便于各部门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源,也便于实施监督。
2、实行综合预算,将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3、实行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原来形成的预算基数,按照预算年度不同公共事务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考虑支出的预算安排。实行零基预算改变了“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式,活化了支出结构。
4、细编预算。基本支出实行人员经费据实编制、公用经费按定额编制,发展性支出编到具体项目,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也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5、早编预算。预算编制时间起点提前到上一年的上半年、甚至第一季度,为从容研究论证和详细编制预算创造必要前提。
6、从发展性支出执行结果绩效评价入手,逐步试行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
(四)在国库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的范围逐步涵盖了一般预算、政府基金和预算外收支等各类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撤销了单位收入账户,将单位基本支出账户归并为一个,实现了对相关交易的电子化监控。财政存款从不计利息、手续费到各算各账,并逐步试行财政存款的现金运作增值。
(五)财政监督方面改革措施
1、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层面的监督,由原来的财政单一监督转变到财政与审计双重监督相结合。
2、监督机构设置不断健全。2005年我省率先试行向省级预算部门派驻监察组进行旁站式监督,并向各设区市委派监督组进行巡回监督。
3、监督链条逐渐拓展。按照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建立起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实现了对财政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4、监督手段进一步改进。从组织人员现场检查发展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对各级专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
二、河北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管理方面
在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系统分立,徒然增加了征税成本和地方财政工作整合协调的难度。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总体上落后于税收,尚未普遍推行统一的征管信息监管系统,多个执收机构分散上门征缴,既增加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也导致政策执行透明度降低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二)财政支出管理方面
政府采购改革不彻底,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适用范围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逃避公开招标的行为时有发生;许多应当由相关公共部门共建共用的设施(如党政公务信息网等)、设备多头分散建设购置,降低了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公共服务总体上由政府部门独家提供,引入市场机制不够,不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支出方式的间接化改革尚未形成制度规范,减损了财政调控的杠杆效应。
(三)财政预算管理方面
完整科学的政府预算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处于试验阶段,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还没有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体系。一般预算与基金预算割裂,许多地方预算外收支没有纳入综合预算管理,仍游离于政府预算管理和人大监督之外。绩效预算仅仅在少数地方探索试行,尚未实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责制,致使许多部门只争资金、不讲效益。零基预算在很多地方难以贯彻。中期滚动预算刚刚在河北省级部分发展性专项资金方面试行。细编部门综合预算在很多地方尚未真正做到。
(四)财政国库管理方面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零余额清算制度尚未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多数县区仍处于财政集中核算阶段。各级国库和财政专户结存资金还没有规范的增值运作办法,影响财政资金效益和安全。
(五)财政监督方面
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责权分工不明确,造成重复监督与监督真空并存。全国财政部门信息网络系统分割分散、缺乏整合,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难以实现网上实时分析监控。财政授权支付部分基本处于财政监控视野之外。
三、河北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发展取向
(一)财政收入管理改革取向
尽快实现财税库银横向信息联网,通过完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和运用相关参数法强化税源监控;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法治化,加快开发运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依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征收非税收入,对涉及企业的地方税费实行大厅集中征缴方式,优化财税服务环境;规范管理债务收入,控制财政过度负债风险。
(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取向
包括:完善政府采购改革,扩大公开招标采购效果;推进公共部门信息系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物品共建共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以适宜为原则,对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实行采购式外包,借助市场活动主体力量完成,以提高效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出要尽可能采取贴息、补助和政府投融资方式,以放大杠杆调节功能;对城乡居民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全面实行一折通、一号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因素公式法分配机制,增强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预算管理改革取向
1、构建一般公共预算(归并目前一般预算与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完整有序的预算体系;
2、完善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议批准机制,在基层推行公众参与式预算编制法,进一步发展预算民主;
3、继续下大力改革财政资源配置机制,克服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性障碍;
4、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资金绩效问责制;
5、逐步扩大推行三年滚动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四)国库管理改革取向
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除极个别情况经过特许外,取消所有预算单位处于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要借助“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彻底清理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在财政专户限度内进行无风险现金运作,实现财政结存资金最大可能的增值。
(五)财政监督机制改革取向
各级人大对财政事务的监督应当进行明确适度的定位,依法规定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计监督力量,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强化政府层面的无缝隙财政监督,通过信息网络实时监控和不断扩大对预算部门派员监察,将财政监督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加强县对乡财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本文系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学技术项目(新财政体制下的高速公路运营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成果〕
(范旭涛,1972年生,河北省清苑人,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速公路预算及财务管理)
(一)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根据《税收征管法》,着眼于避免税收征管环节营私舞弊,在税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和分工方面同国际接轨,建立起征、管、查分立制衡制度,将税收征管工作包括税务登记、票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检查分解为管理、征收和检查三个环节,分别由相应机构专司其职,以便于相互制约。非税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加大了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不断改革非税收入的收缴方式,推行了罚缴分离和票款分离。
(二)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1、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从1996年起在省级率先探索试行公开竞争招标的政府采购改革。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使购买性支出实行政府公开透明采购成为法定要求。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货物采购延展到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采购规模快速增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
