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来分析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对2015年东方之星翻船事件新闻呈现上的差异及原因: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新华网注重利用官方信源和原创,突出权威性,头条新闻则更加多元化,强调平民视角;在新闻材料建构上,新华网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而头条新闻则倾向于个体视角。以上构成了政府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时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框架分析;新华网;头条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36-02
一、 框架理论
加姆森认为,“框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指“界限”,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二指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1]。
在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研究逐渐被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新闻文本的方法。因此,有学者在加姆森的基础上指出,新闻框架也应该体现为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两个层次,前者包括新闻或消息来源,后者主要指报道对象的圈定、报道内容的表现以及报道数量等。本文借鉴这一观点,从选择和建构两个方面对此次“东方之星”事件的微博报道进行分析。
二、 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了从2015年6月1日事故发生当天到6月15日救援工作结束之间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东方之星”翻船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新华网是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由党中央直接部署的中国规模最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重点网站。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其报道具有权威性,微博也往往体现政府高层的声音。头条新闻是由新浪新闻中心运营的官方微博帐号,依托的是商业门户网站,在突发事件中不是直接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更具灵活性。“东方之星”翻船事件发生后,新华网官方微博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并制作了相应的新闻专题。作者统计了两个网站专题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微博报道,以条为单位计算,新华网共计95条,头条新闻共计91条。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发现
1.新闻来源:“东方之星”事件议题的框架制定者。塔奇曼认为,新闻来源是记者建构新闻的起点[2]。媒体的信源很大程度由权力部门充当,权力部门往往是社会真实的“定义者”。将两家微博对“东方之星”事件议题的报道进行信息来源分析,有助于揭示此议题的“框架制定者”。
数据表明,各媒体在引用官方信源上新华网(占9.0%)与头条新闻(占10.2%)基本持平,但在使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前方指挥部和新闻发布会等来源时,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华网(占14.9%)在引用前方指挥部和新闻发布会信源的数量上明显高于头条新闻(1.0%)。这证实了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对于官方信源的高度重视。而头条新闻(占40.7%)在引用其他媒体如央视、人民日报的比例远远高于新华网(占7.5%),这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网站运作下的头条新闻获取第一手信源的能力依旧比较弱,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转发其他主流媒体报道也是一种安全保险的处理方式。同时,新华网(占68.6%)独家新闻制作上也高于头条新闻(占48.1%),新华网常常是站在官方立场上向公众解释和说明官方意图,为官方代言公布事件最新进展,而头条新闻更多的是采用个体视角,比如关注生还者、关注救援人员、关注受难者家属等,更有情感力量。
表1 东方之星事件报道主题分布
主题
数量(百分比)
具体内容
新华网
头条新闻
灾情
58.2%
52.5%
事件发生及回顾
伤亡情况
救援现场
政府(部门)
行动
29.9%
8.5%
领导人部署
行政命令
新闻发布
事故调查
善后工作
民间行动
6.0%
6.8%
救援英雄
默哀活动
志愿者行动
负面事件
4.5%
10.2%
事故问责
隐患质疑
其他
1.5%
22.0%
受难者情况
科普手册
2.主题:“东方之星”事件的报道焦点。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核心内容与思想的统领。主题分析意在揭示这一内容与思想,从而把握新闻报道对于事件描述与理解角度。经过归纳,本研究将微博报道主题分为:灾情主题、政府(部门)行动主题、民间行动主题、负面主题和其他。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官微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如图1所示。
图1 主要议题分布
