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认知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关于其研究主要涉及到内涵解析、水平划分、培养策略和考查评价四个方面,对于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利于后面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知网输入区域认知这一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其中对于区域认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涵解析、水平划分和培养策略等几个方面。
一、内涵解析
2017版课标指出区域认知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如何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袁孝亭教授指出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2]王民等人指出,区域认知是从认识区域到解释开发得失,再到提出论据,全面评价与建议,体现把区域认知作为工具和方法,重点在应用。[3]总体来看,专家学者们都侧重于将区域认知解释为一种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和能力既体现在对于地球表面具体区域认识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应用这种方法和能力解决其它问题的过程中。
二、水平划分
2017版课标根据特定情境将区域认知划分为四个水平,水平1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的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水平2要求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水平3要求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水平4要求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1]王民等人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指标,分别是认知程度、区域材料的详略程度以及认知难易,从简单认识到全面评价、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每个角度都分四个水平,将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面阐释[2]
总体来说,关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研究偏少,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水平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在具体某个区域的教学中要如何进行水平划分,对于这个水平划分的理解,对此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很少,缺乏一定的案例实践,若水平划分难以分清,在具体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就会出现情境设置难易把握不当等情况。水平划分是高中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区域认知水平理解不准就会出现对于学业质量标准把握不准的现象,这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会产生极大地阻碍,因此,对于水平划分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培养过程
对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初高中各一线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蔡绮娜、王梅、杜秀梅、李小东等人通过采用网格简图法、思维导图法、设疑法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4]-[7]另一方面,各一线教师提出区域认知的培养过程应运用地理工具,邹志涵、张爽、郭芳英等人提到运用地图、GIS、地理图表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工具的辅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8]-[10]另外一些教师从较为宏观而全面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认知能力的一些培养策略。赖林琳以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一节为例,探讨初中生区域认知构建的过程,包括定位、地理要素补充、整合及运用。[11]陈飞飞等人从塑造良好区域认知结构到培养浓厚区域认知情怀这种宏观的角度谈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12]
四、评价体系
关于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质量中规定必修一、必修二应达到水平一和水平二的标准,选择性必修则要达到水平三和水平四的标准。
目前,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评价方式一类主要通过相关试题中的渗透。另一类是一些学者提出仔细的评价量表。杨洋等人从理论与经验的角度构建了三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区域地理知识、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认知情感,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比较详细的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提出了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实测。但是仅以区域定位能力为例进行了实测。[13]胡祝娟将SOLO 分类理论运用到“区域认知”的评价,提出评价指标有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区域要素和区域位置,并分别按照SOLO分类理论分为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结构。[14]
五、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认知的内涵解析和培养策略研究较多,已经形成较为普遍的观点,但是对于水平划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欠缺,且通过以上综述,笔者厘清了区域认知的落实的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何分四级水平,教学内容怎样紧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计,学业水平考试逐层渗透,方可将这一核心素养落地,由培养学生具备认识地球表面区域的能力,最终上升到认识其它事物的空间思维和方法,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1):4-6.
[3]王民邱怡宁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三)“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31-34.
[4]蔡绮娜曹德希.巧用“两田一口”网格简图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构[J].地理教育,2017,2,38
[5]王梅.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探索[J].地理教学2017(4):29-31.
[6]杜秀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构建——以“南亚”为例[J].地理教学2017(8):37-39.
[7]李小冬.运用设疑法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J].地理教学2018(21):53-54,62.
[8]邹志涵.基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与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66-168.
[9]张爽刘崇王朝露郭中领.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9下):46
[10]郭芳英.运用图表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策略 ——以湘教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为例[J].地理教学2019(2):19-22.
[11]赖林琳.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构建——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节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8):129-131.
[12]陈飞飞,张胜前.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以“欧洲西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9):166-168.
[13]杨洋张子江高露卢晓旭.区域认知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测量案例——以区域定位能力测量为例[J].文教资料2018(13):217-219.
[14]胡祝娟朱志刚.例谈SOLO分类理论在“区域认知”评价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8(10):7-9.
