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九月,我受学校的委派到偏远山区的一所学校去支教。我所教班级是五年级,只有12名学生,由于学校师资不足,他们没法正常开展课程,再加上家长思想比较落后,所以学生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随性等坏习惯。李玉枝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玉枝是我班的一名女生,父亲在邻村的煤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但经常出去打牌,对孩子是不管不顾,从不过问孩子是否完成作业,今天学了什么,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孩子养成了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其实李玉枝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只是家长监管不到位而已。
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教室。“黄老师,李玉枝的家庭作业又没做完。”学习委员一边递给我这个学生的作业本,一边无可奈何地对我说道。“怎么又是她,昨天刚和她谈过话,还是旧毛病不改。”我在气头上,脱口而出:“李玉枝,你给我到外面去反省反省!”李玉枝瞅了我一眼,又垂下了眼皮,坐着一动不动。我加重了语气,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但李玉枝依旧一动不动。我一看这情景,火气陡然往上蹿,一把撕掉了握在手里的作业本,冲到她面前,把撕烂的作业本往她的桌上重重一拍,一边怒不可遏地说:“李玉枝,这儿不欢迎不爱学习的人,你给我出去,补不完作业就别想进来。”同学们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呆呆地望着我。“起来,你快给我起来……”僵持,还是僵持……教室了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望着李玉枝那耷拉着脑袋的孤立无助的身影,望着同学们一个个摄于老师的震怒紧张不安的脸,此时的我渐渐清醒过来:高压之下独木难荫,难道此时除了暴躁惩罚之外,就别无他法了吗?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是多么暴躁冲动,多么愚蠢无能,这么做除了无情地伤害了李玉枝之外,又有什么积极的成效呢?这样过了大约一分钟,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到讲台前平静地对大家说:“刚才老师太冲动了,跟大家说声对不起,现在我提前给大家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自习课上的风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发挥现象,针对这起自习课上的风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设计一个理想的结局,下节语文课上大家一起来写一写。”说完,我又重新找来一本新的作业本,轻轻地放在了李玉枝的桌上,拍拍她的肩膀后转身回到了办公室。临走前,我隐约看见了一直垂着头的李玉枝的眼眶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
回到办公室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而自责,或许是为自己挽回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而感到庆幸,或许两者兼有吧。
上午放学前,这次的课堂作文竟然全部都交齐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同学们在作文中真实地流露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责怪李玉枝太不上进了,老惹老师生气,实在不该;有的则对我提出了建议,再给李玉枝改过的机会;更有的同学说愿意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李玉枝……看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为什么孩子对同学的过错都会等待,能宽容,我却不能,最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打开了李玉枝的作文本。“……黄老师,你虽然只教了我们短短几个月,但您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要是没有您在学习上的督促辅导,要是没有您在作业上的严格要求,我的成绩一定会一落千丈……如果让我给这场风波设计结局,那就是这样的风波以后不会再发生,李玉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师的信任……”
读着一串串发自肺腑的话,我提起笔,在李玉枝的作文后面慎重地写下了这几行字:“李玉枝,谢谢你对老师今天的过失的理解和体谅,我为自己今天粗暴的言行向你道歉。看得出,你是一个挺懂事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老师和同学们都愿意帮着你,愿你早日战胜自己。”
从那以后,李玉枝的作业再也没缺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因一时冲动造成了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及时的反思让我醒悟,以“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让自己走出了教育困境,也换回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即使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当,但是老师仍然是关心她,爱护她的。正是教师的这种“宽容”使学生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在老师的关爱下更加刻苦学习。其实,小学生有过錯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这些过错的处置,我们不必小题大做,更加不能用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去批评教育,这样做只会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使用“宽容”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宽容对于造就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育中,如果我们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我们能以等待的心情、宽容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用真情的力量激发其上进心。
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过错,宽容不等于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不是姑息迁就,而是宽中有爱,宽中有方,宽中有度。宽容的师爱不仅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而且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生心灵上绽开希望之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给孩子的机会只有下一次,而没有最后一次。
