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被奉为摇滚教母,得到的喝彩与嘘声一样多。
她有天使的长相和歌喉,却把青春过得凄悔悲楚。
她在自杀未遂,愤怒得像个爆炸的气球时,重返乐坛只剩下沉默。
谁都不能说这个女人到底怎么了,她只是自己心灵的忠实捍卫者。
她暴捩后归于淡定,只是因为她明白音乐本身比事迹更有说服力。
如果没有她的声音,90年代将变得不完整。
每种生命经历皆有其自己的方式被书写,那么奥康娜走的是一条“逆序式”的荆棘路,挥发体内每一个叛逆细胞,直至挤不出一滴狂暴的灵气。
1966年12月8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奥康哪,从降生于世的那刻起,血肉里便流着自己民族的特质:独立,分裂,自由,叛逆。她童年不幸,8岁时父母离异,长期受母亲虐待,与父亲兄弟关系一度决裂,又因入店行窃被送往感化院。如果一切都止于此,那她也只是童年受创,不计其数的不幸少女中的某一个,她兴许潦倒的后半世也无人有兴趣问津。然而她将这种残缺不健康的经历化为激进的乐谱,就成了传奇。15岁,在一次婚礼上,她演唱了芭芭拉 史翠珊的Evengreen,被爱尔兰乐队鼓手Paul Byrne慧眼识珠,此后Sinead离开了寄宿学校,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音乐。她开始在咖啡馆里演唱。随后进入都柏林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和钢琴。
奥康哪早期音乐植根于摇滚,凯尔特民歌和朋克音乐,1987年的《狮子和眼镜蛇》和1990年的《不图奢望》让她风靡世界,大张旗鼓地操行另类之风,一步步奠定她的巨星地位。
作为90年代最具有争议与特色的POP女星,不同于被冠以另类音乐界的三大女权主义者之一的比约克,比起这个从小便有音乐神童潜质,走多元化路线的强悍女人,奥康娜的音乐梦想更为单向纯粹化。她用大声嘶喉来捍卫自己的音乐立场,这比手举旗帜游行在大街上作独立宣言来得更奏效,因为音乐是话语最好的传导体。她和鼓手JOHN.REYNOLDS离婚事件铸就“Nothing Compare 2 U”这张将她拉上巨星宝座的单曲。又在94年发行《Univeal Mother》中用嗓音宣扬母性,最后又在《FAITH AND COURAGE》里用平静唱起女性和宗教。每次得体验带给她全新的转折。说她创造音乐,不如说她本身就是一种另类音乐,
有人认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是上帝眷顾,然而说她跟魔鬼悉德菲斯签了卖身契更为确切。尽管永远在90年代的音乐坛上烙下了名字,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然而这目光却将她灼伤。2004年,Sinead宣称自己准备隐退,她在一封给歌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希望我走在街上,就是所有人中的一员,而不是被大家所说,这是sinead o’connor。我想过普通的生活。过早触碰沉重与沧桑,长期的离经叛道,奥康娜累了,甚至歌唱本身都使她厌倦。
她一直“用力”生活,这样的方式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就像摇滚乐从来不只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而存在。奥康娜也决不是作为一个嗓子好听的靓妹存在。她的音乐和她的思想行为是一体的。出道以来她对政治问题不断抨击,在“周末生活”节目中撕毁罗马教皇保罗二世的照片,为四处引发骚乱的爱尔兰共和军辩护。曾经,在美国新泽西的一场演出中,Sinead宣称如果在她出场前挂出星条旗,则拒绝出演。这令她倍受媒体抨击,其猛烈程度不亚于Frank Sinatra曾说的"kick her ass"。她还因取消出席NBC的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以抗议该节目而成为头条新闻,原因是该节目请了一个以厌恶和歧视女性出名的嘉宾Andrew Dice Clay。她甚至在有4项提名的情况下退出年度Grammy奖的评选。2000年她推出专辑《FAITH AND COURAGE》,标题名称全部用大写,专辑里宣扬了女权主义、独立思想,并且坦承了自己的同志性向,她说:我爱男人,但我更爱与女性有亲密的行为以及建立浪漫的关系,对于那些曾与我交往过的男人们我真的感到很抱歉。
