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投资、商务往来、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在对云南省5所MTI培养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农业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为云南高校培养适应“桥头堡”战略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 翻译人才 培养模式
一、“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省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桥头堡”战略的提出
2009 年7 月,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省,从云南省的区域优势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角度,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提出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部署。这一经济战略的提出,把云南省从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推向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位置。沿边是云南省最大的特点,面向两个区域的开放是云南省最大的潜在优势,向南面向东南亚、GMS 地区和太平洋,向西面向南亚、西亚、东非和印度洋。
(二)“桥头堡”战略的意义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洋四区”(即主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到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涵盖了56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思路,是云南的一个重大发展定位,是提升云南整体实力的重大举措。它对云南省的兴边富民、西向贸易通道建设、经贸交流平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新兴市场开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省翻译人才的需求
人才队伍是“桥头堡”建设的关键。因此,前瞻型的专家学者人才、创新型的干部管理人才、实干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桥头堡”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的三种类型人才。在实干型的高技能人才中,既精通外语又懂翻译,同时还具备所从事领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职业化、专业型高级翻译人才在桥头堡建设和发挥区域优势中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人才之一。如果缺少翻译人才则会阻碍各种对外交往、经济交流与技术合作。同时,桥头堡建设与发挥作用也对专业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外语+专业领域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复合型翻译人才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这类翻译人才具有知识集成、能力复合、素养全面的特点,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译员不仅精通语言,也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
2.通用语与非通用语兼顾的专业翻译人才。随着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对拥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语言功底,具备较强的汉英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能熟练运用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二、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云南省内翻译硕士(MTI) 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5家学校分别做了调查,针对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翻译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据笔者调查,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活动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学生实际动手翻译机会相对较少等现象。在对MTI的学生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认为MTI 学制(二年制)太短,35%的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80%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翻译实践。由于MTI 的学分要求并不少于学术型研究生,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忙于课程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背离了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初衷。
(二)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据有关调查,云南省紧缺五类英语翻译人才: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本翻译。据了解,仅参加昆交会、南博会的国外高官和客商就有数万之多,云南急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翻译人才。然而,从事专职翻译的毕业生多数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普遍认为在学校翻译课上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够用,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差距,翻译技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专业性翻译人才紧缺
云南省MTI人才培养自2010年开始有3家培养单位,2014年又新增2家培养单位,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多数学校翻译教学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仍以传统的文学翻译为主,教师所选用的练习材料大多是关于文学翻译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而需求量最多、市场业务量最大的能源、化工、汽车、电子、机械、IT 等行业内容,虽在科技翻译里会稍加提及,但由于课程设置的学时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翻译工作中,译员的英语表达能力胜过一般非英语专业,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译文生涩,难以达到要求。
三、农业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桥头堡”战略为导向,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立足我校学科优势,制定农业院校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为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区”开放、促进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交流、全面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为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培养具备扎实的中英双语互译功底,熟练运用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同时兼具农科产业基础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面向云南省发展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
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翻译内容和具体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农业院校应以跨学科专业为向、以外语为工具,实现由单科向多科的转变,构建结构优化的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我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将紧紧围绕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和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采用突出实践技能的“英语翻译+农科特色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一些高原特色产业如云烟、云花、云茶等方向的特色专业选修课。同时,将东南亚国家语言设为主要第二外语语种,提高二外学习的实效性与实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体现对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对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掌握,还要增加对东盟国家文化知识的培养,因为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相关区域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将会在翻译中发挥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开展“项目融入式”“实习式”和“工作坊式”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项目融入式(project-integrated approach)教学是以与企业签订某一项目作为翻译课题研究来进行翻译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类翻译实践项目由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协助者参与进来。实习式(hands-on approach)是基于本土实用翻译需求而创建的一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它包括学生在课外直接参与教师承接的企业翻译任务,学生申报翻译课题开展翻译研究与实践并举的活动。在实践途径上,学生可以翻译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翻译服务,参与当地翻译公司的翻译业务。工作坊式(work-shop approach)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导师引导型的学习模式。通过开设实践作坊形式的课程,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践之间建立了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有力衔接,带领学生“在做中学”( learn in doing)。工作坊教学形式包括小组讨论(seminar)、户外考察(out-of-the-class investigation)、口头报告( presentation)、专家对谈(dialogue with experts)等。
(四)校企联合,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农科类翻译硕士的培养,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拓展翻译实践领域。一方面,学校必须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与翻译公司合作。此外,学校还应该与花卉、茶叶、烟草等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开设实习基地。同时要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探求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应该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习结果做出公正、切合实际的评判。
四、结语
实现“桥头堡”建设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同时,云南省的翻译硕士( MTI) 人才培养只有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才能促进翻译硕士教育的学科发展。“桥头堡”战略下农业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应面向云南省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农科专业特色和东南亚语种特色的课程设置,培养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区”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交流中必需的高技能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华,卢永忠.围绕“桥头堡”建设培养云南高技能人才[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2]庞学峰.以云南桥头堡建设为导向的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 2012, (10).