作者简介:贾朝霞(1996.2-),女,内蒙古乌兰察布,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8级教育硕士,地理教育。
关键词: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知网输入区域认知这一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其中对于区域认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涵解析、水平划分和培养策略等几个方面。
一、内涵解析
2017版课标指出区域认知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如何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袁孝亭教授指出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2]王民等人指出,区域认知是从认识区域到解释开发得失,再到提出论据,全面评价与建议,体现把区域认知作为工具和方法,重点在应用。[3]总体来看,专家学者们都侧重于将区域认知解释为一种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和能力既体现在对于地球表面具体区域认识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应用这种方法和能力解决其它问题的过程中。
二、水平划分
2017版课标根据特定情境将区域认知划分为四个水平,水平1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的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水平2要求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水平3要求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水平4要求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1]王民等人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指标,分别是认知程度、区域材料的详略程度以及认知难易,从简单认识到全面评价、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每个角度都分四个水平,将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面阐释[2]
总体来说,关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研究偏少,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水平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在具体某个区域的教学中要如何进行水平划分,对于这个水平划分的理解,对此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很少,缺乏一定的案例实践,若水平划分难以分清,在具体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就会出现情境设置难易把握不当等情况。水平划分是高中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区域认知水平理解不准就会出现对于学业质量标准把握不准的现象,这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会产生极大地阻碍,因此,对于水平划分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培养过程
对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初高中各一线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蔡绮娜、王梅、杜秀梅、李小东等人通过采用网格简图法、思维导图法、设疑法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4]-[7]另一方面,各一线教师提出区域认知的培养过程应运用地理工具,邹志涵、张爽、郭芳英等人提到运用地图、GIS、地理图表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工具的辅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8]-[10]另外一些教师从较为宏观而全面的角度提出了区域认知能力的一些培养策略。赖林琳以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一节为例,探讨初中生区域认知构建的过程,包括定位、地理要素补充、整合及运用。[11]陈飞飞等人从塑造良好区域认知结构到培养浓厚区域认知情怀这种宏观的角度谈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12]
四、评价体系
关于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质量中规定必修一、必修二应达到水平一和水平二的标准,选择性必修则要达到水平三和水平四的标准。
目前,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评价方式一类主要通过相关试题中的渗透。另一类是一些学者提出仔细的评价量表。杨洋等人从理论与经验的角度构建了三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区域地理知识、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认知情感,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比较详细的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提出了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实测。但是仅以区域定位能力为例进行了实测。[13]胡祝娟将SOLO 分类理论运用到“区域认知”的评价,提出评价指标有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区域要素和区域位置,并分别按照SOLO分类理论分为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结构。[14]
五、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认知的内涵解析和培养策略研究较多,已经形成较为普遍的观点,但是对于水平划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欠缺,且通过以上综述,笔者厘清了区域认知的落实的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何分四级水平,教学内容怎样紧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计,学业水平考试逐层渗透,方可将这一核心素养落地,由培养学生具备认识地球表面区域的能力,最终上升到认识其它事物的空间思维和方法,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1):4-6.
[3]王民邱怡宁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三)“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31-34.
[4]蔡绮娜曹德希.巧用“两田一口”网格简图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构[J].地理教育,2017,2,38
[5]王梅.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探索[J].地理教学2017(4):29-31.
[6]杜秀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构建——以“南亚”为例[J].地理教学2017(8):37-39.
[7]李小冬.运用设疑法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J].地理教学2018(21):53-54,62.
[8]邹志涵.基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与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66-168.
[9]张爽刘崇王朝露郭中领.基于GIS培养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9下):46
[10]郭芳英.运用图表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策略 ——以湘教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为例[J].地理教学2019(2):19-22.
[11]赖林琳.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构建——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节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8):129-131.
[12]陈飞飞,张胜前.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以“欧洲西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9):166-168.
[13]杨洋张子江高露卢晓旭.区域认知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测量案例——以区域定位能力测量为例[J].文教资料2018(13):217-219.
[14]胡祝娟朱志刚.例谈SOLO分类理论在“区域认知”评价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8(10):7-9.
作者简介:贾朝霞(1996.2-),女,内蒙古乌兰察布,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8级教育硕士,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