偏执,激狂,愤怒,年轻时的奥康娜,犹如一场夏日的暴雨。然而偏执,激狂,愤怒本身不是一种改革,只有当它成为了被追捧的生活方式时,才敢夸口称其为改革。奥康娜恰巧地站在了这个契机口,及时地充当人们想要突破自我的个性革命家。曾有乐迷称奥康娜版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是要跪着听的,这时的奥康娜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孤傲直率的言辞,倔强的光头,沧桑的音乐,她树立的女性形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传统女人温宛淑仪的女性范本,为后来的丽兹.费尔,康特尼.洛芙,阿兰斯特.莫里塞特的崛起扫清了道路。说她有改造时代的能力言过其实,但她却有开辟新气象的勇气。
十年来,奥康娜在改革道路上一直通过媒介作自己理念和行动的宣传道具,这同时也是危险的。媒介软暴力足以用某种声势浩大的潜在价值观影响民众。92年她的第三张专辑“Am I Not Your Girl”也在她之前一系列瞠目结舌的举动下,变成了烫手山芋,销量极差。在纽约Bob Dylan演唱会客串表演时在观众的一片虚声中被迫退场,这使她事业受尽挫败。她陷入低谷,各式各样关于她准备终止音乐事业的报道接踵而至,更有传闻说她神经几近崩溃,有自杀倾向。消息像龙卷风般袭来,短暂猛烈,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在对她流言蜚语的评价中。这是媒介的权利,也是奥康娜自己的失误。音乐可以承受任何一种性格,出于那是一个令人沉醉的虚拟世界,现实却不允许。一直以来,她是一个“用力”生活的人,这样的方式——浇铸了她,在音乐上;毁灭了她,在生活中。
身为一个母亲,她手上的枪支最终变成了羽毛
没剃头之前,她长着一副金丝雀般漂亮的脸庞,几乎就要被认成薇诺娜.赖德似的清纯公主。但在音乐公司决定将其打造成可爱的玉女一派时,她立马削去秀发,“青春甜妹”对多数来说是赞美,对奥康娜是羞耻。她把青春变得痛楚晦涩。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奥康娜是中性的,比起和黑人歌手Hugh Arris的罗曼史,似乎媒体的镜头更愿意录下她做的大胆出格的事迹。没人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感情究竟是否幸福,但了解她和两个不同的男子分别生下一男一女。改变从奥康娜初为人母后开始了。
1994年重返乐坛,新专辑里的她不再是轰炸似的宣泄,而是低声细语,婉转亲切。充满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她甚至蓄起了头发,在爱尔兰音乐节上再见她唱“Thank You For Hearing Me”时,真像是脱胎了。媒介嚷嚷“看,她被生活削去了棱角”。然而从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女子到充满慈爱,关爱并渴求关爱的母亲,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主动选择生活的权利和意志,并非无奈的妥协?正如奥地利作者马索克在《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里形容的那样:“没有一个女人如此之好或如此之坏,以至于她不能同时既像魔鬼又像天使。女人拥有原始人类的特性,她可以忠诚也可以不忠诚,可以慷慨大方也可以面目可憎,这一切取决于那刻怎样的冲动在统治她。”简单几句可概括奥康娜的种种行为:她愤怒,因为她要真切感受到生命嵌入皮肤的实感;她沉静,因为她那瞬间只想当一个母亲。她的脸颊如今饱满红润,代替了曾经尖刻的棱角,蓄起的寸发也使她看来更成熟稳定。从乐坛的传奇来说,这个摇滚女孩的音乐生命已被割断。作为一个女人,她手上的枪支却早已变成羽毛,成为抚慰自己抑或孩子的坚强武器。以至于她带着最后一张专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常告诉自己什么都不是,我当然不像以前那样毫无感性了,但我清楚自己心中需要克服的那种悲伤。”没有低头妥协,只多了份细腻自省和温和。此刻,忘记她是个歌手,请相信她是个心灵温和的母亲。
