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报》:推介会上多档节目是和社会化公司联合制作——江苏卫视是如何“招贤”的?
李响:平台会给他们做事的环境。我在发布会上提出6个S的“种子计划”,其中一个是System,就是平台系统支撑。我们有大平台的宽容度和胸襟,有给市场化团队调动资源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选择考量的重要因素。
《综艺报》:江苏卫视节目合作有六种分账模式,分别是什么?
李响:主要是节目制作、广告分成、节目模式、策划、研发等,不同方式的合作的分账比例和形式亦不同。其实不止这些,在这基础上还有好多种,原则是“责权利对等”“投入才有分享”等。我们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尝试这种模式,现在已基本成熟。但总体节目制作还以自制为主,我们有11支自有制作团队,引进团队做的节目不到1/3,大量日常节目还是由自己团队制作的,周末大型季播节目可能有部分会和社会团队合作。
《综艺报》:2016年涌现诸多体育竞技类、偶像养成类、生活服务类综艺真人秀,你认为下一个真人秀的风口在哪?
李响:真人秀以明星艺能展示为主,过于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节目最终会被抛弃。下一步,电视节目肯定需要脑力体力混搭,即体力竞技与智力比拼的结合。这种真人秀对编剧、导演、明星都将提出更高要求。
《综艺报》:节目创新需要试错机制,这方面江苏卫视是怎么做的?
李响:台里很鼓励节目创新,不怕试错,这当然并非是说明知是错还硬要做。我们挑选节目会按照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进行,经过几轮方案的反复打磨、推敲,后期再加工创造,尽量避免犯错,如果效果不太理想也锻炼了队伍。
我们牢记“试了未必有,不试肯定没有”这个原则。即使面对再大困难,冒着诸多压力也必须推行试错机制。作为一线卫视,我们会从资源调动、人力匹配上,尽力保障节目成功。即便不能取得大成功,也要保证这个节目成为合格的产品,让观众和客户认可。
《综艺报》:江苏卫视更关注自制研发还是模式引进?
李响:我们希望有更多原创内容,这点很重要。目前,我和我的团队日常工作80%的时间都聚焦在新节目创意研发和策划上。我们有两支较大规模的团队组合——项目部和节目部,分别独立研发新节目,同时还有一些节目研发制片人。上海、北京的多支团队更多承担的就是节目研发打样工作。
每年八九月份,我们会面向全国征集节目创意。通过PK制度,来自内部和外部制作团队的所有节目创意方案,将接受频道中高层领导的投票,包括我本人在内,每位总监有一票。同时,我们也希望外部专家和普通观众也对这些方案进行公开投票,最终选出有价值的节目创意报台领导批准后实施。
《综艺报》:如何看待传统电视台人才流失现象,江苏卫视在机制上有哪些策略留住人才?
李响:我从来不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一个坏现象。它对这个行业是有健康促进的作用。相反,全国所有卫视平台老死不相往来,所有人全在体制内,也一定相互碰撞不出来新的东西。但是无序的人才流失肯定不行。
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我们台里也出来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绩效考核,奖励政策,以及试错机制等。你想想民营公司试错代价会有多大,一个节目做砸了,后面就没有机会了。但我们台内对团队有足够宽容度,你上半年做一个不行,下半年可以再做一个新的。对于我们来说,体制内外互为蓄水池,在外面做的不行的时候他可以再回到台里来,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再给他一个机会。
我之前有6年人事工作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会价值凸显。全国电视优秀人才那么多,不可能全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我们的态度还是足够开放的。
李响:平台会给他们做事的环境。我在发布会上提出6个S的“种子计划”,其中一个是System,就是平台系统支撑。我们有大平台的宽容度和胸襟,有给市场化团队调动资源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选择考量的重要因素。
《综艺报》:江苏卫视节目合作有六种分账模式,分别是什么?
李响:主要是节目制作、广告分成、节目模式、策划、研发等,不同方式的合作的分账比例和形式亦不同。其实不止这些,在这基础上还有好多种,原则是“责权利对等”“投入才有分享”等。我们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尝试这种模式,现在已基本成熟。但总体节目制作还以自制为主,我们有11支自有制作团队,引进团队做的节目不到1/3,大量日常节目还是由自己团队制作的,周末大型季播节目可能有部分会和社会团队合作。
《综艺报》:2016年涌现诸多体育竞技类、偶像养成类、生活服务类综艺真人秀,你认为下一个真人秀的风口在哪?
李响:真人秀以明星艺能展示为主,过于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节目最终会被抛弃。下一步,电视节目肯定需要脑力体力混搭,即体力竞技与智力比拼的结合。这种真人秀对编剧、导演、明星都将提出更高要求。
《综艺报》:节目创新需要试错机制,这方面江苏卫视是怎么做的?
李响:台里很鼓励节目创新,不怕试错,这当然并非是说明知是错还硬要做。我们挑选节目会按照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进行,经过几轮方案的反复打磨、推敲,后期再加工创造,尽量避免犯错,如果效果不太理想也锻炼了队伍。
我们牢记“试了未必有,不试肯定没有”这个原则。即使面对再大困难,冒着诸多压力也必须推行试错机制。作为一线卫视,我们会从资源调动、人力匹配上,尽力保障节目成功。即便不能取得大成功,也要保证这个节目成为合格的产品,让观众和客户认可。
《综艺报》:江苏卫视更关注自制研发还是模式引进?
李响:我们希望有更多原创内容,这点很重要。目前,我和我的团队日常工作80%的时间都聚焦在新节目创意研发和策划上。我们有两支较大规模的团队组合——项目部和节目部,分别独立研发新节目,同时还有一些节目研发制片人。上海、北京的多支团队更多承担的就是节目研发打样工作。
每年八九月份,我们会面向全国征集节目创意。通过PK制度,来自内部和外部制作团队的所有节目创意方案,将接受频道中高层领导的投票,包括我本人在内,每位总监有一票。同时,我们也希望外部专家和普通观众也对这些方案进行公开投票,最终选出有价值的节目创意报台领导批准后实施。
《综艺报》:如何看待传统电视台人才流失现象,江苏卫视在机制上有哪些策略留住人才?
李响:我从来不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一个坏现象。它对这个行业是有健康促进的作用。相反,全国所有卫视平台老死不相往来,所有人全在体制内,也一定相互碰撞不出来新的东西。但是无序的人才流失肯定不行。
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我们台里也出来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绩效考核,奖励政策,以及试错机制等。你想想民营公司试错代价会有多大,一个节目做砸了,后面就没有机会了。但我们台内对团队有足够宽容度,你上半年做一个不行,下半年可以再做一个新的。对于我们来说,体制内外互为蓄水池,在外面做的不行的时候他可以再回到台里来,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再给他一个机会。
我之前有6年人事工作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会价值凸显。全国电视优秀人才那么多,不可能全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我们的态度还是足够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