首先,二者一半以上的微博都集中在灾情本身,特别是在对救援现场的报道上,二者微博数均达到了峰值。仅“东方之星”扶正当日,二者以微博直播的形式关注事件进展回应民众关切,从起吊准备工作到最后出水扶正,新华网以快讯文字形式即时播报,头条新闻在播报数量上虽不及新华网,但多数扶正微博都配以图片,让人更能了解前方情况;其次,在官方行动上,新华网在微博数量上高于头条新闻,其不仅强调新闻发布,而且更以领导人第一时间的工作部署以及有关部门下发的行政命令来向外界传达救援行动的有力高效。在官方议题设置上,头条新闻由于渠道约束相对弱势;在善后工作上,新华网能够及时从中国保监会、旅行社等获取购买保险人数、保险赔偿金额等信息,如“‘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共涉及保险金额9252万元”等,而头条新闻在这一方面议题的微博微乎其微;再次,在民间行动上,二者的报道比例基本持平,但数量均偏少。民间行动虽然在救援过程中不能起到直接作用,但是能够在后方体现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行动和态度。新华网的一条微博转载了《中国青年报》“黄丝带”行动的报道,讲述了救援期间监利这个港口小城人民热心服务“东方之星”乘客家属的点滴,在残酷现实下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最后,除“事故问责”外,在“隐患质疑”和“受难者情况”上,头条新闻微博数量比例明显高于新华网。在事故问责上,该议题除了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开放程度以及调查结果的公布有关,更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效力有关,所以新华网进行事故问责具有天然优越性。在隐患质疑上,新华网作为主流官方媒体在事故原因调查结果公布之前选择并没有过多发声,倒是作为商业媒体微博的头条新闻敢于面对民众质疑的声音作以科学解释和分析,如其中“长江沉船之问:暴雨、龙卷风与求救信号”分析了特殊天气与翻船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轮为何没有发出求救信号的可能。无论以上是否是翻船事件的症结所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众的理性思考。
3.时间分布与报道密度。从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翻船到6月14日搜救结束,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微博共有两次报道高峰。第一个峰值期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6月2日),全社会对事件情况、船体损坏程度、伤亡情况亟需了解,实录信息的需求量最大,所以,新华网微博在这个峰值期间,都是根据人们最为关心的内容进行报道,而且微博主要都是针对现场的救援情况、“东方之星”自然情况的解释等开展,报道及时而密集。同时,新华网也对人们最为关心的政府救援行动等进行大量报道,以展现党和政府对该事件高度重视。
第二个峰值期是在6月5日,此时正值救援的关键时期——沉船的打捞与扶正,这一行动意味着水下救援将转为水上的突破性进展,相关专家也将进入船舱。此外,这一天相继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也吸引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期间,新华网微博对事件内容的报道框架是展现政府在救援中高效、果断、负责任的形象;而头条新闻在转发其他官方媒体微博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拓展式的补充,更强调多角度信息,如“14名幸存者如何逃生”等, 满足公众更全面的信息需求。
四、讨 论
1.突破喉舌角色,多层面发声。官方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除了报道事件的基本信息,还承担着政府信息发布、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新华网微博关于翻船事件关注的重点在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方面的行动上,如2日,国家旅游局启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应急预案、武警湖北总队出动1000多名官兵赶赴沉船地域救援等。其实,通过调动官方媒体的强大公信力促进信息传播以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除了大量报道政府各级领导的行动和救援措施,个体影像和声音同样应得到关注。现实新闻生产中的一些“新闻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媒体行为,如处于权力机关的某些意见领袖会被记者看成是权威信息的消息源。媒体记者在赋予新闻事件意义时也都习惯引官方消息源以证客观,这也便形成了媒体长期依赖官方主导议程设置的惯性。
2.增加深度调查报道,有始有终。作为国家级通讯社的网络媒体,新华网微博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数量甚微,但又缺少自身作为权威媒体的深度调查新闻。面对公众对客船出事前为何掉头、有同行船靠岸躲避为何“东方之星”执意前行、船体改造是否加大了翻船可能等疑问,并没有正面的深度调查,而在14日宣布搜救结束之后,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微博便不再跟进“东方之星”事件,事故原因和调查进展如何、客轮公司如何排查类似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同样需要后续报道。
3.创新角度,避免煽情。在马航事件发生后,国内媒体的蜡烛微博和煽情报道曾饱受诟病,我国媒体在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出于一贯的维稳思维和媒体管理的特殊性,仍不能够避免感性的语言去完全关注灾情本身,且角度单一:缺少家属声音与事故问责、缺少强化社会责任。在陈述完基本信息后往往缺少进一步说明、解释和分析,也就难以满足公众对于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所以官媒微博更应着重报道突发事件未被披露、鲜为人知的信息,创新角度进行深挖,只有媒体自身突出问题意识,才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将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 毛亚美.新闻网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网与凤凰网对“7·23动车事故”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2(1).
[2] Tuchman. G. 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8.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