每一刻,都在成为自己。
一度消失的奥康娜今年重新开始歌唱,新专辑《Theology》,“乍一听开篇的Something beautiful,感觉她的声音比过往更显淳厚和一丝淡淡沧桑,过往那种缥缈间夹假声的唱法消减了。相比较之前专辑的犀利和沉积的愠怒以及诸如Troy里交响乐的气势磅礴,如今的奥康娜仿若智者般将她对生活、宗教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淡淡的吉他讲故事般的告诉给听者。”自然,也有人失望。他们指望着一个愤怒的奥康娜可以重生,然而未能如愿。如果为了成为他人心中固定的符号,那便不是奥康娜。
每个个体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一条路走到天黑,也就有人最终回归到他反对的东西中去。如果前一种包括了崔健,那么奥康娜则是后一条路的代表。曾经愤怒烧毁教会旗帜的她,从2001年宣布加入基督教会,已潜心研究起宗教多年,越来越多的骚灵因素出现在她的音乐中,那种类似于教会唱诗般的歌曲已经成为她的主流。
再次见她,容颜嗓音已透出衰老却未窥出悔意。
不管你是否惋惜,奥康娜很好地成就了自己。无论是青春叛逆,沧桑空灵,愤怒恬淡,倔强敏感,她一直在蜕变,她对自己不自豪也不羞耻,只想成为此刻的自己,并不羡慕变成不朽的模型。这种力量笼罩着她,不是以男人的方式,她始终以女性立场来颠覆女性,为的仅是让女性形象坚强。在她看来,想要自由,就得学会独立呼吸。
作为女性,奥康娜不是完美的,甚至说不上完整。但她的丰满真实,这好过一个死气沉沉的雅典娜雕塑太多倍。尽管她信仰天主教,但也许她更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你以为她跌落了,其实有新的生命在她体内升起。
她有天使的长相和歌喉,却把青春过得凄悔悲楚。
她在自杀未遂,愤怒得像个爆炸的气球时,重返乐坛只剩下沉默。
谁都不能说这个女人到底怎么了,她只是自己心灵的忠实捍卫者。
她暴捩后归于淡定,只是因为她明白音乐本身比事迹更有说服力。
如果没有她的声音,90年代将变得不完整。
每种生命经历皆有其自己的方式被书写,那么奥康娜走的是一条“逆序式”的荆棘路,挥发体内每一个叛逆细胞,直至挤不出一滴狂暴的灵气。
1966年12月8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奥康哪,从降生于世的那刻起,血肉里便流着自己民族的特质:独立,分裂,自由,叛逆。她童年不幸,8岁时父母离异,长期受母亲虐待,与父亲兄弟关系一度决裂,又因入店行窃被送往感化院。如果一切都止于此,那她也只是童年受创,不计其数的不幸少女中的某一个,她兴许潦倒的后半世也无人有兴趣问津。然而她将这种残缺不健康的经历化为激进的乐谱,就成了传奇。15岁,在一次婚礼上,她演唱了芭芭拉 史翠珊的Evengreen,被爱尔兰乐队鼓手Paul Byrne慧眼识珠,此后Sinead离开了寄宿学校,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音乐。她开始在咖啡馆里演唱。随后进入都柏林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和钢琴。
奥康哪早期音乐植根于摇滚,凯尔特民歌和朋克音乐,1987年的《狮子和眼镜蛇》和1990年的《不图奢望》让她风靡世界,大张旗鼓地操行另类之风,一步步奠定她的巨星地位。
作为90年代最具有争议与特色的POP女星,不同于被冠以另类音乐界的三大女权主义者之一的比约克,比起这个从小便有音乐神童潜质,走多元化路线的强悍女人,奥康娜的音乐梦想更为单向纯粹化。她用大声嘶喉来捍卫自己的音乐立场,这比手举旗帜游行在大街上作独立宣言来得更奏效,因为音乐是话语最好的传导体。她和鼓手JOHN.REYNOLDS离婚事件铸就“Nothing Compare 2 U”这张将她拉上巨星宝座的单曲。又在94年发行《Univeal Mother》中用嗓音宣扬母性,最后又在《FAITH AND COURAGE》里用平静唱起女性和宗教。每次得体验带给她全新的转折。说她创造音乐,不如说她本身就是一种另类音乐,
