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实施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怎样?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校性,激发兴趣,充分挖掘潜能,这样新课改才能落到实处,文章从引导探究方法的主导方向、内容的设计、程序步骤及手段的运用四方面对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探究
一、确定知识技能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把握引导探究的导向
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它决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实施好引导探究,首先要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两部分。其中,知识技能领域又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发展性领域又包括对数学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四个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引导探究的导向,不仅要制定明确具体的认知技能目标,而且要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摆到重要的位置,使之得以充分体现。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往往把“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技能目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因此,教学中仅仅限于学生发现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队法,继而找出依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学生在教师的如此引导下最终总结出了一般的计算方法、措施。反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之外,还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确定为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情感的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有了知识技能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导向,教师从而设计了以下程序。思考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想怎样算?学生试算例题,收集各种算法,讨论得数的正确性,请学生介绍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点评、分析,最终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计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没有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在强调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对技能的熟悉掌握的同时渗透了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情感,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尊重并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引导探究内容
在运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有的课学生“探”的兴趣盎然,精彩纷呈;有的课学生的“探”是老一套,毫无生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否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合理地处理教材,为学生设计好“探”的内容。《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珲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依纲靠本”,对教材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进行创造性劳动,设计富有探索性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理交流、求异创新,
如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八册“三步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实际状况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当地春游,在春游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组织四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春游,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讨论得出:要考虑春游的人数、租车、费用等问题。教师提供春游人数、客车车型、限坐人数、票价等材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设计出最佳的春游方案。春游后再让学生回顾、讨论春游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升华。教师经过创造性的充实和变通,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同时,能切实让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引导探究程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学中采用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如“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在引探准备阶段,创设小动物骑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谁最有可能获冠军?把讲解与新知的有关准备题调整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的具体数学场景,让学生做好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继而提问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提出:圆的画法、特征、名称等。将思考题由教师的设计出示而转向由学生提出,使学生“探”得更生动,“探”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同时将小组学习运用到引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画圆,再互相介绍画法,讨论画圆时注意什么。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知定点、定长,认知圆。可见,小组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引探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使课堂教学的交流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生气。整节课教师运用引探教学模式,而又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使学生和教师“活”起来,在老师的巧“引”下,学生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掌握“探”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引导探究效率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引导探究法的研究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水平,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索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圆柱表面积”的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发挥其模拟性强、新颖直观的优势,创设现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圆柱形的饮料包装盒,需要多大的金属材料?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柱学具分解成两个相等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测出圆柱的高及圆柱底面的周长或直径等数据,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出整个过程使之更鲜明生动。接下来面临的就是纷繁的计算。这种计算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弄错一位数、一个小数点而使前面的探索前功尽弃。教学中使用计算器,利用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就能把学生从极其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探索性的活动中。这两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引探教学插上了翅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应从引探目标、引探内容、引探模式、引探手段等方面赋予引导探究法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用好、用活、用实,以更好的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引导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独特作用,引导探究之法必将在数学课改教学中“一枝红杏出墙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探究
一、确定知识技能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把握引导探究的导向
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它决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实施好引导探究,首先要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两部分。其中,知识技能领域又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发展性领域又包括对数学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四个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引导探究的导向,不仅要制定明确具体的认知技能目标,而且要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摆到重要的位置,使之得以充分体现。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往往把“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技能目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因此,教学中仅仅限于学生发现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队法,继而找出依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学生在教师的如此引导下最终总结出了一般的计算方法、措施。反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之外,还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确定为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情感的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有了知识技能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导向,教师从而设计了以下程序。思考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想怎样算?学生试算例题,收集各种算法,讨论得数的正确性,请学生介绍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点评、分析,最终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计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没有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在强调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对技能的熟悉掌握的同时渗透了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情感,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尊重并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引导探究内容
在运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有的课学生“探”的兴趣盎然,精彩纷呈;有的课学生的“探”是老一套,毫无生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否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合理地处理教材,为学生设计好“探”的内容。《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珲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依纲靠本”,对教材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进行创造性劳动,设计富有探索性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理交流、求异创新,
如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八册“三步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实际状况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当地春游,在春游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组织四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春游,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讨论得出:要考虑春游的人数、租车、费用等问题。教师提供春游人数、客车车型、限坐人数、票价等材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设计出最佳的春游方案。春游后再让学生回顾、讨论春游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升华。教师经过创造性的充实和变通,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同时,能切实让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引导探究程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学中采用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如“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在引探准备阶段,创设小动物骑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谁最有可能获冠军?把讲解与新知的有关准备题调整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的具体数学场景,让学生做好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继而提问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提出:圆的画法、特征、名称等。将思考题由教师的设计出示而转向由学生提出,使学生“探”得更生动,“探”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同时将小组学习运用到引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画圆,再互相介绍画法,讨论画圆时注意什么。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知定点、定长,认知圆。可见,小组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引探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使课堂教学的交流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生气。整节课教师运用引探教学模式,而又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使学生和教师“活”起来,在老师的巧“引”下,学生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掌握“探”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引导探究效率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引导探究法的研究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水平,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索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圆柱表面积”的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发挥其模拟性强、新颖直观的优势,创设现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圆柱形的饮料包装盒,需要多大的金属材料?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柱学具分解成两个相等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测出圆柱的高及圆柱底面的周长或直径等数据,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出整个过程使之更鲜明生动。接下来面临的就是纷繁的计算。这种计算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弄错一位数、一个小数点而使前面的探索前功尽弃。教学中使用计算器,利用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就能把学生从极其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探索性的活动中。这两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引探教学插上了翅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应从引探目标、引探内容、引探模式、引探手段等方面赋予引导探究法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用好、用活、用实,以更好的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引导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独特作用,引导探究之法必将在数学课改教学中“一枝红杏出墙来”!