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在中国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两千多年后,中医被图腾的命运出现了惊人转折。
一部叫做《中医扬名》的都市类网络小说,风靡于起点中文网。是恶搞中医还是弘扬中医,网民莫衷一是。穿越,反穿越,在当下这個各种穿越横行,你来我往的时代,一名没落的中医世家青年也赶上了穿越的浪潮。 身负各种流派医术之精华,一心钻研中医千余年的王志,他在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和渺茫后是依然不知所措还是弘扬国医,妙手回春。
当中医成为网络小说题材抢夺年青一代中国人的眼球时,我们看到,其实中医已经堕落为为现代人阴阳之道插科打诨的道具。我们不能不为中医的日渐式微而悲催。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個正厅级的卫生官员敢于挺身而出为中医张目,我们首先不会惊讶他的动机,而是他的胆魄。
“为什么要推广‘真气运行法’?这個养生理论是中医的一個瑰宝。既然大家都能接受印度的瑜伽,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自己的文化呢?”这是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的自辩词。他自从以一己之力强力推广“弱势中医”以来,各种非议纷至沓来。在不少卫生系统人士看来,大力推广“非药治疗”的中医养生功法,固然与厅长個人的行为风格有关,但根本上还在于某种“政绩焦虑”。就在舆论风波尚未平息之时,5月29日下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真气运行法培训班”第一次开课。根据刘维忠的规划,甘肃将推动“所有医护人员学习真气运行技术,并负责免费给病人培训真气运行技术”。
在上世纪“气功热”中,一些不法人士假借“气功大师”之名,或传播迷信、或掠取钱财,招摇撞骗,在社会上臭名昭著,中医深受其害。这样的社会背景,让卫生系统的個人或者组织任何推广中医的的举动,都备受质疑。因此,我们说,刘维忠的中医偏好和都市类网络小说《中医扬名》的诞生,构成了中医药界匪夷所思的两大奇观。中医在这里不是被尊崇的对象,而是遭到嘲弄的谈资。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幸事。
中医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术,当然,也不是穷途末路的老古董。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世界医学中重要的一支。当下令人遗憾的是,保护中医、推行中医,停留在“学前阶段”,重复古人的成就,没有深入研究新中医,现实中医的新突破。有的中医推行一头扎入玄学之中。我们的浮躁、功利,让中医在西医面前相形见拙。
中医亟待复兴,它毫无疑义地摆在国人面前。这需要不懈的努力。上個月,北京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尽管对“中医进校园”看法不一,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厅长们的中医“拯救”固然重要,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中华医学的“文化精卵”,迫在眉睫。否则,中医危矣!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两千多年后,中医被图腾的命运出现了惊人转折。
一部叫做《中医扬名》的都市类网络小说,风靡于起点中文网。是恶搞中医还是弘扬中医,网民莫衷一是。穿越,反穿越,在当下这個各种穿越横行,你来我往的时代,一名没落的中医世家青年也赶上了穿越的浪潮。 身负各种流派医术之精华,一心钻研中医千余年的王志,他在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和渺茫后是依然不知所措还是弘扬国医,妙手回春。
当中医成为网络小说题材抢夺年青一代中国人的眼球时,我们看到,其实中医已经堕落为为现代人阴阳之道插科打诨的道具。我们不能不为中医的日渐式微而悲催。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個正厅级的卫生官员敢于挺身而出为中医张目,我们首先不会惊讶他的动机,而是他的胆魄。
“为什么要推广‘真气运行法’?这個养生理论是中医的一個瑰宝。既然大家都能接受印度的瑜伽,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自己的文化呢?”这是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的自辩词。他自从以一己之力强力推广“弱势中医”以来,各种非议纷至沓来。在不少卫生系统人士看来,大力推广“非药治疗”的中医养生功法,固然与厅长個人的行为风格有关,但根本上还在于某种“政绩焦虑”。就在舆论风波尚未平息之时,5月29日下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真气运行法培训班”第一次开课。根据刘维忠的规划,甘肃将推动“所有医护人员学习真气运行技术,并负责免费给病人培训真气运行技术”。
在上世纪“气功热”中,一些不法人士假借“气功大师”之名,或传播迷信、或掠取钱财,招摇撞骗,在社会上臭名昭著,中医深受其害。这样的社会背景,让卫生系统的個人或者组织任何推广中医的的举动,都备受质疑。因此,我们说,刘维忠的中医偏好和都市类网络小说《中医扬名》的诞生,构成了中医药界匪夷所思的两大奇观。中医在这里不是被尊崇的对象,而是遭到嘲弄的谈资。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幸事。
中医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术,当然,也不是穷途末路的老古董。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世界医学中重要的一支。当下令人遗憾的是,保护中医、推行中医,停留在“学前阶段”,重复古人的成就,没有深入研究新中医,现实中医的新突破。有的中医推行一头扎入玄学之中。我们的浮躁、功利,让中医在西医面前相形见拙。
中医亟待复兴,它毫无疑义地摆在国人面前。这需要不懈的努力。上個月,北京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尽管对“中医进校园”看法不一,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厅长们的中医“拯救”固然重要,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中华医学的“文化精卵”,迫在眉睫。否则,中医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