有人认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是上帝眷顾,然而说她跟魔鬼悉德菲斯签了卖身契更为确切。尽管永远在90年代的音乐坛上烙下了名字,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然而这目光却将她灼伤。2004年,Sinead宣称自己准备隐退,她在一封给歌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希望我走在街上,就是所有人中的一员,而不是被大家所说,这是sinead o’connor。我想过普通的生活。过早触碰沉重与沧桑,长期的离经叛道,奥康娜累了,甚至歌唱本身都使她厌倦。
她一直“用力”生活,这样的方式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就像摇滚乐从来不只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而存在。奥康娜也决不是作为一个嗓子好听的靓妹存在。她的音乐和她的思想行为是一体的。出道以来她对政治问题不断抨击,在“周末生活”节目中撕毁罗马教皇保罗二世的照片,为四处引发骚乱的爱尔兰共和军辩护。曾经,在美国新泽西的一场演出中,Sinead宣称如果在她出场前挂出星条旗,则拒绝出演。这令她倍受媒体抨击,其猛烈程度不亚于Frank Sinatra曾说的"kick her ass"。她还因取消出席NBC的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以抗议该节目而成为头条新闻,原因是该节目请了一个以厌恶和歧视女性出名的嘉宾Andrew Dice Clay。她甚至在有4项提名的情况下退出年度Grammy奖的评选。2000年她推出专辑《FAITH AND COURAGE》,标题名称全部用大写,专辑里宣扬了女权主义、独立思想,并且坦承了自己的同志性向,她说:我爱男人,但我更爱与女性有亲密的行为以及建立浪漫的关系,对于那些曾与我交往过的男人们我真的感到很抱歉。
偏执,激狂,愤怒,年轻时的奥康娜,犹如一场夏日的暴雨。然而偏执,激狂,愤怒本身不是一种改革,只有当它成为了被追捧的生活方式时,才敢夸口称其为改革。奥康娜恰巧地站在了这个契机口,及时地充当人们想要突破自我的个性革命家。曾有乐迷称奥康娜版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是要跪着听的,这时的奥康娜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孤傲直率的言辞,倔强的光头,沧桑的音乐,她树立的女性形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传统女人温宛淑仪的女性范本,为后来的丽兹.费尔,康特尼.洛芙,阿兰斯特.莫里塞特的崛起扫清了道路。说她有改造时代的能力言过其实,但她却有开辟新气象的勇气。
十年来,奥康娜在改革道路上一直通过媒介作自己理念和行动的宣传道具,这同时也是危险的。媒介软暴力足以用某种声势浩大的潜在价值观影响民众。92年她的第三张专辑“Am I Not Your Girl”也在她之前一系列瞠目结舌的举动下,变成了烫手山芋,销量极差。在纽约Bob Dylan演唱会客串表演时在观众的一片虚声中被迫退场,这使她事业受尽挫败。她陷入低谷,各式各样关于她准备终止音乐事业的报道接踵而至,更有传闻说她神经几近崩溃,有自杀倾向。消息像龙卷风般袭来,短暂猛烈,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在对她流言蜚语的评价中。这是媒介的权利,也是奥康娜自己的失误。音乐可以承受任何一种性格,出于那是一个令人沉醉的虚拟世界,现实却不允许。一直以来,她是一个“用力”生活的人,这样的方式——浇铸了她,在音乐上;毁灭了她,在生活中。
身为一个母亲,她手上的枪支最终变成了羽毛
