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意思就是提倡终身学习。而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又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更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理科教师还存在一些陈旧的见解:认为阅读只是文科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例题的逻辑分析和演算步骤,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课本仅仅只是起了一个习题集的作用。老师有时也会对学生说,先看书,再做作业,但很多时候看书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可见,数学阅读是一个被淡化了的课题。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数学化,数学运用越来越生活化,仅靠讲练是不够的。尤其是近年来学科整合使阅读理解题成了考题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较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太差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置最佳问题情境,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应精辟而具体,具有针对性、新奇性、趣味性,还要有适当难度和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解答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探究有效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在课前反复推敲、慎重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指导学生会研读数学文本,实现与文本之间智慧的“对话”。例如,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创境引新题:将一张0.1毫米厚的长方形纸对折27次可得多少个长方形?你真的能折出来吗?如果将这些长方形摞起来,其高度可比珠穆朗玛峰吗?让学生带着心动的问题去阅读,效果甚佳。在具体指导阅读时,除了“眼到”,还应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手到、口到和心到”:即边读边记,边读边把重点画出来,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带着问题认真听课;边读边说,同桌或小组可相互交流“读后感”。
2.积极主动阅读,坚持手脑并用。
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要马上看证明过程,而是自身先分析条件与结论,尝试着去证明,若能够证明出来,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的分析过程,再二次证明。通过书写能够加强记忆,通过动手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
3.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框架。
学习完一章后,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要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阅读和整理:①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 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 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②概念是如何得来的? 实际背景是什么?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③定理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推理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 条件是否可以减弱? 结论是否可以推广?④理论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4.加强知识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学生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若能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那么就能节省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
总之,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将数学阅读有机安排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参与,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体会数学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反过来,提高了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性发展状态,从而收获这个人生必然的过程。
作者单位 旬阳县公馆初级中学
编辑 张晓楠
一、设置最佳问题情境,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应精辟而具体,具有针对性、新奇性、趣味性,还要有适当难度和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解答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探究有效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在课前反复推敲、慎重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指导学生会研读数学文本,实现与文本之间智慧的“对话”。例如,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创境引新题:将一张0.1毫米厚的长方形纸对折27次可得多少个长方形?你真的能折出来吗?如果将这些长方形摞起来,其高度可比珠穆朗玛峰吗?让学生带着心动的问题去阅读,效果甚佳。在具体指导阅读时,除了“眼到”,还应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手到、口到和心到”:即边读边记,边读边把重点画出来,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带着问题认真听课;边读边说,同桌或小组可相互交流“读后感”。
2.积极主动阅读,坚持手脑并用。
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要马上看证明过程,而是自身先分析条件与结论,尝试着去证明,若能够证明出来,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的分析过程,再二次证明。通过书写能够加强记忆,通过动手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
3.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框架。
学习完一章后,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要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阅读和整理:①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 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 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②概念是如何得来的? 实际背景是什么?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③定理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推理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 条件是否可以减弱? 结论是否可以推广?④理论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4.加强知识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学生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若能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那么就能节省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
总之,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将数学阅读有机安排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参与,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体会数学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反过来,提高了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性发展状态,从而收获这个人生必然的过程。
作者单位 旬阳县公馆初级中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