[3]王建国,彭云.MTI 教育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 2012,( 4) .
[4]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 翻译人才 培养模式
一、“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省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桥头堡”战略的提出
2009 年7 月,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省,从云南省的区域优势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角度,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提出了“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部署。这一经济战略的提出,把云南省从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推向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位置。沿边是云南省最大的特点,面向两个区域的开放是云南省最大的潜在优势,向南面向东南亚、GMS 地区和太平洋,向西面向南亚、西亚、东非和印度洋。
(二)“桥头堡”战略的意义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洋四区”(即主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到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涵盖了56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思路,是云南的一个重大发展定位,是提升云南整体实力的重大举措。它对云南省的兴边富民、西向贸易通道建设、经贸交流平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新兴市场开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省翻译人才的需求
人才队伍是“桥头堡”建设的关键。因此,前瞻型的专家学者人才、创新型的干部管理人才、实干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桥头堡”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的三种类型人才。在实干型的高技能人才中,既精通外语又懂翻译,同时还具备所从事领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职业化、专业型高级翻译人才在桥头堡建设和发挥区域优势中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人才之一。如果缺少翻译人才则会阻碍各种对外交往、经济交流与技术合作。同时,桥头堡建设与发挥作用也对专业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外语+专业领域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复合型翻译人才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这类翻译人才具有知识集成、能力复合、素养全面的特点,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译员不仅精通语言,也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
2.通用语与非通用语兼顾的专业翻译人才。随着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对拥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语言功底,具备较强的汉英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能熟练运用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二、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云南省内翻译硕士(MTI) 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5家学校分别做了调查,针对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翻译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据笔者调查,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活动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学生实际动手翻译机会相对较少等现象。在对MTI的学生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认为MTI 学制(二年制)太短,35%的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80%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翻译实践。由于MTI 的学分要求并不少于学术型研究生,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忙于课程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背离了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初衷。
(二)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据有关调查,云南省紧缺五类英语翻译人才: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本翻译。据了解,仅参加昆交会、南博会的国外高官和客商就有数万之多,云南急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翻译人才。然而,从事专职翻译的毕业生多数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普遍认为在学校翻译课上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够用,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差距,翻译技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专业性翻译人才紧缺
云南省MTI人才培养自2010年开始有3家培养单位,2014年又新增2家培养单位,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多数学校翻译教学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仍以传统的文学翻译为主,教师所选用的练习材料大多是关于文学翻译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而需求量最多、市场业务量最大的能源、化工、汽车、电子、机械、IT 等行业内容,虽在科技翻译里会稍加提及,但由于课程设置的学时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翻译工作中,译员的英语表达能力胜过一般非英语专业,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译文生涩,难以达到要求。
三、农业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桥头堡”战略为导向,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立足我校学科优势,制定农业院校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为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区”开放、促进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交流、全面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为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培养具备扎实的中英双语互译功底,熟练运用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同时兼具农科产业基础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面向云南省发展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
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翻译内容和具体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农业院校应以跨学科专业为向、以外语为工具,实现由单科向多科的转变,构建结构优化的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我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将紧紧围绕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和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采用突出实践技能的“英语翻译+农科特色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一些高原特色产业如云烟、云花、云茶等方向的特色专业选修课。同时,将东南亚国家语言设为主要第二外语语种,提高二外学习的实效性与实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体现对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对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掌握,还要增加对东盟国家文化知识的培养,因为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相关区域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将会在翻译中发挥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开展“项目融入式”“实习式”和“工作坊式”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项目融入式(project-integrated approach)教学是以与企业签订某一项目作为翻译课题研究来进行翻译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类翻译实践项目由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协助者参与进来。实习式(hands-on approach)是基于本土实用翻译需求而创建的一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它包括学生在课外直接参与教师承接的企业翻译任务,学生申报翻译课题开展翻译研究与实践并举的活动。在实践途径上,学生可以翻译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翻译服务,参与当地翻译公司的翻译业务。工作坊式(work-shop approach)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导师引导型的学习模式。通过开设实践作坊形式的课程,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践之间建立了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有力衔接,带领学生“在做中学”( learn in doing)。工作坊教学形式包括小组讨论(seminar)、户外考察(out-of-the-class investigation)、口头报告( presentation)、专家对谈(dialogue with experts)等。
(四)校企联合,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农科类翻译硕士的培养,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拓展翻译实践领域。一方面,学校必须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与翻译公司合作。此外,学校还应该与花卉、茶叶、烟草等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开设实习基地。同时要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探求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应该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习结果做出公正、切合实际的评判。
四、结语
实现“桥头堡”建设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同时,云南省的翻译硕士( MTI) 人才培养只有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才能促进翻译硕士教育的学科发展。“桥头堡”战略下农业院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应面向云南省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农科专业特色和东南亚语种特色的课程设置,培养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区”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交流中必需的高技能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华,卢永忠.围绕“桥头堡”建设培养云南高技能人才[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2]庞学峰.以云南桥头堡建设为导向的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 2012, (10).
[3]王建国,彭云.MTI 教育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 2012,( 4) .
[4]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