没剃头之前,她长着一副金丝雀般漂亮的脸庞,几乎就要被认成薇诺娜.赖德似的清纯公主。但在音乐公司决定将其打造成可爱的玉女一派时,她立马削去秀发,“青春甜妹”对多数来说是赞美,对奥康娜是羞耻。她把青春变得痛楚晦涩。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奥康娜是中性的,比起和黑人歌手Hugh Arris的罗曼史,似乎媒体的镜头更愿意录下她做的大胆出格的事迹。没人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感情究竟是否幸福,但了解她和两个不同的男子分别生下一男一女。改变从奥康娜初为人母后开始了。
1994年重返乐坛,新专辑里的她不再是轰炸似的宣泄,而是低声细语,婉转亲切。充满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她甚至蓄起了头发,在爱尔兰音乐节上再见她唱“Thank You For Hearing Me”时,真像是脱胎了。媒介嚷嚷“看,她被生活削去了棱角”。然而从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女子到充满慈爱,关爱并渴求关爱的母亲,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主动选择生活的权利和意志,并非无奈的妥协?正如奥地利作者马索克在《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里形容的那样:“没有一个女人如此之好或如此之坏,以至于她不能同时既像魔鬼又像天使。女人拥有原始人类的特性,她可以忠诚也可以不忠诚,可以慷慨大方也可以面目可憎,这一切取决于那刻怎样的冲动在统治她。”简单几句可概括奥康娜的种种行为:她愤怒,因为她要真切感受到生命嵌入皮肤的实感;她沉静,因为她那瞬间只想当一个母亲。她的脸颊如今饱满红润,代替了曾经尖刻的棱角,蓄起的寸发也使她看来更成熟稳定。从乐坛的传奇来说,这个摇滚女孩的音乐生命已被割断。作为一个女人,她手上的枪支却早已变成羽毛,成为抚慰自己抑或孩子的坚强武器。以至于她带着最后一张专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常告诉自己什么都不是,我当然不像以前那样毫无感性了,但我清楚自己心中需要克服的那种悲伤。”没有低头妥协,只多了份细腻自省和温和。此刻,忘记她是个歌手,请相信她是个心灵温和的母亲。
每一刻,都在成为自己。
一度消失的奥康娜今年重新开始歌唱,新专辑《Theology》,“乍一听开篇的Something beautiful,感觉她的声音比过往更显淳厚和一丝淡淡沧桑,过往那种缥缈间夹假声的唱法消减了。相比较之前专辑的犀利和沉积的愠怒以及诸如Troy里交响乐的气势磅礴,如今的奥康娜仿若智者般将她对生活、宗教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淡淡的吉他讲故事般的告诉给听者。”自然,也有人失望。他们指望着一个愤怒的奥康娜可以重生,然而未能如愿。如果为了成为他人心中固定的符号,那便不是奥康娜。
每个个体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一条路走到天黑,也就有人最终回归到他反对的东西中去。如果前一种包括了崔健,那么奥康娜则是后一条路的代表。曾经愤怒烧毁教会旗帜的她,从2001年宣布加入基督教会,已潜心研究起宗教多年,越来越多的骚灵因素出现在她的音乐中,那种类似于教会唱诗般的歌曲已经成为她的主流。
再次见她,容颜嗓音已透出衰老却未窥出悔意。
不管你是否惋惜,奥康娜很好地成就了自己。无论是青春叛逆,沧桑空灵,愤怒恬淡,倔强敏感,她一直在蜕变,她对自己不自豪也不羞耻,只想成为此刻的自己,并不羡慕变成不朽的模型。这种力量笼罩着她,不是以男人的方式,她始终以女性立场来颠覆女性,为的仅是让女性形象坚强。在她看来,想要自由,就得学会独立呼吸。
作为女性,奥康娜不是完美的,甚至说不上完整。但她的丰满真实,这好过一个死气沉沉的雅典娜雕塑太多倍。尽管她信仰天主教,但也许她更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你以为她跌落了,其实有新的生命在她体内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