2、率先探索对下财力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因素公式分配法,并很快扩大适用于各种社会发展类转移支付资金分配。
3、部分公共设施实现共建共用、资源共享。对部分实验室和其他公共设施实行共建共用和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如我省省会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就是由省和石家庄市共建共用。
4、公教人员工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补助实行了银行化发放,部分地区对农民和市民的政策性补贴支付实行一折通、一号通,不仅使资金发放更加及时、便捷、高效,而且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
(三)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行部门预算。在继续编制政府功能预算的同时,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使每一个部门的可用资金、资金用途都一目了然,既便于各部门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源,也便于实施监督。
2、实行综合预算,将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3、实行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原来形成的预算基数,按照预算年度不同公共事务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考虑支出的预算安排。实行零基预算改变了“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式,活化了支出结构。
4、细编预算。基本支出实行人员经费据实编制、公用经费按定额编制,发展性支出编到具体项目,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也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5、早编预算。预算编制时间起点提前到上一年的上半年、甚至第一季度,为从容研究论证和详细编制预算创造必要前提。
6、从发展性支出执行结果绩效评价入手,逐步试行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
(四)在国库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的范围逐步涵盖了一般预算、政府基金和预算外收支等各类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撤销了单位收入账户,将单位基本支出账户归并为一个,实现了对相关交易的电子化监控。财政存款从不计利息、手续费到各算各账,并逐步试行财政存款的现金运作增值。
(五)财政监督方面改革措施
1、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层面的监督,由原来的财政单一监督转变到财政与审计双重监督相结合。
2、监督机构设置不断健全。2005年我省率先试行向省级预算部门派驻监察组进行旁站式监督,并向各设区市委派监督组进行巡回监督。
3、监督链条逐渐拓展。按照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建立起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实现了对财政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4、监督手段进一步改进。从组织人员现场检查发展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对各级专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
二、河北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管理方面
在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系统分立,徒然增加了征税成本和地方财政工作整合协调的难度。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总体上落后于税收,尚未普遍推行统一的征管信息监管系统,多个执收机构分散上门征缴,既增加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也导致政策执行透明度降低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二)财政支出管理方面
政府采购改革不彻底,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适用范围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逃避公开招标的行为时有发生;许多应当由相关公共部门共建共用的设施(如党政公务信息网等)、设备多头分散建设购置,降低了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公共服务总体上由政府部门独家提供,引入市场机制不够,不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支出方式的间接化改革尚未形成制度规范,减损了财政调控的杠杆效应。
(三)财政预算管理方面
完整科学的政府预算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处于试验阶段,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还没有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体系。一般预算与基金预算割裂,许多地方预算外收支没有纳入综合预算管理,仍游离于政府预算管理和人大监督之外。绩效预算仅仅在少数地方探索试行,尚未实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责制,致使许多部门只争资金、不讲效益。零基预算在很多地方难以贯彻。中期滚动预算刚刚在河北省级部分发展性专项资金方面试行。细编部门综合预算在很多地方尚未真正做到。
(四)财政国库管理方面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零余额清算制度尚未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多数县区仍处于财政集中核算阶段。各级国库和财政专户结存资金还没有规范的增值运作办法,影响财政资金效益和安全。
(五)财政监督方面
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责权分工不明确,造成重复监督与监督真空并存。全国财政部门信息网络系统分割分散、缺乏整合,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难以实现网上实时分析监控。财政授权支付部分基本处于财政监控视野之外。
三、河北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发展取向
(一)财政收入管理改革取向
尽快实现财税库银横向信息联网,通过完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和运用相关参数法强化税源监控;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法治化,加快开发运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依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征收非税收入,对涉及企业的地方税费实行大厅集中征缴方式,优化财税服务环境;规范管理债务收入,控制财政过度负债风险。
(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取向
包括:完善政府采购改革,扩大公开招标采购效果;推进公共部门信息系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物品共建共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以适宜为原则,对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实行采购式外包,借助市场活动主体力量完成,以提高效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出要尽可能采取贴息、补助和政府投融资方式,以放大杠杆调节功能;对城乡居民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全面实行一折通、一号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因素公式法分配机制,增强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预算管理改革取向
1、构建一般公共预算(归并目前一般预算与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完整有序的预算体系;
2、完善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议批准机制,在基层推行公众参与式预算编制法,进一步发展预算民主;
3、继续下大力改革财政资源配置机制,克服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性障碍;
4、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资金绩效问责制;
5、逐步扩大推行三年滚动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四)国库管理改革取向
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除极个别情况经过特许外,取消所有预算单位处于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要借助“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彻底清理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在财政专户限度内进行无风险现金运作,实现财政结存资金最大可能的增值。
(五)财政监督机制改革取向
各级人大对财政事务的监督应当进行明确适度的定位,依法规定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计监督力量,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强化政府层面的无缝隙财政监督,通过信息网络实时监控和不断扩大对预算部门派员监察,将财政监督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加强县对乡财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本文系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学技术项目(新财政体制下的高速公路运营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成果〕
(范旭涛,1972年生,河北省清苑人,河北省高速公路石黄管理处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速公路预算及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