李玉枝是我班的一名女生,父亲在邻村的煤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但经常出去打牌,对孩子是不管不顾,从不过问孩子是否完成作业,今天学了什么,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孩子养成了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其实李玉枝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只是家长监管不到位而已。
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教室。“黄老师,李玉枝的家庭作业又没做完。”学习委员一边递给我这个学生的作业本,一边无可奈何地对我说道。“怎么又是她,昨天刚和她谈过话,还是旧毛病不改。”我在气头上,脱口而出:“李玉枝,你给我到外面去反省反省!”李玉枝瞅了我一眼,又垂下了眼皮,坐着一动不动。我加重了语气,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但李玉枝依旧一动不动。我一看这情景,火气陡然往上蹿,一把撕掉了握在手里的作业本,冲到她面前,把撕烂的作业本往她的桌上重重一拍,一边怒不可遏地说:“李玉枝,这儿不欢迎不爱学习的人,你给我出去,补不完作业就别想进来。”同学们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呆呆地望着我。“起来,你快给我起来……”僵持,还是僵持……教室了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望着李玉枝那耷拉着脑袋的孤立无助的身影,望着同学们一个个摄于老师的震怒紧张不安的脸,此时的我渐渐清醒过来:高压之下独木难荫,难道此时除了暴躁惩罚之外,就别无他法了吗?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是多么暴躁冲动,多么愚蠢无能,这么做除了无情地伤害了李玉枝之外,又有什么积极的成效呢?这样过了大约一分钟,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到讲台前平静地对大家说:“刚才老师太冲动了,跟大家说声对不起,现在我提前给大家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自习课上的风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发挥现象,针对这起自习课上的风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设计一个理想的结局,下节语文课上大家一起来写一写。”说完,我又重新找来一本新的作业本,轻轻地放在了李玉枝的桌上,拍拍她的肩膀后转身回到了办公室。临走前,我隐约看见了一直垂着头的李玉枝的眼眶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
回到办公室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而自责,或许是为自己挽回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而感到庆幸,或许两者兼有吧。
上午放学前,这次的课堂作文竟然全部都交齐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同学们在作文中真实地流露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责怪李玉枝太不上进了,老惹老师生气,实在不该;有的则对我提出了建议,再给李玉枝改过的机会;更有的同学说愿意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李玉枝……看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为什么孩子对同学的过错都会等待,能宽容,我却不能,最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打开了李玉枝的作文本。“……黄老师,你虽然只教了我们短短几个月,但您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要是没有您在学习上的督促辅导,要是没有您在作业上的严格要求,我的成绩一定会一落千丈……如果让我给这场风波设计结局,那就是这样的风波以后不会再发生,李玉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师的信任……”
读着一串串发自肺腑的话,我提起笔,在李玉枝的作文后面慎重地写下了这几行字:“李玉枝,谢谢你对老师今天的过失的理解和体谅,我为自己今天粗暴的言行向你道歉。看得出,你是一个挺懂事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老师和同学们都愿意帮着你,愿你早日战胜自己。”
从那以后,李玉枝的作业再也没缺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因一时冲动造成了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及时的反思让我醒悟,以“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让自己走出了教育困境,也换回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即使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当,但是老师仍然是关心她,爱护她的。正是教师的这种“宽容”使学生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在老师的关爱下更加刻苦学习。其实,小学生有过錯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这些过错的处置,我们不必小题大做,更加不能用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去批评教育,这样做只会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使用“宽容”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宽容对于造就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育中,如果我们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我们能以等待的心情、宽容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用真情的力量激发其上进心。
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过错,宽容不等于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不是姑息迁就,而是宽中有爱,宽中有方,宽中有度。宽容的师爱不仅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而且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生心灵上绽开希望之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给孩子的机会只有下一次,而没有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